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完美结合。政府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着经济的自发运行,政府则通过政策指导、管理监督、政策干预等措施弥补“市场失灵”。建设有效市场,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有为政府,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能与作用,尊重市场和经济客观规律,做到“补位而不越位”“有为而不乱为”。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做大经济总量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分好蛋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源泉是全体人民,要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的同时,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分配和民生领域的短板和弱项,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方式进行扶持和帮助,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及行业发展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和生活改善。
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命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之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密不可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既有食品、衣服、住房、交通等物质层面的,也有安全、民主、法治、教育、健康、幸福感等精神层面的。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物质产品生产能力,但是产品质量和品质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样的、更高级的需求。尤其在生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发展还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有较大差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大自然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土地、森林、矿产、能源等资源供给者的角色,同时自然生态体系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我们必须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永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元对立的思维,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应站在更宏观、更长远、更全面的视角来认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保护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发展必须注重生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资源、保护生产要素,二者互为表里、共生共荣。
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发展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矛盾新挑战层出不穷。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经济安全,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牢牢把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权;严控金融、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我们要充分认识面临的“危”与“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既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斗争准备,也要善于把握机遇,增强斗争意识,掌握斗争规律,提高斗争本领,调动和运用好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一切积极因素,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斗争求安全、谋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娄季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完美结合。政府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着经济的自发运行,政府则通过政策指导、管理监督、政策干预等措施弥补“市场失灵”。建设有效市场,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有为政府,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能与作用,尊重市场和经济客观规律,做到“补位而不越位”“有为而不乱为”。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做大经济总量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分好蛋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源泉是全体人民,要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的同时,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分配和民生领域的短板和弱项,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方式进行扶持和帮助,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及行业发展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和生活改善。
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命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之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密不可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既有食品、衣服、住房、交通等物质层面的,也有安全、民主、法治、教育、健康、幸福感等精神层面的。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物质产品生产能力,但是产品质量和品质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样的、更高级的需求。尤其在生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发展还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有较大差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