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新论述、提出新要求。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群慧文章表示,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章提出,从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高度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国要“形成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中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有利于以稳固的国内经济循环吸引全球要素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基于新比较优势的更高质量、更为安全的发展。应当看到,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一的超大规模经济体,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具有经济纵深广阔、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特征显着等多方面优势,具有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全球最稀缺的资源。也应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不仅面临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而且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中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一方面,要统筹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主动选择,更是以自身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不能单向突进,必须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供给、制度供给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持续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循环。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要着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投资效率,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现代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现代化等诸多领域,都有很大提升空间,亟须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通过强化有效投资的民生“补短板”、产业“促升级”功能,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着力解决经济循环中“卡脖子”科技供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从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增强发展的安全性来看,还是从中国生产函数组合方式来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都在全面上升。必须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抓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问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进行攻关,加快把中国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另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厚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
增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城乡、区域协调性,着力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要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要从全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当前,中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还存在突出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不同地区在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度、比较优势发挥、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严重制约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打破城乡、区域间的经济循环障碍,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增进城乡、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一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实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通过城乡融合、县城建设进一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带动和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实现区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破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增强国内外大循环动力和活力。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求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前,还存在一些影响国内外大循环动力和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如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未真正形成,一些导致国企不敢干、民企不敢闯、外企不敢投的制度约束亟待破除,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还不够大,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开放水平不够高等。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夯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制度基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新论述、提出新要求。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群慧文章表示,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章提出,从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高度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国要“形成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中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有利于以稳固的国内经济循环吸引全球要素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基于新比较优势的更高质量、更为安全的发展。应当看到,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一的超大规模经济体,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具有经济纵深广阔、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特征显着等多方面优势,具有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全球最稀缺的资源。也应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不仅面临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而且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中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一方面,要统筹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主动选择,更是以自身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不能单向突进,必须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供给、制度供给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持续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循环。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要着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投资效率,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现代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现代化等诸多领域,都有很大提升空间,亟须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通过强化有效投资的民生“补短板”、产业“促升级”功能,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着力解决经济循环中“卡脖子”科技供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从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增强发展的安全性来看,还是从中国生产函数组合方式来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都在全面上升。必须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抓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问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进行攻关,加快把中国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另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厚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