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经济日报发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立文章表示,过去一年,中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科技取得新进展。2021年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大力激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中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下一阶段,要继续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取得应有的成效,使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能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稳中求进、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提出,一是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走深走实,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激活科技创新效能的关键。在这方面,破除现存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一方面,围绕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完善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机构设置,优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组织架构,同时,推动数字技术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应用,增强改革的效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落实相关部门权责分工,强化对改革实效的监测、追踪与评价,持续优化管理服务体系、业务规范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
三是加快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全球人才高地,是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需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管理、激励机制,将中国现有的人才政策落实到位。具体来看,可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实施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等措施,健全人才发现机制;通过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等,着力提高高等学校基础教育质量,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异地合作交流制度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岗位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健全人才管理机制;考虑将基础研究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应用成果、转化成果纳入科研人员考核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四是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是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重要内容。既要持续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与校企联盟协调机制,通过构建校企联盟的动力机制、信任机制、监督机制、系统协同机制,更好驱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又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的高效对接,还要积极打造数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应用试点,简化审批和服务流程,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数字化、移动终端化和普惠化。此外,还需着力提高试验样品的精准度,完善理论检验环节,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的质量。
经济日报发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立文章表示,过去一年,中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科技取得新进展。2021年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大力激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中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下一阶段,要继续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取得应有的成效,使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能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稳中求进、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提出,一是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走深走实,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激活科技创新效能的关键。在这方面,破除现存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一方面,围绕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完善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机构设置,优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组织架构,同时,推动数字技术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应用,增强改革的效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落实相关部门权责分工,强化对改革实效的监测、追踪与评价,持续优化管理服务体系、业务规范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