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中评社北京11月19日电/据中国金融新闻网报导,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夯实资本市场微观基础的重要内容。这项系统性工作正在持续加码。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证监会党委在传达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要大力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机制,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做优做强。

  上市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资本市场的“动力源”。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量已经突破5300家,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各种业态并存。特别是近年来,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出现深刻变化,与高质量发展方向相契合,更多体现经济转型发展方向、体现国家战略的公司上市发展,战略新兴公司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作为企业优秀代表,上市公司无论是在公司治理、依法依规经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汇聚现代制造业集群等方面,都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发展转型面临新挑战,经营压力有所加大,提升公司质量存在压力与挑战。同时,个别公司存在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违规减持等行为,妨碍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利益和公众公司形象与声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资本市场要想发挥好“晴雨表”功能,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努力打造公司治理更加健全、信息披露更加规范、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优秀上市公司群体。

  首先,杜绝“病从口入”,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在全面注册制下,中介机构要把好保荐企业质量关,帮助企业固本培基、规范运作,防止“带病申报”,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交易所要全面审核判断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等。证监会要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要持续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抓住信息披露的“关键少数”,压实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责任。近期,浙江国祥“同一资产二次上市”事件引起部分投资者关于“注册制是不是无人管”的讨论。必须看到,注册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放管结合”,管得更严了,管得更准了。   其次,出清“害群之马”,畅通市场“出口关”。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完善退市制度、严格退市监管的根本目的是形成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市场优胜劣汰,上市公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这就需要持续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从严落实执行强制退市机制,持续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并全力做好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工作。

  再次,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机制。再融资是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可以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为公司战略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并购重组是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证监会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多措并举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近三年,上市公司年均披露并购重组交易约3000单,交易金额约1.7万亿元,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并购重组项目相继涌现。作为活跃资本市场的重要政策,深化并购重组改革近期多次被重点提及,相关举措正渐次落地,旨在促进上市公司降低重组成本,加快重组进程。

  最后,要清醒地认识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是一场整体战、攻坚战、持久战。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形成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制度安排。按照意见要求,要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工作合力,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上市公司主体责任,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凝聚各方合力。证监会去年11月底制定下发《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新一轮方案的核心是“提质”,使上市公司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生态显着改善,监管体系成熟定型,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久久为功,上市公司质量将持续提升,更加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从而更好提振投资者信心,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评社北京11月19日电/据中国金融新闻网报导,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夯实资本市场微观基础的重要内容。这项系统性工作正在持续加码。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证监会党委在传达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要大力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机制,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做优做强。

  上市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资本市场的“动力源”。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量已经突破5300家,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各种业态并存。特别是近年来,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出现深刻变化,与高质量发展方向相契合,更多体现经济转型发展方向、体现国家战略的公司上市发展,战略新兴公司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作为企业优秀代表,上市公司无论是在公司治理、依法依规经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汇聚现代制造业集群等方面,都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发展转型面临新挑战,经营压力有所加大,提升公司质量存在压力与挑战。同时,个别公司存在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违规减持等行为,妨碍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利益和公众公司形象与声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资本市场要想发挥好“晴雨表”功能,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努力打造公司治理更加健全、信息披露更加规范、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优秀上市公司群体。

  首先,杜绝“病从口入”,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在全面注册制下,中介机构要把好保荐企业质量关,帮助企业固本培基、规范运作,防止“带病申报”,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交易所要全面审核判断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等。证监会要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要持续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抓住信息披露的“关键少数”,压实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责任。近期,浙江国祥“同一资产二次上市”事件引起部分投资者关于“注册制是不是无人管”的讨论。必须看到,注册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放管结合”,管得更严了,管得更准了。

储能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