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亟需加快创科发展

香港经济向创科中心转型,需要善用现有资源和优势支持创科产业。图为香港城市大学研发团队在创新科技嘉年华上介绍“智能海绵”。(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本周特首政策组、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3”。在会上,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对香港提出“五个坚持”,包括坚持创科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共享发展。这亦包含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前景的殷切期望,不可不察。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香港经济需要向创科中心转型。香港若将创新科技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就务必急起直追。目前香港制造业占整个经济总额不到1%,但昔日与香港并肩的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皆在科技发展有其所长,科技发展所依托的制造业仍然保留相当高的比例。有意与香港合作的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规划都相当进取,以《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为例,深圳目标是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故此,香港要转型成为创科中心,克服产业固化等问题,需要急起直追。近日香港公布了《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预计2027年为启动收地程式的限期,2032年完成四成土地平整工程和落成四成新增单位。香港在北部都会区设置创新科技地带,建设河套合作区,推出新田科技城,都迈出关键的第一步。香港面对外围竞争环境,需要加快前进步伐。

  善用资源 形成集聚效应

  香港应善用现有资源和优势,发展科创产业。香港现有优势包括:数据和货币自由流通、本土高校雄厚的研发实力等,且相关产业已具雏形,例如航天工业、卫星链产业、人工智慧产业、新能源产业、食品科技、健康科技、绿色科技和新兴工业等。根据《香港再工业化研究》,香港不乏计划生产线升级转型的科创企业,但其面临着严峻的土地空间和人才不足的困难。根据《香港物业报告 2023》,全港的私人分层工厂大厦最新空置量为85.16万平方米,空置率为5.3%。政府可考虑定期搜集相关产业对土地空间、人才、资金和物流等的共同需求,由政府与业界集资,租用或购置工业大厦打造生产空间,借此集合相关企业,形成集聚效应。此举一方面方便业界调动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业界争取租金优惠。应在现有工厦周边尽快建造宿舍大楼,完善生活配套,以便企业引入人才后的安置,也促进业界的技术知识交流。

  把握再工业化机遇窗口

  香港追求协调发展及共享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速度。香港的经济活动以往多是集中在南部,北部相对疏落,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发展成果分配不均的情况。北部都会区处于深港接壤处,香港可着力培养嵌入大湾区产业链的科创产业,平衡南北经济发展。北部都会区需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周边配套的发展速度,务求抢到人才和企业,并尽快开展工作,才能把握住再工业化的机遇窗口。发展速度更快的地方往往具备更多机遇,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速度只有足够快,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进入,进而克服经济活动过度集中于南部所带来的问题。否则,香港难免如同以往错过的中芯国际、大疆无人机、本土研发电动车“My car”等,在全球经济中渐渐落后。在此过程中,特区政府需要注意民生设施,在房屋供应与社会安全网方面,使得市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令民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上下一心加快发展速度。   香港需要从发展审批流程、行政效率以及社会共识三个层面,提升发展速度。特区政府需要缩短公众咨询和环境影响评估。根据土地专责小组档案,由前期规划到有“熟地”供应一般需时约十一至十四年,整个程式涉及规划署、屋宇署及地政总署等多个审批部门。特区政府可整合不同条例的持份者咨询程序,加快流程。特区政府内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料也不流通,时常出现准则不一致和重复审核。三个审批部门可考虑采取通用的伺服器储存资料,统一审批准则后,实时上传共通的审批工作内容,较为简单的部分安排为电脑程式操作,并设置完成审批的工作时限,提升行政效率。公众咨询的过程也多涉及众多反对意见,特区政府应加强与市民沟通,辨别其顾虑和发展理念,在建筑密度上参考国际城市,在主动运用专业判断,设计之时力求取得发展安排的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共识,避免项目中途停顿或是大幅改动。

  香港在绿色发展方面有所成就,但需要精益求精,见贤思齐。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道。除却拥有24个郊野公园,香港目前已具备部分优势,也成为了亚洲绿色金融枢纽。2022年在港发行的绿色及可持续债券总额超过800亿美元,按年增加超过40%,发行规模为整个亚洲市场的三分之一。究其根本,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联通世界的国际联系基础,也有祖国积极推行绿色转型的动力,故此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融资者而言,香港都是得天独厚的平台。不过,香港也需要精益求精,提升绿色金融指数排名。根据第十一期全球绿色金融指数,新加坡的世界排名升至第11名,首次当选亚洲第一,而中国香港世界排名是第37名,亚洲排名第九。香港需要积极补短板,提升绿色金融中心的地位,把握机遇。

  香港需要克服建设绿色金融中心的基建和人才问题。绿色金融需要金融界将环保纳入到整个投资与融资的考量之中,计入环境条件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香港可利用港交所对上市公司的规范化要求,提升企业对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管理和咨询披露水准,进而推动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此外,特区政府也可成立绿色金融数据中心,为全球各地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评估对环境和气候影响,作出有效建议,甚至为机构的金融产品提供评级服务。一如全球现况,香港缺乏足够ESG人才,亦成为绿色金融的发展瓶颈,导致绿色金融品质排名39,绿色金融深度排名35。除却在港金融机构可透过高薪及优厚生活吸引ESG人才,特区政府也应鼓励大学联同在港金融机构,开设相关课程,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入读,并且服务香港绿色金融行业所需。

  加强全球科研网络联系

  香港要开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目前逆全球化潮流抬头,西方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盛行,政治氛围严重排外。有外国政客意图令香港去功能化,炒作中国议题以获取选票。香港只有自强不息,以更高水准开放,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独特优势,才能挫败其孤立意图。金融方面,香港应发挥离岸人民币枢纽功能,善用外汇自由兑换的优势,储备更多国家的货币对冲风险。金融界针对全球不同国家的政府及企业所需,推出不同的金融产品,例如基建项目债券、保险产品、与贸易关系密切的信用证等,以过人的服务质素折服对方,连通“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与全球的联系。同理,学界及企业科研人员遇到政治敌意,保持不卑不亢,提出自身独特而高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洞见,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员意识到难以替代,便愿意交流成果,促进技术共同进步。借此,香港可维持全球科研网络的联系,成为联通国家双循环的关键节点。   总括而言,中央政府对香港期望极其殷切,提出五个发展方向。香港经济向创科中心转型,面对紧迫的形势,需要善用现有资源和优势支持创科产业,加快转型步伐,进而达到南北平衡的发展格局,与广大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发展速度方面,香港需要从发展审批流程、行政效率及社会共识等方面发力。绿色发展方面,香港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克服建设绿色金融中心的基建和人才问题。开放发展方面,香港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金融与科技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交流价值。香港应重拾昔日狮子山下的拚搏精神,只争朝夕求转型,书写这个时代的传奇!

香港经济向创科中心转型,需要善用现有资源和优势支持创科产业。图为香港城市大学研发团队在创新科技嘉年华上介绍“智能海绵”。(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本周特首政策组、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3”。在会上,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对香港提出“五个坚持”,包括坚持创科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共享发展。这亦包含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前景的殷切期望,不可不察。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香港经济需要向创科中心转型。香港若将创新科技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就务必急起直追。目前香港制造业占整个经济总额不到1%,但昔日与香港并肩的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皆在科技发展有其所长,科技发展所依托的制造业仍然保留相当高的比例。有意与香港合作的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规划都相当进取,以《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为例,深圳目标是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故此,香港要转型成为创科中心,克服产业固化等问题,需要急起直追。近日香港公布了《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预计2027年为启动收地程式的限期,2032年完成四成土地平整工程和落成四成新增单位。香港在北部都会区设置创新科技地带,建设河套合作区,推出新田科技城,都迈出关键的第一步。香港面对外围竞争环境,需要加快前进步伐。

  善用资源 形成集聚效应

  香港应善用现有资源和优势,发展科创产业。香港现有优势包括:数据和货币自由流通、本土高校雄厚的研发实力等,且相关产业已具雏形,例如航天工业、卫星链产业、人工智慧产业、新能源产业、食品科技、健康科技、绿色科技和新兴工业等。根据《香港再工业化研究》,香港不乏计划生产线升级转型的科创企业,但其面临着严峻的土地空间和人才不足的困难。根据《香港物业报告 2023》,全港的私人分层工厂大厦最新空置量为85.16万平方米,空置率为5.3%。政府可考虑定期搜集相关产业对土地空间、人才、资金和物流等的共同需求,由政府与业界集资,租用或购置工业大厦打造生产空间,借此集合相关企业,形成集聚效应。此举一方面方便业界调动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业界争取租金优惠。应在现有工厦周边尽快建造宿舍大楼,完善生活配套,以便企业引入人才后的安置,也促进业界的技术知识交流。

  把握再工业化机遇窗口

  香港追求协调发展及共享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速度。香港的经济活动以往多是集中在南部,北部相对疏落,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发展成果分配不均的情况。北部都会区处于深港接壤处,香港可着力培养嵌入大湾区产业链的科创产业,平衡南北经济发展。北部都会区需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周边配套的发展速度,务求抢到人才和企业,并尽快开展工作,才能把握住再工业化的机遇窗口。发展速度更快的地方往往具备更多机遇,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速度只有足够快,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进入,进而克服经济活动过度集中于南部所带来的问题。否则,香港难免如同以往错过的中芯国际、大疆无人机、本土研发电动车“My car”等,在全球经济中渐渐落后。在此过程中,特区政府需要注意民生设施,在房屋供应与社会安全网方面,使得市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令民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上下一心加快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