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不要低估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中评社北京4月9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4月4日,前往布鲁塞尔参加为期2天“欧洲联盟—美国贸易和技术理事会”的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会前的活动中,强调“我们看到了来自中国的挑战”,在与中国“非常高效的经济体系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这就是我们企业面临的挑战”。

  她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不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体系,因而美国和欧洲经济体系难以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这番表态的含义非常明显:第一,欧洲联盟与美国存在紧张关系,这些紧张关系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我们不相等(not equal)。第二,美国和欧洲联盟面临共同的竞争对手,中国过去几十年“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增长,是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三,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正加剧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压力。换句话说,美国和欧洲共同面对中国的挑战。新闻媒体评论认为,美国贸易代表这番表态实际上是借助于中国的压力,缓和与欧洲联盟国家的关系。

  可以非常坦率地说,自从美国朝野把中国视为唯一有能力挑战美国的战略对手,美国政府官员关于中国的所有指责都不会令人感到奇怪。从中国崩溃,到中国威胁;从中国经济危机,到中国经济见顶。在遏制中国发展问题上,美国政府官员花样百出。但是,中国经济并没有因为美国渲染中国经济崩溃而崩溃,也没有因为“炒作”中国威胁而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正如2024年4月2日《外交》双月刊发表文章所指出的那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篇文章作者认为,人们对中国经济潜力存在误解。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76%,2023年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7%,但是,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2019年相比增长20%,而美国只增长了8%。2023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而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仅有2.5%。中国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费持续增长。2023年实际人均收入增长6%,人均消费增长9%。2023全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通货膨胀同比上涨0.7%,中国并没有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这篇文章以详细的数据说明,中国仍然在崛起,不要低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中国从来没有把追赶美国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国领导人之所以邀请美国青少年到中国访问,就是要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中国发展跳动的脉搏,让他们看到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中国愿意和美国合作共同发展。假如把中国作为假想敌,那么,“第一粒扣子”就已经错了。

  美国不乏优秀的经济学家,可是,这些经济学家进入美国政府成为内阁官员之后,似乎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到中国访问的美国财政部长反复强调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关切,强调中国产品“太便宜”。或许她在中国消费更能直接感受到中国的物价水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居民并不富裕,中国物价水平与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相比大体相当。中国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满足中国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中国价格水平相对较低,不是为了取悦于其他国家,当然也不是为了与美国开展不正当竞争。中国出口美国和欧洲联盟国家的商品价格高于中国国内商品价格。美国新闻媒体分析认为,中国汽车出口量在汽车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德国、日本、韩国。换句话说,中国生产的汽车主要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不是为了向美国和欧洲联盟国家倾销。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常见现象。当年日本房地产市场兴起,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日本东京房地产市场价格位居世界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首位,房地产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支柱。但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房地产泡沫破灭,许多企业负债累累,一些企业被迫宣布破产倒闭。

  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曾经一度如火如荼。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盲目扩张,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严重泡沫化现象。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果断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府踩刹车,从而避免中国房地产市场重蹈日本覆辙。这个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既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关键时刻又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事实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中国经济体系“非常高效”。   过去美国动辄批评中国的经济体系,认为中国经济体系缺乏效率。可是,当美国和欧洲联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时候,美国转而指责中国的经济体系,认为中国经济体系不是市场化的经济体系。这种说法令人感到可笑。美国一方面指责中国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可是另一方面,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公开实施财政补贴。美国政府通过的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芯片补贴措施,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当美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处于下风,中国“应用软件”风靡全球的时候,美国众议院居然通过法律,强迫中国放弃“应用软件”。美国试图以公开抢劫方式,将中国的“应用软件”据为己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美国前贸易代表居然公开声称,要“购买”中国的“应用软件”。这种强盗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企业强烈反对。中国企业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宁可放弃美国市场,也不会出售“应用软件”。这个案例充分说明,究竟谁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谁是强权经济,一目了然。

  中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选择了适合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性的现代化,更不是殖民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基础之上的现代化。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借助于数字技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方面,选择了正确发展方向。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普遍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一望无际的棉田,人造卫星导航的自动收割机将棉花打包送入工厂。在作业环境极其恶劣的地下煤矿,人工智能机器人实现自动化采掘。在城市上空无人飞机将消费者购买的货物直接送到家中。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早已超越了消费娱乐阶段,进入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上下班可以乘坐无人驾驶出租车。远途旅行中随时可以借助于电动汽车的通信系统,与合作伙伴开展交流。这些曾经出现在科幻影片中的场景,如今已经变为现实。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既定的目标。

  中国当然希望与各国开展平等合作。中国并不惧怕竞争。但是,中国希望公平竞争。假如自定规则,对中国实施歧视性的政策,试图通过不正当竞争,赢得胜利,那么,中国绝对不会答应。中国愿意和美国、欧洲国家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国际贸易秩序。中国反复强调,必须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解决争端。如果按照美国自己制定的标准和法律,迫使中国乖乖就范,中国一定会按照对等的原则,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这位美国贸易代表走马上任之后,在处理中美经贸关系问题上态度消极。虽然在美国进口商的强烈呼吁下,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调整了制裁清单,但是从整体来看,美国并没有改变错误的做法,继续对中国实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过去美国政府希望中国在具体问题上,与美国展开坦诚对话。可是如今,美国似乎更习惯于上纲上线,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措施。中国当然不会允许这种局面长期持续。中国提醒美国注意,不管美国变换怎样的手法,也不管美国官员有怎样的说词,中国都将一如既往,坚决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与各国发展贸易关系。美国总统已经多次听取表示,不谋求改变中国的经济体制。而美国贸易代表承认,中国经济体系“非常高效”。既然如此,美国就应该考虑,究竟是改变自己缺乏效率的经济体系,还是讳疾忌医,把矛头对准中国?   中评社北京4月9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4月4日,前往布鲁塞尔参加为期2天“欧洲联盟—美国贸易和技术理事会”的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会前的活动中,强调“我们看到了来自中国的挑战”,在与中国“非常高效的经济体系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这就是我们企业面临的挑战”。

  她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不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体系,因而美国和欧洲经济体系难以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这番表态的含义非常明显:第一,欧洲联盟与美国存在紧张关系,这些紧张关系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我们不相等(not equal)。第二,美国和欧洲联盟面临共同的竞争对手,中国过去几十年“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增长,是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三,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正加剧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压力。换句话说,美国和欧洲共同面对中国的挑战。新闻媒体评论认为,美国贸易代表这番表态实际上是借助于中国的压力,缓和与欧洲联盟国家的关系。

  可以非常坦率地说,自从美国朝野把中国视为唯一有能力挑战美国的战略对手,美国政府官员关于中国的所有指责都不会令人感到奇怪。从中国崩溃,到中国威胁;从中国经济危机,到中国经济见顶。在遏制中国发展问题上,美国政府官员花样百出。但是,中国经济并没有因为美国渲染中国经济崩溃而崩溃,也没有因为“炒作”中国威胁而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正如2024年4月2日《外交》双月刊发表文章所指出的那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篇文章作者认为,人们对中国经济潜力存在误解。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76%,2023年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7%,但是,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2019年相比增长20%,而美国只增长了8%。2023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而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仅有2.5%。中国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费持续增长。2023年实际人均收入增长6%,人均消费增长9%。2023全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通货膨胀同比上涨0.7%,中国并没有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这篇文章以详细的数据说明,中国仍然在崛起,不要低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蓝巨星K歌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