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学者专家聚香港论新质生产力

香港中国学术紫荆论坛(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4月23日电(记者 卢哲 段晓鲁)由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紫荆杂志社协办的“香港中国学术紫荆论坛2024:迈向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中国经济”22日在香港举行。来自内地、香港及海外的近百名学政社商各界人士齐聚论坛深入研讨。

  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发表题为“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中国经济”的开幕演讲。他指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市场销售稳定成长,就业物价整体平稳,工业成长速度较快,投资持续恢复向好,外贸出口维持稳定成长。

  王昌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高端化取得重大进展,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壮大,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化工 、健康产业、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活力涌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种趋势性、格局性变化显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成长形成了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王昌林强调,要充分发挥香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积极打造教育高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强香港与内地联系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随后,围绕新情势下中国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等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印尼、东帝汶及东盟事务代表神谷,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求变”,其关键在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根本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要从“跟随型”创新转向“引领型”创新、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并抓住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王一鸣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从0到1”的原创研究、“从1到10”的应用研究,也要有“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从100到N”的大规模产业化。王一鸣还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要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占比八成,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就应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指出,被引次占全球前1%的中国科研文章数量不断上升等一系列数据,说明国家的创新能力有明显提升。他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增加在人力资本、研发资本等方面的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在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公共物品供应,并保持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的开放政策,推动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刘遵义还在演讲中提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能过剩的关系的思考。刘遵义表示,在市场经济下,长期的产能过剩是不可能持续的,短期的产能过剩是创新或者是新市场带动的市场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现在是各显神通,之后是适者生存,最终就是高质量高效率的企业才能继续发展下去,市场产能过剩的问题会自动解决。

  就数字金融如何支持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表示,要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金融服务,包括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效率、统筹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和安全、加快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建设、为数字金融构建宽松有序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中评社 段晓鲁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当前中国在研究成果落地方面取得很大成效,但“从0到1”的基础性研究仍是发展短板。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重视大型创新企业的作用,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东盟事务代表神谷介绍了东南亚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业政策,并肯定了中国近年来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打造创新的生态系统、推动绿色转型等方面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他表示,中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而后者是当前新兴经济体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所欠缺的。同时这一概念也融合了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为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同类经济提供了借鉴。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表示,只有从国家发展战略、大国竞争的全局视角出发,才能充分理解建立新质生产力及金融强国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地方债市场、房地产市场、科技创新融资、以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发展等重要问题。肖耿强调,金融需为实体经济服务,技术创新亦需要大量投入。若仅靠单一方面投资,可能会造成投资回报率低、风险偏高等后果。香港的金融市场发展成熟,可以成为重要的风险分散机制,为内地和香港本地的技术创新提供充足金融工具,创造可控风险。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中评社 段晓鲁摄)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中评社 段晓鲁摄)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中评社 段晓鲁摄)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中评社 段晓鲁摄)

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平(中评社 段晓鲁摄)

论坛现场(中评社 段晓鲁摄)

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