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数字工匠” 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工人日报发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宝友文章认为,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就。联合国《数字经济报告(2021)》指出,2022年全球互联网协议流量将超过2016年之前的互联网流量之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截至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超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8%。随着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大力培养“数字工匠”,为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产业发展实践证明,产业发展依靠人才,抓产业必须抓人才。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掌握生产运营技术,又要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还要兼具工匠精神。这就需要加强前瞻性布局,培养更多具有复合能力的“数字工匠”。当前“数字工匠”的培养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工业互联网领域为例,从质量上看,“数字工匠”数字技术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中国海量工业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从数量上看,预计2023年,工业互联网领域“数字工匠”需求数量将达110.6万人,存在较大人才缺口。必须面向数字经济发展主战场,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需求牵引,加快培养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数字工匠”,形成中国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的比较优势,构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布局“数字工匠”培养新举措。《意见》对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举措。提出建立一批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举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实施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开放共享行动等具体举措,能够有力提升数字化高技能人才能力水平,深化“数字工匠”培养,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院校是“数字工匠”培养的重要阵地。《意见》提出要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去年7月,人社部设立“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专门组建了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专业群分委会,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改革,这将为推进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数字工匠”培养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打造“数字工匠”职业成长新渠道。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建设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不仅要注重培养人才,更要注重用好人才。要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着力破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障碍,让高技能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技能竞赛是评价和激励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要继续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当前,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技能竞赛相继开展,发挥了积极成效。还需在相关职业技能大赛中增设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数字行业特色赛项,推行“赛展演会”结合的办赛模式,为“数字工匠”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提供广阔舞台,展现新时代“数字工匠”风采。
工人日报发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宝友文章认为,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就。联合国《数字经济报告(2021)》指出,2022年全球互联网协议流量将超过2016年之前的互联网流量之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截至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超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8%。随着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大力培养“数字工匠”,为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产业发展实践证明,产业发展依靠人才,抓产业必须抓人才。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掌握生产运营技术,又要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还要兼具工匠精神。这就需要加强前瞻性布局,培养更多具有复合能力的“数字工匠”。当前“数字工匠”的培养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工业互联网领域为例,从质量上看,“数字工匠”数字技术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中国海量工业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从数量上看,预计2023年,工业互联网领域“数字工匠”需求数量将达110.6万人,存在较大人才缺口。必须面向数字经济发展主战场,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需求牵引,加快培养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数字工匠”,形成中国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的比较优势,构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