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公共预算支出反映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中评社北京3月12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2024年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4%,财政赤字率3%,全国财政赤字规模4.06万亿元人民币。
教育支出规模最大,达到42906亿元人民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排在第二位,达到41384亿元人民币。农林水利、卫生健康、城乡社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均超过20000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文化旅游体育和灾害防治支出18773亿元人民币。外交国防支出17552亿元人民币。公共安全支出14906亿元人民币。债务利息支出12746亿元人民币。科学技术支出11541亿元人民币。住房保障支出8411亿元人民币。资源勘探工业信息支出8380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支出5580亿元人民币。
中国实行分税制。中央财政收入,相当一部分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转移给地方政府。中央本级财政支出4.1万亿元人民币,转移地方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70%。
分析财政预算报告,人们就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到财政预算资金分配方面,国家财政支出的重点,用于改善民生。首先,教育是根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提高人民的素质。增加教育支出,就是要通过提高全民的素质,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教育支出规模最大,增长幅度超过4%。说明中国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真抓实干。可以肯定,未来中国教育,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同时也是结构合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教育。解决中国教育发展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办好基础教育。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中心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教育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均等化贯彻落实,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采取“轮换教师”的方式,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地方通过修建寄宿学校,解决偏远地区中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投资修建的寄宿学校,设施完善。湖北省咸宁市为瞭解决教师轮换问题,购置专门的交通工具,方便优秀教师到偏远地区的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第三,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投入,培养更多优秀教师,解决师生之间比例不合理问题。绝大多数乡村小学,已经实现了小班制。在许多城市教师和学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国家实行师范教育免费制度,许多考生踊跃报名参加师范院校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教师规模世界第一。
第四,大力兴办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大国工匠”。中国职业技术院校的优秀学生在国际职业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职业技术院校的水平赶上甚至超过少数发达国家,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亮点。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兴建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急需人才,支持企业、非政府组织兴办职业技术院校。贵州茅台集团组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独具中国特色的酿酒微生物专业人才。我国许多群众团体设立自己的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
第五,国家对高等院校实施分类改革,除了少数综合性大学之外,将更多资源分配到专业性强的高等院校,建设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可以肯定,未来中国将会围绕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技术设置更多的专业。国家将逐步改变高等教育评价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的教师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鼓励高等院校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国家高等教育将实现数量和质量同步发展。
其次,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建立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些学者曾经担心,中国是否会成为一个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否会产生惰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政府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现在看来,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责无旁贷。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将各类社会保险纳入法律规范之中,确保中国居民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险待遇。按照法律规定,中国实行社会保险分类管理。今后将会通过中央统筹,解决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为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央政府专门设立社会保障基金,将一部分国有资本划归社会保障基金,用来解决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
第二,未雨绸缪,一方面通过修改实施社会保险法,将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并轨,尽快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另一方面,加快全国统筹改革,解决少数地区社会保障资金不足问题。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基金支出所面临的缺口问题,国家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提高退休职工的退休福利待遇。对于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国家通过机构改革,一方面减少政府开支,将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欠发达地区的退休职工和城乡居民同样可以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福利。
最后,中央公共预算支出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刚性支出。其中外交国防、公共安全和债务利息支出必不可少。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中国为了加强对海外公民和企业财产保护,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提高外交国防能力。中国外交和国防预算支出为17552亿元人民币,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了切实保护中国公民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权益,在一些动乱地区,中国必须“仗剑经商”。建设强大的国防,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必要之举。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会在维护地区和国际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利息支出达到12746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中国长期坚持量入为出财政政策,尽可能减少外债。近年来,为了应对复杂严峻多变国际形势,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中国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但是,中国财政赤字率只有3%,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财政赤字规模相对较小。今后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国内发债,鼓励居民购买国库券,一方面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减少不必要的外债,适当增加内债,对于缓解中国债务利息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财政预算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分析中国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结构,人们就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主权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共同构成中国财政预算体系。透过一般公共预算开支,人们会发现,执政为民的理念在财政预算中得以充分体现。
中评社北京3月12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2024年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4%,财政赤字率3%,全国财政赤字规模4.06万亿元人民币。
教育支出规模最大,达到42906亿元人民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排在第二位,达到41384亿元人民币。农林水利、卫生健康、城乡社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均超过20000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文化旅游体育和灾害防治支出18773亿元人民币。外交国防支出17552亿元人民币。公共安全支出14906亿元人民币。债务利息支出12746亿元人民币。科学技术支出11541亿元人民币。住房保障支出8411亿元人民币。资源勘探工业信息支出8380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支出5580亿元人民币。
中国实行分税制。中央财政收入,相当一部分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转移给地方政府。中央本级财政支出4.1万亿元人民币,转移地方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70%。
分析财政预算报告,人们就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到财政预算资金分配方面,国家财政支出的重点,用于改善民生。首先,教育是根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提高人民的素质。增加教育支出,就是要通过提高全民的素质,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教育支出规模最大,增长幅度超过4%。说明中国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真抓实干。可以肯定,未来中国教育,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同时也是结构合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教育。解决中国教育发展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办好基础教育。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中心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教育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均等化贯彻落实,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采取“轮换教师”的方式,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地方通过修建寄宿学校,解决偏远地区中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投资修建的寄宿学校,设施完善。湖北省咸宁市为瞭解决教师轮换问题,购置专门的交通工具,方便优秀教师到偏远地区的学校从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