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关键在革故鼎新
新老划分在某种意义上或可视为中国股市在制度性改革中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不过,这一举措在股权分置改革初期出现的时候,说的并不是新老划分,而是新老划断。所谓新老划断,表面上虽然说的是新股新办法,老股老办法,但重点并不在于划分,而在于划断。而划断者,不仅是说适用于老股的老办法到此为止,不能再适用于新股了,即使是对老股本身,其对于目前现存状态的维护也不可能是没有一定期限要求的。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发生在改革初期的那种新制度和旧制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只有革故鼎新才是改革永恒的动力。当然,当初开始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这种新老划断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贯彻到底,这不仅造成了当时的所谓全流通并没有真正成为全部的事实,而且也使得非流通股解禁和大股东减持一直到现在依然成为让市场稳定备受影响的心腹之患。结合上述股改中新老划断的实践,以及这次创业板的新老划分进行一些具体分析,更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清问题的本质。
发行条件以及发行上市交易相关方式的改革,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其要义在“松”,而退市规则的改革则在于“紧”。一“松”一“紧”,一字之差,看起来似乎很有一定道理,其实不然。事实上,“松”的步子迈得越大,不仅同“紧”的口子依然还停留在对存量的过多兼顾并不相称,反而还有可能给市场带来更大的风险。上市条件上把关的放松如果充其量不过是便于注册制条件下的新股发行有更多的理由加速扩容,这同核准制条件下为了消融IPO排队堰塞湖而强行推出的加速发行有什么两样?而在注册制改革的市场条件下,如果没有增量资金的持续入市,新股超发也难免将导致股价破发现象的常态化,这对于目前很多习惯于炒股亏了钱需要靠打新去弥补一点损失的投资者来说,又能谈得上什么利好呢?同样的道理,退市口子所谓的“紧”,如果并不是体现在该退则退,那么,岂不也就意味着通过利润调节来规避退市的现象非但不可能越来越少,反而还有可能愈演愈烈。
在某种意义上,以面值退市为代表的市场化退市也比这种换汤不换药的ST 退市制度要好得多。面值退市至少还可以更多地体现市场的意志而不需要看政策的眼色。而注册制条件下的退市如果依然还是ST,那么,未来创业板注册制条件下的退市机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那种“成亦ST败亦ST”的格局,势必也将难上加难。
新老划分在某种意义上或可视为中国股市在制度性改革中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不过,这一举措在股权分置改革初期出现的时候,说的并不是新老划分,而是新老划断。所谓新老划断,表面上虽然说的是新股新办法,老股老办法,但重点并不在于划分,而在于划断。而划断者,不仅是说适用于老股的老办法到此为止,不能再适用于新股了,即使是对老股本身,其对于目前现存状态的维护也不可能是没有一定期限要求的。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发生在改革初期的那种新制度和旧制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只有革故鼎新才是改革永恒的动力。当然,当初开始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这种新老划断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贯彻到底,这不仅造成了当时的所谓全流通并没有真正成为全部的事实,而且也使得非流通股解禁和大股东减持一直到现在依然成为让市场稳定备受影响的心腹之患。结合上述股改中新老划断的实践,以及这次创业板的新老划分进行一些具体分析,更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清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