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祖华:赖清德不愿也不敢上两岸的“桌”
中评社香港4月21日电(作者 顾祖华)离“520”赖清德上台还有一个月,赖政权班底的人马已经底定。蓝营批评赖清德用人是“独、老、南”,“独”就是“台独”色彩浓,“老”就是年轻人几乎没有,都是“台独”老面孔,“南”就是赖清德用人圈子小,上位都是新潮系的南流、台南帮得势。赖清德的核心团队,特别是“安全团队”都是“绿”得出汁的“独”派人物。赖清德自誉为“务实‘台独’工作者”、萧美琴是被大陆两次制裁的“‘台独’顽固分子”、顾立雄及吴钊燮都是被大陆认定的“‘台独’顽固分子”、郑丽君是有名“独”派人物。这些人不要说与大陆对话,连交流的资格都没有,还面临着终身追责的法律风险。从这个名单看,“520”后,赖清德不会上两岸的“桌”,两岸议题不是他的优先选项。
第一个问题,赖清德上台后没有优先处理两岸事务的内外部压力。这是赖清德政权面临内外部环境决定的。
一是岛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民生、经济问题,赖清德没有优先处理两岸议题的内部动力。从这次岛内选举看,蓝营“战争与和平”的两岸议题一直炒不热,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两岸许多人认为,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湾后,台湾被称为“地球上最不安全的地方”,岛内民众对两岸议题理应敏感,“战争与和平”应该是选战的主轴。但是,选举对赖清德阵营杀伤力最大的却是民进党的贪腐“弊案”、“桃花新闻”,民生经济上的“五缺”、“六缺”,赖清德对“赖皮寮”的处理应对。一些民调也显示,岛内民众对蔡英文的两岸路线大体上是满意的,觉得蔡英文既强调了所谓的“台湾主权”,也没有导致两岸冲突。许多人认为大陆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没有变,不会主动采取“非和平”手段,即使两岸发生冲突,美国也一定会帮忙。更有人认为,在中美竞争的大环境下,台湾没有主动处理两岸关系的空间,还是把岛内的经济、民生搞好才对,普遍没有要求执政者优先处理两岸关系、甚至是要求当局向大陆示好的紧迫性、危机感。这个社会氛围现在还在发展中。
三是“务实‘台独’工作者”的本性,赖清德没有开启两岸交流的自觉。赖清德曾为他是“台独金孙”而沾沾自喜,是第一个在议场宣示自己是“务实‘台独’工作者”的“台独”分子。2019年赖清德跳出来挑战蔡英文的连任资格,就是认为蔡英文的“台独”路线都是嘴上功夫,深“绿”“台独”都极为不满,他站出来就是要走一条更彻底的、让深“绿”更为满意的“台独”路线。这次,赖清德依靠“绿营”基本盘终于选上了,他怎么能走一条让投票给他的“绿营”不满意的路线呢?何况,要上两岸的桌就必须放弃“台独”党纲,承认“九二共识”,这种翻“台独”祖宗牌位的事,赖清德当然是既不愿也不敢。
赖清德上任后,既没有改善两岸关系的内部压力,更没有美国逼迫修正两岸路线的外部压力,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政治立场来处理两岸事务。
一是台湾内部事务优先,希望政党和解。赖清德在宣布第一批任职名单时,要求卓荣泰筹组“行动创新的AI团队”,要听取民意解决民瘼,优先解决对社会有益且有朝野共识的议题,尚未取得共识的重大议题,要建立沟通平台,扩大参与。可见赖清德上台后,会将解决内政问题、民生经济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也认识到民进党在立法机关不过半的情况下,政党和解的重要性,避免让立法机关成为蓝“绿”白的战场。就国民党的发展态势看,我们不应对国民党在立法机关强力制约民进党抱很高的希望。
二是适度“反中抗中”,关门搞“台独”。赖清德搞“台独”的步伐不会停,他的两岸路线会在“蔡英文路线”与“务实‘台独’”之间徘徊,但强度会按美国的需要来进行。在美国“疑赖论”尚未完全消解的情况下,萧美琴会有更大的操盘权力。赖清德会着力在台湾内部推行“台独”路线,“维护台湾主权”、“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保护台湾的民主、自由”、“维护区域和平”等是他的常用语言。对大陆将采取“三不”政策:不主动交流、不主动示好、不出格挑衅。持续加大军力建设,增加对美军购,深化美台军事合作。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将着力改造“国军”为“台军”,使军队更好地为“台独”服务。
第三个问题,立足大陆自身发展,不断推进祖国统一
针对赖清德上台后岛内政局的新变化,大陆要牢牢掌握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把阶段性目标与祖国统一这个终极目标结合起来,采取措施破解赖清德的“台独”招数。要加大两岸交流的力度,进一步敞开大门,让岛内民众来大陆就业创业就学。要研究如何吸引台商投资,确保两岸的经济不断链。要持续地不间断地制造刺激因素,让两岸议题成为岛内的日常议题。对“台独”行径的打击要坚决有力,不让“台独”分子存有侥幸心理。对美交往中,要敦促美国把不支持“台独”落实到行动上。
(作者:顾祖华,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副会长,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中评社香港4月21日电(作者 顾祖华)离“520”赖清德上台还有一个月,赖政权班底的人马已经底定。蓝营批评赖清德用人是“独、老、南”,“独”就是“台独”色彩浓,“老”就是年轻人几乎没有,都是“台独”老面孔,“南”就是赖清德用人圈子小,上位都是新潮系的南流、台南帮得势。赖清德的核心团队,特别是“安全团队”都是“绿”得出汁的“独”派人物。赖清德自誉为“务实‘台独’工作者”、萧美琴是被大陆两次制裁的“‘台独’顽固分子”、顾立雄及吴钊燮都是被大陆认定的“‘台独’顽固分子”、郑丽君是有名“独”派人物。这些人不要说与大陆对话,连交流的资格都没有,还面临着终身追责的法律风险。从这个名单看,“520”后,赖清德不会上两岸的“桌”,两岸议题不是他的优先选项。
第一个问题,赖清德上台后没有优先处理两岸事务的内外部压力。这是赖清德政权面临内外部环境决定的。
一是岛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民生、经济问题,赖清德没有优先处理两岸议题的内部动力。从这次岛内选举看,蓝营“战争与和平”的两岸议题一直炒不热,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两岸许多人认为,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湾后,台湾被称为“地球上最不安全的地方”,岛内民众对两岸议题理应敏感,“战争与和平”应该是选战的主轴。但是,选举对赖清德阵营杀伤力最大的却是民进党的贪腐“弊案”、“桃花新闻”,民生经济上的“五缺”、“六缺”,赖清德对“赖皮寮”的处理应对。一些民调也显示,岛内民众对蔡英文的两岸路线大体上是满意的,觉得蔡英文既强调了所谓的“台湾主权”,也没有导致两岸冲突。许多人认为大陆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没有变,不会主动采取“非和平”手段,即使两岸发生冲突,美国也一定会帮忙。更有人认为,在中美竞争的大环境下,台湾没有主动处理两岸关系的空间,还是把岛内的经济、民生搞好才对,普遍没有要求执政者优先处理两岸关系、甚至是要求当局向大陆示好的紧迫性、危机感。这个社会氛围现在还在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