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员倡增资助出售房屋比例 何永贤:5年后

立法会13日举行大会(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3月14日电(记者卢哲)香港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升至5.8年。在13日召开的立法会会议上,立法会议员洪雯提出增加资助出售房屋比例。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回覆指,2029年后有较大调整空间。她说,绝非鼓励年轻人一毕业就去排公屋,展望未来,在第二个五年期即2029/30至2033/34年度的公营房屋供应,将会有显着提升,提供较大空间去调整公屋及资助出售单位的比例。

  洪雯议员在质询时表示,特区政府在二○一八年表示,会在《长远房屋策略》(下称《长策》)中,将公屋及“绿表置居计划”(下称“绿置居”)与其他资助出售单位的供应维持在七比三的比例。有意见指出,资助出售单位曾停建10年,但复建后供应量仍严重低于公屋,以致部分无资格轮候公屋亦无能力购买私楼的夹心阶层人士只能入住劏房,也令有意置业的公屋居民难以在房屋阶梯实现向上流动。“当我们的资源严重向公屋倾斜,夹心阶层的住屋条件甚至不如住公屋,公屋就成为不少市民最佳选择。不少人不得已控制收入,甚至放弃工作来轮候公屋。”现时公屋连绿置居,跟居屋等其他资助出售房屋,供应是“七三比”。洪雯议员提出,应该改为五五比,要求减少公屋的占比,增加兴建资助出售房屋,认为公屋供应不单令政府财政有沉重负担,亦有其他副作用。

  何永贤表示,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的愿景是为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以负担的租住房屋;与此同时,房委会亦透过推出资助出售单位协助中低收入家庭置业。鉴于公营房屋的供应有限,局方一直致力平衡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和资助出售单位的供应,以满足公众不同的需求。

  政府每年会根据《长远房屋策略》(《长策》)更新长远房屋需求推算,订定逐年伸延的十年房屋供应目标,并会因应社会、经济及市场的变动,适时调整。鉴于过往公营房屋单位持续供不应求,为加大政策力度以满足市民的住屋需要,政府在二○一八年将公营和私营房屋新供应比例由60:40调整至70:30,并同时将公屋/“绿表置居计划”(“绿置居”)和其他资助出售单位(例如“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的比例维持在70:30。

  本届政府一直全方位推动土地及房屋供应,务求精简程序,加强统筹协调跨部门工作,并透过各项提速、提效、提量的措施,加快造地建屋。预计未来五年(即二○二四/二五至二○二八/二九年度)传统公营房屋的建屋量约142000 个单位,再加上额外兴建约30000个“简约公屋”单位,整体公营房屋建屋量将增加至约172000个单位,较上一个五年期的158 000个增加约百分之九。同时,我们亦加强打击滥用,以确保珍贵的公屋资源能给予最有需要的人士。

  何永贤表示,就资助出售单位而言,我们明白相关群组的需求都很殷切。政府一直从整体布局、供应以及财务安排等方面协助中低收入家庭置业。首先,房委会致力完善房屋阶梯,透过提供资助出售单位及推出不同计划,包括居屋、“绿置居”、私人兴建资助出售房屋先导计划、“白表居屋第二市场计划”和“港人首次置业”等计划,在整体布局上设置公私营房屋轨道衔接的置业阶梯。当中,由二○一八年起恒常化的绿置居的折扣率会较上一次居屋销售计划的折扣率高百分之十,在“一换一”安排下,可以协助经济能力有所改善的公屋租户循房屋阶梯向上流动,并交回他们所住的公屋单位,让轮候公屋的申请者可以早日入住公营房屋。

  在供应方面,房委会的资助出售单位建屋量由二○一六/一七年度的约3000个大幅提升至二○二二/二三年度的约9700个。近期推出的“居屋2023”便有约9200个单位,数目是近年新高。在财务安排方面,根据房委会与参与的银行和财务机构所签订的“按揭保证契据”,一手市场资助出售单位的绿表买家最高贷款额为售价的百分之九十五,而白表买家最高贷款额则为售价的百分之九十。房委会最近亦放宽资助出售单位的按揭安排,分别延长房委会就资助出售单位买家所提供的按揭保证契据下的最长按揭保证期及按揭还款期至50年及30年,以便买家取得按揭成数较高的按揭贷款,并加快资助出售单位流转。

  何永贤说,理解大家都希望增加资助出售单位的供应,但在现时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仍然较长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现阶段的重点目标是尽量增加公屋供应,让有需要的申请者尽快上楼,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展望未来,我们在第二个五年期(即二○二九/三○至二○三三/三四年度)的公营房屋供应将会有显着的提升,这将提供较大空间调整公屋与资助出售单位的比例。由于兴建公营房屋需时,我们会适时检讨这个比例。

立法会13日举行大会(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3月14日电(记者卢哲)香港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升至5.8年。在13日召开的立法会会议上,立法会议员洪雯提出增加资助出售房屋比例。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回覆指,2029年后有较大调整空间。她说,绝非鼓励年轻人一毕业就去排公屋,展望未来,在第二个五年期即2029/30至2033/34年度的公营房屋供应,将会有显着提升,提供较大空间去调整公屋及资助出售单位的比例。

  洪雯议员在质询时表示,特区政府在二○一八年表示,会在《长远房屋策略》(下称《长策》)中,将公屋及“绿表置居计划”(下称“绿置居”)与其他资助出售单位的供应维持在七比三的比例。有意见指出,资助出售单位曾停建10年,但复建后供应量仍严重低于公屋,以致部分无资格轮候公屋亦无能力购买私楼的夹心阶层人士只能入住劏房,也令有意置业的公屋居民难以在房屋阶梯实现向上流动。“当我们的资源严重向公屋倾斜,夹心阶层的住屋条件甚至不如住公屋,公屋就成为不少市民最佳选择。不少人不得已控制收入,甚至放弃工作来轮候公屋。”现时公屋连绿置居,跟居屋等其他资助出售房屋,供应是“七三比”。洪雯议员提出,应该改为五五比,要求减少公屋的占比,增加兴建资助出售房屋,认为公屋供应不单令政府财政有沉重负担,亦有其他副作用。

  何永贤表示,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的愿景是为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以负担的租住房屋;与此同时,房委会亦透过推出资助出售单位协助中低收入家庭置业。鉴于公营房屋的供应有限,局方一直致力平衡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和资助出售单位的供应,以满足公众不同的需求。

  政府每年会根据《长远房屋策略》(《长策》)更新长远房屋需求推算,订定逐年伸延的十年房屋供应目标,并会因应社会、经济及市场的变动,适时调整。鉴于过往公营房屋单位持续供不应求,为加大政策力度以满足市民的住屋需要,政府在二○一八年将公营和私营房屋新供应比例由60:40调整至70:30,并同时将公屋/“绿表置居计划”(“绿置居”)和其他资助出售单位(例如“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的比例维持在70:30。

  本届政府一直全方位推动土地及房屋供应,务求精简程序,加强统筹协调跨部门工作,并透过各项提速、提效、提量的措施,加快造地建屋。预计未来五年(即二○二四/二五至二○二八/二九年度)传统公营房屋的建屋量约142000 个单位,再加上额外兴建约30000个“简约公屋”单位,整体公营房屋建屋量将增加至约172000个单位,较上一个五年期的158 000个增加约百分之九。同时,我们亦加强打击滥用,以确保珍贵的公屋资源能给予最有需要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