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密

4月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印尼当选总统普拉博沃举行会谈。

  中评社北京4月8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当选印度尼西亚总统尚未就任,第一站访问中国。这位总统前脚刚走,老挝、越南、东帝汶外交部长接踵而至。东南亚国家官员访问中国,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

  首先,早在70年前,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不结盟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虽然中国与东南亚个别国家仍然存在争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但是,各方都愿意在五项原则基础之上,求同存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这样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共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超越利益共同体的更高层次的共同体。

  正因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方面,有许多共同的语言。中国支持东南亚国家一体化发展,而东南亚国家意识到,中国发展对东南亚国家是良好的机遇而不是挑战。

  从西方国家新闻媒体调查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信任度超过其他国家。如果必须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作出选择,半数以上东南亚国家选择中国。这说明共同的历史遭遇,以及半个世纪之前形成的普遍共识,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普遍共识。即使出现分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也可以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之上,求同存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超越现实利益的价值共同体,弥足珍贵。不少人信奉,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国家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然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不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相同历史遭遇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相处”的基本原则。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在纷乱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对于妥善处理分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并非没有争端,围绕着中国南海的领土主权,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分歧明显。但是,中国始终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东南亚国家签署《南海行为宣言》,并在宣言基础之上,协商制定具体的“南海行为准则”。如今南海行为准则的架构已经定型,相关条款进入深入协商阶段。只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达成最终协议并非不可能。

  尽管在一些霸权国家的挑唆下,菲律宾在中国南海问题上上窜下跳,但是,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中国强调互不侵犯,各方应当尽可能地确保中国南海岛礁维持原状。可是,菲律宾多次派出运输船,试图加固在中国岛礁上的破船。这是一种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所确立基本原则的行为,同时也打破了中国南海地区的平静。中国不会坐视不理。中国执法机关之所以在中国南海地区开展巡逻活动,目的就是要维护当地的秩序,警告相关国家不要狐假虎威,寻衅滋事。

  其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41万亿元人民币。这是在国际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大背景下取得的成绩。   随着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齐头并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出口货物品种越来越多,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的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第二,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货物贸易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增长。第三,数字贸易改变传统的贸易格局。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兴起,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电子商务贸易迅速增加,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实现了跨国贸易的便利化。第四,贸易发展带动投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大幅度增加。2023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在中国设立工业园区,将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带到中国。中国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开办工业园区,将中国服装加工业等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解决了东亚国家的就业问题,带动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

  随着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出台,中国与东盟国家普遍意识到,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美国的制裁措施。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设立工厂,向美国出口,绕开了美国贸易办公室的制裁清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按照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确立的“原产地”标准,巧妙地避开美国针对特定国家实施的非法制裁措施。

  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一系列制裁措施,反而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加速器。一些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针对美国贸易办公室发布的制裁清单,及时调整产业布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同努力,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踩在脚下。

  共同的价值观,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合作过程中,能够求同存异。共同的利益诉求,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冲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东南亚国家中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这些国家的第一要务。中国与这些国家开展合作,不仅使这些国家经济不断进步,同时也使这些国家的消费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这种良性循环,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真正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利益共同体,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价值共同体,而且为进一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样板。可以这样说,东南亚已经成为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试验田。东南亚国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

  最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国愿意与东南亚国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以务实的态度,创造性的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不仅贯彻落实了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五项基本原则,而且更主要的是,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众所周知,东南亚地区国家大多是多民族、多种族国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互相包容、相互借鉴的文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使不同宗教、不同种族居民和平相处,而且可以在相互尊重文化习俗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4月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印尼当选总统普拉博沃举行会谈。

  中评社北京4月8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当选印度尼西亚总统尚未就任,第一站访问中国。这位总统前脚刚走,老挝、越南、东帝汶外交部长接踵而至。东南亚国家官员访问中国,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

  首先,早在70年前,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不结盟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虽然中国与东南亚个别国家仍然存在争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但是,各方都愿意在五项原则基础之上,求同存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这样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共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超越利益共同体的更高层次的共同体。

  正因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方面,有许多共同的语言。中国支持东南亚国家一体化发展,而东南亚国家意识到,中国发展对东南亚国家是良好的机遇而不是挑战。

  从西方国家新闻媒体调查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信任度超过其他国家。如果必须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作出选择,半数以上东南亚国家选择中国。这说明共同的历史遭遇,以及半个世纪之前形成的普遍共识,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普遍共识。即使出现分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也可以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之上,求同存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