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鼓励生育政策初见效

图1 2004至2024年香港的婴儿出生人数及按年变动率(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2004至2023年香港的总和生育率与全球平均水平及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2月24日电/香港特区政府在2023年10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为期三年的新生婴儿奖励金等鼓励生育措施。目前相关措施已落实逾一年,据最新数字显示,香港2024年全年共有36767名婴儿出生,较2023年增加3479人,按年升幅高达10.6%(见图1),足见在特区政府的政策引导下,香港近年来生育率持续低迷的现象开始逐步改善。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特区政府的鼓励生育措施,切中了香港市民对生育最望而却步的主要痛点——育儿成本及居住问题,短期内令香港社会整体的生育意欲有所提升。主流舆论希望特区政府接下来能进一步加大力度,提供更多更长期的经济诱因鼓励生育,并同时加强对婴儿出生后的育儿环节支援,全方位营造一个有利于生育的社会环境。

  如图1所示,自“零双非”政策(规定父母双方皆非香港永久居民、以生育旅行方式在香港出生的婴儿不可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在2013年正式落实后,香港当年的出生婴儿人数即出现断崖式下跌,大幅腰斩近四成。过去十几年,香港的出生婴儿人数从2011年逾9.5万的高位回落至5、6万左右的水平,自2021年以来更进一步跌至不足4万的历史低位。

  出生人口不断减少将加速人口结构的整体老化,长远而言,会导致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口越来越大,并对香港的保障与福利系统造成沉重负担。结合图2可知,近20年来,香港的总和生育率不仅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所需的最低值,更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足见香港所面临的生育困境已非常严峻。

图3 近4年来香港社交媒体涉生育议题的讨论声量与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不过,本届特区政府早前已意识到生育率低迷的隐忧,并于2023年10月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鼓励生育措施,包括最受瞩目的新生婴儿奖励金——向于2023年10月25日至2026年10月24日期间出生的婴儿派发2万元现金奖励,以及安排有新生婴儿的家庭优先购买居屋与编配公屋等。由图3可知,特区政府的这一系列鼓励生育措施,当时在香港社交媒体引发了大面积的广泛热议,刺激涉生育议题的声量与关注度急剧飙升,达至近四年以来的最高峰值。

图4 2021至2024年据香港社交媒体数据所测算的市民生育意愿指数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虽然在上述鼓励生育措施刚公布时,社会上有部分舆论对其抱持质疑取态,认为这些政策的成效相当有限,难以扭转香港生育率持续向下的势头。不过,现金奖励、优先配屋与选楼等实实在在的经济诱因,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政策沉淀后,对于鼓励生育所发挥的积极影响正逐步显现出来。据图4所示,2024年,与出生婴儿人数同步增长的,还有社交媒体所反映的香港市民的生育意愿指数。该指数在历经自2021年以来持续三年的走低后,终于在2024年止跌回升。

图5 香港社交媒体在生育议题上较关注的主要忧虑点(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从图5可见,特区政府在2023年所提出的鼓励生育措施,的确精准回应了香港市民对于生育问题的两大主要忧虑点,分别是育儿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关注度第1),以及欠缺足够的居住空间养育下一代(关注度第3)。不过,主流舆论虽认同特区政府鼓励生育的整体大方向,但也有观点反映现有政策的刺激力度不够显着,不是那么容易改变部分人“生不起”的既有观念。此外,也有声音指出这些政策主要针对怀孕生产环节起作用,没有充分关照到孩子出生后所随之而来的育儿问题,在协助父母照顾幼儿方面所提供的支援不足(关注度第2)。另有一些网民表示,自己之所以不打算繁衍下一代,除了有对自身经济能力等因素的考量外,也担心香港目前竞争过大、以应试为主的教育环境不适合孩童成长(关注度第4),而这方面的忧虑也恰恰并非早前的鼓励生育措施所聚焦的重点。

图6 2021至2024年香港社交媒体涉育儿成本议题的讨论声量及当中的压力舆情热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据调查显示,目前养育一个小孩的开支约需600万、年均花费28.4万。而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最新数据,一个3人家庭住户的每月入息中位数为36600万,由此推算其一年的收入约44万不到;若育有小孩,则育儿开支已占据了家庭收入近三分之二的比例。如图6所示,近年来,社交媒体涉育儿成本的讨论声量、及反映网民对其心理负担大小的压力舆情热度皆呈上升之势,并在2023年随着该议题在施政报告公布后能见度大增跃至顶峰。虽然自特区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鼓励生育措施于2023年底落实后,社交媒体在2024年对育儿成本的讨论声量与压力舆情热度皆有所下滑,但仍较2021、22年时高。由此可见,尽管特区政府所提供的经济诱因,对于香港市民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2万元现金这种短期、一次性的奖励之于长期的庞大育儿成本而言实在杯水车薪。

  不少舆论指出,2万元的新生婴儿奖励或资助房屋的优先选楼、编配权,对于基层家庭来说或者吸引力不小,但在多数中产家庭看来却不以为意。还有观点指出,2万元的现金奖励仅聚焦生产这一短暂的初始时刻,却忽视了后续养育子女的漫长阶段,表示更倾向特区政府提高对有未成年子女家庭的免税额或提供更长期的育儿津贴,从而让更大范围的父母或准父母群体能从鼓励生育政策中受惠,真正减轻他们对于生儿育女的后顾之忧。

图7 香港社交媒体对三个主要涉生产或育儿假期安排的满意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除了金钱以外,将一个婴儿养大成人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这也是很多家庭尤其是双职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有观点表示,部分有经济能力的父母或许能聘请家庭佣工助其照顾子女,但大部分基层家庭都没有这个条件,因此十分希望能在政策法例及公共资源层面获取更多支援。

  不少父母反映,香港的职场环境并不利于生儿育儿,目前与生产或育儿相关的法定假期严重不足,在职父母往往要承受来自工作及家庭的双重压力,难免心力交瘁。图7显示了社交媒体对三项主要生产或育儿假期安排的满意度对比,三者皆低于50的及格线。尽管近年特区政府延长了男士侍产假(2019年1月起由3日延长至5日)及产假(2020年12月起从10周增至14周),但前者的天数却仍大幅落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如日本及新加坡的4星期、瑞典及韩国的10天等),后者也仅只符合国际劳工组织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在多数人看来只能算得上是差强人意,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而早在内地、日韩、欧洲等海内外地区实施的育儿假,目前在香港更完全没有立法规定的时间表,仅将于2025年4月起,在公务员群体内以每年3天的形式推行,距离全民落实仍遥遥无期。因此便不难理解,社交媒体对侍产假与育儿假这两项安排的满意度更尤为逊色。

图8 香港幼儿中心的服务名额及其在3岁以下幼儿人口中的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为3岁以下幼儿所提供的资助幼儿照顾服务,亦是远远跟不上当前有年幼子女家庭的庞大需求。由图8所示,香港3岁以下的幼儿共约13万人,但为其提供日间照顾服务的幼儿中心的服务名额却仅约38000个,是此年龄组别人口的三成左右,而当中受特区政府资助的名额更只有7%。有一些基层家庭反映,自己所在地区的资助幼儿服务照顾名额供不应求,但又负担不起非资助幼儿中心的服务收费,两难之下只好将子女跨区送往距离较远的其他幼儿中心,费时费力。

  故此,有观点表示,虽乐见特区政府在近两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增加合共约千个日间幼儿照顾服务名额,但也指出希望这些增设的名额,能根据各区的人口状况合理分布,才能落到实处让父母真正受惠。也有声音提醒特区政府,应提前评估近年多项鼓励生育措施所带来的影响,推算未来是否需要新增更多的幼儿照顾服务设施及人手,及早部署与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变化。

图9 2021至2024年香港社交媒体对于在本地置业可行性的乐观预期指数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近年来香港的楼价指数虽有明显回落,但与一般市民的收入相比,仍处于极难负担的较高水平。从图9可见,社交媒体对于在本地置业可行性的乐观预期指数,虽然在去年跌幅有所放缓,但并没有改变自楼价指数在2021年登顶以来持续4年的向下趋势。尽管特区政府在公共房屋资源上优先向有新生婴儿家庭倾斜,但对于大量不符合公屋或居屋申请资格、只能购买私人楼宇的家庭而言,却只能看着上述房屋福利政策与自己擦身而过。

  不过,也有不少观点表示,特区政府并非完全忽视居住在私楼的新生婴儿家庭,在2023年的施政报告中也对其作出了与居所相关的税务优惠安排,将个人薪俸或入息税中的物业贷款利息与租金扣税上限由10万提升至12万。这项扣税安排虽非直接向新生婴儿家庭提供房屋资源,但对于减轻有子女家庭的经济压力确有一定帮助。但整体而言,居住问题仍是窒碍香港市民生育意愿的重要阻力之一,特区政府未来仍需从根本上化解这一深层次矛盾,才能让市民在面对生育抉择时更加从容。

图10 香港社交媒体涉学业议题讨论的焦虑情绪指数及涉学生自杀议题讨论的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除了在经济负担、时间成本、居住条件等多个角度的考量外,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家庭在考虑是否生育时,还十分关注能否为小孩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健康环境,而当中对教育因素的考量最为关键。据图10所示,香港社交媒体涉学业议题讨论的焦虑情绪指数自从2021年以来拾级而上。香港的教育制度偏应试为主,尽管整体教育资源丰富,大学入学录取率更高达四成,但不少学生为了能进入心仪的名校攻读所谓的“神科”(入学分数高、毕业生薪酬理想的学科),仍需与同侪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因此,社交媒体上总是不乏见到有学生网民大吐苦水,抱怨学业压力大、成绩不理想等。与之相联系的,则是近年来学生自杀个案能见度的日趋升高,2023年的学生自杀人数高达32,较10年前猛增近一倍,自2021年以来该议题在社交媒体所引发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见图10)。

  部分舆论表示,如果无法确保孩子能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或无法给予其赢在起跑线的高起点,宁可选择不生,否则即是不负责任。这类观点多数认为,香港的教育制度、以及单一价值体系的社会气氛等,都不利于孩子随其天性自由成长。针对上述担忧,有网民指出特区政府的生育政策不能只聚焦从家长的角度提供支援,还需以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全方位打造一个“生得起、养得好”的宜生宜育社会,包括以包容、多元的理念推动教育制度的改革、加强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丰富产业结构为青年提供更多出路等。

  中评智库认为,特区政府近年来的鼓励生育措施,走在了方向正确的明路之上,直击了香港市民恐生恐育的最关键原因;其在经济补助及居住条件等层面所提供的诱因,至今已初见积极成效,令香港的生育率走出了最低谷。不过,香港目前的生育政策,仍有不少值得重新检视及调整的地方,尤其是在生儿之后的养育环节,如何加强对双职父母的育儿支援、化解父母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忧虑等,都需要特区政府落实更多的配套政策协助改善。中评智库期望,特区政府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秉持尽善尽美的态度,广纳民意、务实创新,积极发挥政策力量的能动性,不断优化香港的生育环境,令更多香港市民都可大胆畅想生儿育女的美好人生。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1 2004至2024年香港的婴儿出生人数及按年变动率(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2004至2023年香港的总和生育率与全球平均水平及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2月24日电/香港特区政府在2023年10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为期三年的新生婴儿奖励金等鼓励生育措施。目前相关措施已落实逾一年,据最新数字显示,香港2024年全年共有36767名婴儿出生,较2023年增加3479人,按年升幅高达10.6%(见图1),足见在特区政府的政策引导下,香港近年来生育率持续低迷的现象开始逐步改善。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特区政府的鼓励生育措施,切中了香港市民对生育最望而却步的主要痛点——育儿成本及居住问题,短期内令香港社会整体的生育意欲有所提升。主流舆论希望特区政府接下来能进一步加大力度,提供更多更长期的经济诱因鼓励生育,并同时加强对婴儿出生后的育儿环节支援,全方位营造一个有利于生育的社会环境。

  如图1所示,自“零双非”政策(规定父母双方皆非香港永久居民、以生育旅行方式在香港出生的婴儿不可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在2013年正式落实后,香港当年的出生婴儿人数即出现断崖式下跌,大幅腰斩近四成。过去十几年,香港的出生婴儿人数从2011年逾9.5万的高位回落至5、6万左右的水平,自2021年以来更进一步跌至不足4万的历史低位。

  出生人口不断减少将加速人口结构的整体老化,长远而言,会导致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口越来越大,并对香港的保障与福利系统造成沉重负担。结合图2可知,近20年来,香港的总和生育率不仅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所需的最低值,更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足见香港所面临的生育困境已非常严峻。

十字绣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