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疏通政策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会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使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体经济,加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力度十分必要。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要解决银行“有钱贷”“愿意贷”“贷给谁”这三个问题。
日前,央行宣布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这已是年内第三次降准,合计共释放资金超1.75万亿元。需要明确,降准并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足宽裕,为向“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放贷提供资金支持,解决银行“有钱贷”的问题。
在解决了银行“有钱贷”的问题之后,还需让银行愿意放贷。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增加了银行留存资金的机会成本。从央行获取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息减少,会导致银行缴存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动力不足。银行不再把那么多钱放在央行账户上,而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就会减少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的停滞量。
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是解决好“贷给谁”的问题。银行“有钱贷”,也“愿意贷”,但更要明白“贷给谁”。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提供了很大一部分就业岗位,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微观基础。同时,中小微企业受到疫情冲击也是巨大的,资金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毫无疑问,信贷资金应优先、及时投放给中小微企业,帮助它们渡过难关。但在如何引导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放贷服务方面,政策力度还稍显不足,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也还不够强。因此下一步,仍要着力解决“贷给谁”的问题,疏通好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保障。
作者:乔瑞庆,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