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16期内容介绍

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4月号已出刊。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4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8篇文章,涵盖台湾、两岸、港澳、中美、东亚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刊发了《尹锡悦政府外交战略转型及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政党交往分析》《后安倍时代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研究》三篇文章,聚焦韩国、日本。

  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牛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俊生联合发表了《尹锡悦政府外交战略转型及展望》一文,该文指出,尹锡悦政府上台以来,其外交实现战略转型,主要表现为积极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大力推进美日韩准同盟合作,对中国和俄罗斯呈现疏远态势,以及对朝鲜保持高强度施压。尹锡悦政府外交战略转型的动因既有实用主义考虑,旨在服务于实现“全球枢纽国家”目标,也与其对朝鲜半岛局势和俄乌冲突的认知密不可分,同时韩国国内舆论亦对其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战略转型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但其迄今并没有调整其外交战略的迹象。面对中韩关系当前出现的巨大困难,中国应主动作为,力促两国关系回到健康稳定轨道上。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政党交往分析》一文中,作者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孔祥琦、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新影表示,中国共产党与日本政党的交往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交促邦交是中日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共产党与日本政党开启了全面交往的历程,在经历了以党际交往促进国家间关系缓和阶段后,又进入了党际交往蓬勃发展的新阶段。5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与日本执政党交往过程中主要通过与“友华派”保持密切往来、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以经促政等方式深化党际交往,与日本在野党的交往则着力通过政党友好往来推动国家关系发展、借助政党力量制衡日本政府不良外交倾向,进而实现从在野党外交到执政党外交的顺利转换。未来中国共产党与日本政党交往要以新型政党关系为根本遵循,以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为目标指引,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驱动,强化执政党外交的稳定性,并不断凝聚与日本在野党的广泛共识。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谢若初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海欣联合发表了《后安倍时代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研究》一文,该文指出,后安倍时代,日本对台政策中的消极因素显着增加。菅义伟、岸田文雄两任首相不仅通过放任政要窜访台湾、加强“日台”实质性安全合作等手段持续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日台”关系“官方化”,还不断以台湾问题为抓手拉拢欧美等国家构建“遏华”联盟。此类行径一方面导致日本“一中” 政策进一步空心化,另一方面更使得中日关系及地区形势面临空前严峻考验。通过对以上新动向的分析,不难发现日本此番调整对台政策的国际体系压力,主要来自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消极表现;国内变量则主要包括日本政界根深蒂固的“台湾帮”势力、日本战略文化中的“台湾情结”,以及安倍晋三、岸田文雄等典型“亲台”领导人的助推。作为日本消极调整对台政策的国际结果,不仅中日关系或将趋于恶化,甚至伤及根基,地区和平与稳定也将遭受严重威胁。

  本期“中美”栏目刊发了《中美芯片产业竞争与美国对台半导体战略》一文。该文作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政治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铭泽表示,拜登政府从竞争、产业、安全三个维度制定了对台半导体产业战略,意图通过产业转移、引台入盟、以台制华等措施加强对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控制。随着中美科技战的不断激化,美国日益将台湾作为制约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工具,导致台湾赖以自卫的“硅盾”变为了“硅矛”。同时,由于半导体科技的特殊性,该领域视角下大陆、台湾与美国之间构成的“关系三角形”发生了异化,出现了中美就芯片产业的双边竞争关系加强、大陆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互联紧密、美台间构成复杂半导体产业竞合关系等新特征。这一新变化将加深大陆、台湾、美国三者之间半导体产业互动的复杂性,对东亚地区的安全格局与市场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阻碍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本期“台湾”栏目刊发了《台湾民主政治的衰退与危机》《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变化与趋势》《台湾民心民意和社会力量演变态势与影响》三篇文章。

  国际关系学院对台战略预置和重点问题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锺厚涛在《台湾民主政治的衰退与危机》一文中表示,台湾民主政治面临着多重危机,如“少数人绑架多数人”的民主胁迫、民主被窄化为选举的意涵扭曲、负面选举的情绪性操弄、民主与治理的脱钩等。台湾民主体制非但没有促进社会治理,反而成为政治夺权工具。台湾也正从上世纪90年代“有选举的民主”,走向目前以“绿色恐怖”为代表的政治威权,未来还将滑向“封闭化的专制”。民进党将民主概念武器化,展开心理营销和政治动员,在两岸之间制造“民主台湾VS威权中国”的虚假叙事,对内制造“台湾共同体”意识,对外消解“两岸同属一家人”论述,这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埋下隐患。

  宁波大学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伍湘陵、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在《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变化与趋势》一文中表示,台湾政党政治发展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尤其受到“选制规则”、社会民意、地方政治势力等因素影响。从2024年台湾选举结果看,行政大权仍由民进党掌控,而“立法院”朝小野大,“蓝白合作”对民进党有一定的监督与制约。台湾政党政治发展中,非典型政治人物“韩国瑜”“柯文哲” 现象凸现,新政治力量涌现出年轻人关注政治和参与度增加、政治选举文化异变、两岸关系“边际影响” 明显及美国因素愈加突出。面对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乱象和新趋势,两岸统一之路更加艰难。坚持“反台独、反干涉”斗争决不给“台独”分裂势力突破“红线”的一丝机会。严防民进党当局与美国勾结,利用中美战略博弈进行冒险投机和挑衅。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教授唐永红在《台湾民心民意和社会力量演变态势与影响》一文中表示,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在近30年的逐渐演变过程中已发生结构性翻转。这从基本面上决定了当前台湾各政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竞争力,进而注定了台湾的政治生态,也影响到台海局势以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民进党已进入“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具有长期执政台湾的可能性,并凭藉岛内民意支持,藉机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勾连外部势力,奉行敌对性的两岸关系政策,日益严重地损害国家在领土、主权、安全、发展等层面的核心利益。当前的两岸对抗态势在延续中可能激化,台海随时风起云涌,甚至掀起惊涛骇浪。中国大陆有必要调整对台策略与政策,辩证处理国家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强化反“独”促统,有效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   本期“两岸”专题刊发了《台方“限禁水域”的由来、性质及应对建议》《当前台湾民众看待两岸关系的矛盾心态分析》《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虚实分析》三篇文章。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李明杰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战略与法律创新团队双首席科学家张海文联合发表的《台方“限禁水域”的由来、性质及应对建议》一文介绍了“限禁水域”的由来以及台方划设“限禁水域”的经过,分析了“限禁水域”的性质以及围绕“限禁水域”的执法实践,并对“2·14”事件后续处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凌斌在《当前台湾民众看待两岸关系的矛盾心态分析》一文中表示,当前,国际局势风云激荡,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国加大打“台湾牌”力度,民进党当局持续倚美谋“独”,阻挠、限制两岸融合发展。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台海局势,大陆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原则底线,推出一系列反“独”促融举措,强力震慑谋“独”挑衅,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引领两岸关系“克难前行”,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在三年新冠疫情与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下,台湾民众看待两岸关系的矛盾心态主要表现在:台湾民众对两岸未来“和战”走向的看法存在明显分歧,其统“独”立场仍呈现“维持现状、拒统趋独”态势;支持两岸交流合作与对话沟通是台湾主流民意,但岛内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认同度亟待提升。新冠疫情大流行结束后,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世代赴大陆学习就业创业、寻求发展机会的意愿止跌回升,但他们对于两岸交流合作仍然存在一些担忧和顾虑,对于大陆惠台政策存在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矛盾心理。由此可见,台湾民众看待两岸关系的心态呈现出多重矛盾性的特征,台湾民众如何看待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以何种态度参与两岸交流合作,将对两岸关系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华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令豪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虚实分析》一文中表示,学界围绕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分析论述已然实现价值确立和议题铺陈,并形成基本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但由于对其内涵探讨尚未达成总体共识,对于现实中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特征事实、有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等实证问题,目前的研究关注度还明显偏低。已有研究大多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理念的诠释意味浓而实证力度弱,还无法在形而上的理论建构与形而下的事实反馈之间建立紧密关联。未来有必要针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程的关键实践点做更细致跟踪考察,推动学理论述由“虚”向“实”,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现实效力。

  本期“港澳”栏目刊发了《新时代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路径策略》《“一国两制”白皮书十周年:央港权力关系回顾与前瞻》两篇文章。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艶华,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博士生李子文,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荣健欣在《新时代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路径策略》一文中表示,长期以来,香港发挥着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一国两制”下香港继续保持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好“八大中心”的新定位。但是,受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中美关系持续恶化造成香港经济全面承压,俄乌冲突加剧了香港金融体系输入性风险,数字化时代香港“超级联系人” 功能有所衰退,产业发展的本地化诉求与区域化分工存在矛盾,内部政治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迟滞香港人心凝聚,政府与社会治理架构难以解决深层次矛盾,巩固提升香港竞争优势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香港应强化政治社会治理,加强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功能平台形成错位产业合作,继续扮演好“超级联系人”的功能与角色,形成与内地其他开放平台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在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   北京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杭佳佳在《“一国两制”白皮书十周年:央港权力关系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表示,学界关于全面管治权的两种概念界定方式是不同阶段下全面管治权的权力内容变动的体现。全面管治权授权产生高度自治权,这种授权关系是单向度、分层次、有期限的;中央作出授权以后,全面管治权与高度自治权的关系包括直接管治的关系和监督关系。在管治关系中,中央的管治权力与高度自治权不是截然二分的,但是必要时中央行使共同事权具有优先性。中央监督特区行使高度自治权意味着不直接处理特区自治范围内事务,但监督的对象应及于高度自治权的全部领域。全面管治权及其相关表述的提出实现了“一国两制”框架内央港权力的平衡,并为央港良性的权力互动关系指明了一个可操作的方向。

  本期“美国”栏目刊发了《美国霸权衰落型战略欺骗:削弱崛起国巩固霸权正当性》《华盛顿共识的衰弱:美国产业政策复兴与本质》两篇文章。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候选人侯长坤、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昆义在《美国霸权衰落型战略欺骗:削弱崛起国巩固霸权正当性》一文中表示,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国家掩盖其战略目的、制造错误知觉、获益于国际关系系统中的间接效应,达到其战略目的,该战略行为被归纳为战略欺骗。美国在衰落时期,为缓解霸权衰落,以“维护和平”的幌子,掩盖其削弱崛起国和巩固霸权正当性的战略欺骗,达到其战略目的的行为,被界定为衰落型战略欺骗。美国在台海区域及乌克兰区域内,打着“维护和平”的幌子,针对中国及乌克兰区域的俄罗斯、乌克兰、北约诸国,进行了战略欺骗。美国运用战略欺骗制造了表面上花费较大成本、违反自身利益最大化、高举维护世界和平旗帜的假象,实际上获得了缓解其自身霸权衰落的巨大收益。战略欺骗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战略视角,相关国家需要对美国的战略欺骗行为保持警惕。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史博伟在《华盛顿共识的衰弱:美国产业政策复兴与本质》一文中指出,近年来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在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舆论场中又重新燃起,成为讨论经济与科技发展时无法绕过的重要论题。在美国,尽管存有反对的声音,但产业政策一改四十年来被自由市场主义压制的状态,正逐渐成为一种被战略界接受的经济意识形态,并且被拜登政府采纳和以空前的力度践行。此现象体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规模性转变,因为产业政策内在地包含“加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批判市场缺陷”等为战后美国经济思想所不容的特征。本质上,美国现阶段施行产业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内外部严峻挑战下对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一种矫正。鉴于中美竞争态势的长久存在,美国将长期维持政府主导的方式来推进其在关键与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

  本期“文化”和“历史”栏目分别刊发了《闽南方言与两岸文化交流调研分析》《清代浙江与台湾的政治文化互动与影响》两篇文章。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讲师王卓亮、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院长黄亮在《闽南方言与两岸文化交流调研分析》一文中指出,两岸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闽南方言则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与媒介。闽南方言是闽南族群身份认同与精神认同的核心元素,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途径之一。青少年是闽南方言赓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主体。本研究采用《青少年闽南方言态度量表》、《归属感需要量表》与《家庭亲密度分量表》,调查了福建闽南地区与台湾地区共378名青少年。结果表明,海峡两岸青少年对闽南方言均持积极认同态度,闽南方言可作为提升两岸同胞交流与信任的情感纽带。同时,归属感需要在家庭亲密度与青少年闽南方言态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揭示了家庭亲密度与归属感需要是影响闽南方言传承的重要因素。以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家庭为单位,倡导弘扬闽南方言,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对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陈玲在《清代浙江与台湾的政治文化互动与影响》一文中表示,大陆与台湾的交往,从史料记载看,始于三国时期;从考古角度看,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本文从赴台的浙籍官员和文人的角度切入,着眼于郑氏归顺清廷后(1683-1895)的浙台交往。浙江对台湾给予了巨大的帮助,浙籍人士对台湾的发展尤其是台湾进入近代化有着一定贡献,浙籍官员不仅参与了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的稳定向前,而且促进了两地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技术经验等多方面的融合交流。台湾得到了包括浙江在内的祖国大陆的关怀和爱护,台湾人民受到了祖国大陆人民的关照和支持,清统治者真实负起过开发和治理台湾的责任。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两岸关系重大变化与趋势评估》全文实录。本期思想者论坛由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主持,评论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中美交流基金会政策顾问李剑诸,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部主任束沐,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研究员杨明勋。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中国评论月刊年度会议:文果载心 余心有寄》一文,就《中国评论》月刊年度会议具体情况予以介绍。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4年4月号,总第316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4月号已出刊。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4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8篇文章,涵盖台湾、两岸、港澳、中美、东亚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刊发了《尹锡悦政府外交战略转型及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政党交往分析》《后安倍时代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研究》三篇文章,聚焦韩国、日本。

  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牛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俊生联合发表了《尹锡悦政府外交战略转型及展望》一文,该文指出,尹锡悦政府上台以来,其外交实现战略转型,主要表现为积极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大力推进美日韩准同盟合作,对中国和俄罗斯呈现疏远态势,以及对朝鲜保持高强度施压。尹锡悦政府外交战略转型的动因既有实用主义考虑,旨在服务于实现“全球枢纽国家”目标,也与其对朝鲜半岛局势和俄乌冲突的认知密不可分,同时韩国国内舆论亦对其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战略转型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但其迄今并没有调整其外交战略的迹象。面对中韩关系当前出现的巨大困难,中国应主动作为,力促两国关系回到健康稳定轨道上。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政党交往分析》一文中,作者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孔祥琦、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新影表示,中国共产党与日本政党的交往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交促邦交是中日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共产党与日本政党开启了全面交往的历程,在经历了以党际交往促进国家间关系缓和阶段后,又进入了党际交往蓬勃发展的新阶段。5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与日本执政党交往过程中主要通过与“友华派”保持密切往来、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以经促政等方式深化党际交往,与日本在野党的交往则着力通过政党友好往来推动国家关系发展、借助政党力量制衡日本政府不良外交倾向,进而实现从在野党外交到执政党外交的顺利转换。未来中国共产党与日本政党交往要以新型政党关系为根本遵循,以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为目标指引,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驱动,强化执政党外交的稳定性,并不断凝聚与日本在野党的广泛共识。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谢若初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海欣联合发表了《后安倍时代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研究》一文,该文指出,后安倍时代,日本对台政策中的消极因素显着增加。菅义伟、岸田文雄两任首相不仅通过放任政要窜访台湾、加强“日台”实质性安全合作等手段持续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日台”关系“官方化”,还不断以台湾问题为抓手拉拢欧美等国家构建“遏华”联盟。此类行径一方面导致日本“一中” 政策进一步空心化,另一方面更使得中日关系及地区形势面临空前严峻考验。通过对以上新动向的分析,不难发现日本此番调整对台政策的国际体系压力,主要来自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消极表现;国内变量则主要包括日本政界根深蒂固的“台湾帮”势力、日本战略文化中的“台湾情结”,以及安倍晋三、岸田文雄等典型“亲台”领导人的助推。作为日本消极调整对台政策的国际结果,不仅中日关系或将趋于恶化,甚至伤及根基,地区和平与稳定也将遭受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