正确理解“数字湾区”的积极举措

  中评社香港11月24日电/据大公报报导,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数字湾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推动要素流通规则的国际化衔接,在便利三地居民往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则对接,一直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今次《方案》的公布正是相关举措向前迈进的一大步。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作出刻意误读和歪曲,因此有必要让公众正确理解举措的积极意义。

  今次《方案》就“要素通”、“基座通”、“商事通”、“产业通”、“治理通”、“生活通”等不同范畴列出数十项措施,从数字政府到人才、物流,再到数字化新型基建、市场投资、公共服务融合便利等,可谓包罗万有,一应俱全。

  而其中较多香港市民关心的莫过于推动粤港澳政务服务一体化方面,《方案》提出围绕“用户通、系统通、数据通、证照通、业务通”目标,加快推动大湾区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标准衔接,按照用户授权原则,着力打通粤港澳三地政务服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推动三地居民统一身份认证、电子签名互认,实现企业和居民高频事项“跨境通办”。

  绝非要“统一身份证”

  另外,《方案》亦提出要依托“湾事通”平台提升湾区居民公共服务便捷性。推动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系列”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与香港“智方便”、澳门“一户通”等政府服务平台对接互认。充分聚合和引导社会力量,打造“湾事通”泛公共服务与资讯平台,围绕粤港澳三地居民出行、通关、通信、支付、求职、养老、医疗、教育、保险、吃住游等场景和习惯,提供无感、便捷的跨境服务。拓展跨境电子钱包、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等应用在大湾区互认互通。

  不管是三地居民统一身份认证,还是“湾事通”平台,其最大目的都是为了便利三地居民相互往来,在使用三地公共服务时可以更加便捷。相信不少港人平日在内地想使用电子支付系统,或者想办理一个内地手机号码、或购买机票、车票等须出示身份证明的情况下,都或多或少会碰上一些麻烦以至困难,相关举措正是因应这些呼声而出台,让三地居民不论旅游、商务,均能顺畅地感受到大湾区运作的一体性和高效性,也只有做到如此,粤港澳大湾区才能与其他的世界一流湾区媲美。

  然而,有些人一看见统一身份认证,就不求甚解,又或是别有用心地声称当局要“两地统一身份证”云云。这是大错特错的。首先是《方案》里根本由始至终都没有提及过两地要统一“身份证”,而是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其实更着眼于数字化的应用,例如港澳现有的e站通,便可以让港澳企业和居民足不出港澳而办深圳事;“i深圳”应用程式早前亦上线了港澳服务专区,实现社保、公积金等百多项高频涉港澳政务服务事项“指尖办”;同时相关部门亦发行了深港一卡通,实现深港两地公共交通一卡通乘;上线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一号通道”信息系统,也实现两地车辆跨境“一件事一次办”。   以上所述的都是“统一身份认证”的一些小例子,可见具体操作上和“统一身份证”完全是两码子事,实际上都是利民便民的措施。今次《方案》也只是提出要更进一步推动统一身份认证的工作,务求令港澳居民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享用到与内地居民同样的服务和服务质素。

  促进大湾区的跨境身份认证或跨境通办服务,不只是两地发展的趋势,也是很多香港居民本身一直以来的诉求。自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以来,不少港人看准机遇,希望利用大湾区创业、置业,以至使用内地医疗服务和养老等,但受碍于三地规则上的不合,大湾区机遇明明近在眼前却又不知其门而入。跨境办事身份互认正是为了回应民心而提出的措施,不只令港人在物理上方便往来两地,更能在线上办理内地政务服务。现时港澳居民在粤参保达34.65万人次,从数量上说已然不少,也间接说明“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逐渐成为现实。

  便利港人内地工作生活

  其实早在本月初,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便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协议》,让身处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居民及企业随时在网上办理两地政务服务,包括人才引进、就业创业、养老、税务申报、企业经营等,毋须亲身跨境处理。

  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两者同样是特区政府的施政目标,三地统一身份认证其实也为特区政府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令更多港人能够享受到大湾区的便利,进而善用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中评社香港11月24日电/据大公报报导,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数字湾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推动要素流通规则的国际化衔接,在便利三地居民往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则对接,一直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今次《方案》的公布正是相关举措向前迈进的一大步。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作出刻意误读和歪曲,因此有必要让公众正确理解举措的积极意义。

  今次《方案》就“要素通”、“基座通”、“商事通”、“产业通”、“治理通”、“生活通”等不同范畴列出数十项措施,从数字政府到人才、物流,再到数字化新型基建、市场投资、公共服务融合便利等,可谓包罗万有,一应俱全。

  而其中较多香港市民关心的莫过于推动粤港澳政务服务一体化方面,《方案》提出围绕“用户通、系统通、数据通、证照通、业务通”目标,加快推动大湾区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标准衔接,按照用户授权原则,着力打通粤港澳三地政务服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推动三地居民统一身份认证、电子签名互认,实现企业和居民高频事项“跨境通办”。

  绝非要“统一身份证”

  另外,《方案》亦提出要依托“湾事通”平台提升湾区居民公共服务便捷性。推动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系列”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与香港“智方便”、澳门“一户通”等政府服务平台对接互认。充分聚合和引导社会力量,打造“湾事通”泛公共服务与资讯平台,围绕粤港澳三地居民出行、通关、通信、支付、求职、养老、医疗、教育、保险、吃住游等场景和习惯,提供无感、便捷的跨境服务。拓展跨境电子钱包、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等应用在大湾区互认互通。

  不管是三地居民统一身份认证,还是“湾事通”平台,其最大目的都是为了便利三地居民相互往来,在使用三地公共服务时可以更加便捷。相信不少港人平日在内地想使用电子支付系统,或者想办理一个内地手机号码、或购买机票、车票等须出示身份证明的情况下,都或多或少会碰上一些麻烦以至困难,相关举措正是因应这些呼声而出台,让三地居民不论旅游、商务,均能顺畅地感受到大湾区运作的一体性和高效性,也只有做到如此,粤港澳大湾区才能与其他的世界一流湾区媲美。

  然而,有些人一看见统一身份认证,就不求甚解,又或是别有用心地声称当局要“两地统一身份证”云云。这是大错特错的。首先是《方案》里根本由始至终都没有提及过两地要统一“身份证”,而是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其实更着眼于数字化的应用,例如港澳现有的e站通,便可以让港澳企业和居民足不出港澳而办深圳事;“i深圳”应用程式早前亦上线了港澳服务专区,实现社保、公积金等百多项高频涉港澳政务服务事项“指尖办”;同时相关部门亦发行了深港一卡通,实现深港两地公共交通一卡通乘;上线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一号通道”信息系统,也实现两地车辆跨境“一件事一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