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爆款产品旺场
中评社北京6月8日电/据大公文汇网报导,“走起路来太轻松了,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几岁。”端午假期,由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π”外骨骼机器人在南澳龙舟赛现场公开试用,吸引了大批社区老人体验。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智慧养老已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亦为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将重构银发经济新生态。肯綮科技CEO余运波透露,今年外骨骼机器人产品预计销售万台以上,“目前产能已经提升了很多,但还是供不应求。”
家住深圳市福田区的张爷爷腿脚不便,过去行走一小段路就疲惫不堪。然而,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他如今不仅能试着在小区内散步,还能前往市场买菜。张爷爷感慨道:“能明显感觉到AI在助力我行走,肢体的麻木无力感也得到了极大缓解。”
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
张爷爷使用的外骨骼机器人来自扎根深圳南山“机器人谷”的肯綮科技,历经十年技术迭代,成功将原本自重近20公斤的运动增强外骨骼机器人,转变为轻量化、智能化的消费级产品,实现了外骨骼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大众生活的跨越。
“肯綮”一词源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原指筋骨结合之处,后寓意要害或关键所在。2015年,创始人余运波秉持这一理念创立肯綮科技,立志“增强人类体能边界”。2021年,余运波带领团队突破材料与算法瓶颈,采用高强度轻质碳纤维和模块化设计,将设备重量降至1.8公斤,并借助AI算法实现对人体动作意图的精准感知。这一创新使得运动增强的外骨骼机器人从“概念机”迈向“大众普惠”,产品价格也降至数千元(人民币,下同)级别。
余运波介绍,肯綮科技针对银发族研发了两款产品。“π”外骨骼机器人主要面向活力老人,能够辅助行走、保护关节,让他们尽情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余运波表示:“活力老人应和普通人一样,借助这款产品享受生活的愉悦。”另一款Ant-H1 Pro外骨骼机器人,则为半失能老人和行走不便人士设计,能有效助力他们改善行走状况,减少轮椅依赖,更多地参与户外运动,促进身体代谢,增进健康。
“现在两款产品都是断货状态,供不应求。”余运波告诉记者,有不少个人都会购买,目前“618”网购平台活动期间,迭加国补优惠后“π”机器人的价格在5,933元至7,038元之间。记者登录京东平台看到,可装载两块电池,续航时间更久的“π” Plus,原价8,280元,享受国补优惠后为7,038元。Ant-H1 Pro外骨骼机器人价格优惠后则为14,915元。
敏锐捕捉人体行走微动作
“这是行走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中的轻量款,融合了先进传感网络及动力控制系统,可敏锐捕获人体行走的微动作,跟随人体运动提供用户自如掌控的同步助力。”余运波强调,外骨骼机器人要成为实用产品,首要条件是足够轻便,尤其是对于老人而言,重量至关重要。肯綮科技通过巧妙的专利结构设计,实现了产品的轻便。同时,行走的智能性也不容忽视,产品需精准感知人体行走意图,顺畅感应各种条件下所需的加力力度。
余运波坦言,AI算法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设备内置完整的传感器网络,综合感知人体姿态及运动状态,再利用AI算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深层次计算,分析人体所处姿态、外部环境等因素,从而综合得出所需加力大小,以改善行走体验。不过,AI算法的优化需要大量数据支撑,使用人数越多,算法越智能,这也是研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目前,该AI算法能够自动适应普通人在各种环境下的走路姿态并及时调整,对于不同类别的老人,也有一套相近的统一算法,可覆盖行走不便的人群,实现较好的匹配。当老人起身、行走时,设备能自动感知并给予恰当的力量支持,有效降低老人摔倒风险,提升行动独立性。
外骨骼行业赛道热度攀升
随着外骨骼行业赛道热度攀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愈发激烈。但余运波认为,外骨骼产品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智能程度、穿戴舒适度和轻便性都是研发的难点。肯綮科技将持续在这些方面深耕,同时随着产品产量增加,产能和品质控制也将成为关键因素。余运波相信,公司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协作、服务生态和产品生态构建等方面将持续保持优势,不断优化产品与各种场景的契合度,提升用户体验。“我们不怕竞争,怕的是自己停止进步。”
在余运波看来,外骨骼机器人仍有诸多改进空间。尽管产品历经数十代改进,但在智能性、重量、舒适性、产业生态以及用户临床体验结合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环节。他认为,外骨骼未来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与众多其他设备连接,将数据导入云端。外骨骼不仅能提供助力,还可能感知生命体征数据,并与其他数据融合,通过云端分析健康状态,成为一个智能的云端终端设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远不止当前简单、独立的产品形态。
乐龄科技产品普及化仍面临双重挑战
近年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运动的外骨骼机器人、“管家”式陪伴机器人等智能养老机器人产品层出不穷,在提升使用舒适度与安全性的同时,正加速重构传统养老产业格局。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内地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于2030年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人工智能与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更为破解人口老龄化难题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养老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加速转型。
尽管前景广阔,当前乐龄科技产品在应用层面仍面临双重挑战,一是技术创新有待突破。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娜等业内人士指出,现有养老设备普遍存在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不足的问题。以健康监测设备为例,多数产品仅能完成数据记录,缺乏基于用户特征的个性化健康建议生成能力。此外,产品的感知与交互能力仍需提升,距离“拟人化”服务体验尚有差距。
研发成本高 限制规模化推广
二是成本高企制约规模化推广。机器人产品融合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等多领域技术,研发投入巨大导致终端售价居高不下。同时,维修保养、软件升级等后续使用成本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形成“高端产品难普及、大众市场缺供给”的市场僵局。
针对产业痛点,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建议,通过政策扶持加速市场培育,进而推动养老机器人应用规模化、价格平民化。同时需加快完善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差异化策略助吸广泛客群
肯綮科技等企业则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将银发经济定位为重要业务方向,但拒绝“适老化刻板印象”。其产品设计坚持年轻化、时尚化风格,通过算法优化满足细分需求,而非单独开发“老年专属产品”。余运波认为,将银发经济纳入户外运动消费体系,既能打破产品形态的局限性,也能吸引更广泛客群。
余运波表示,成本控制将通过“规模化生产+产业链优化+简化设计”组合拳,实现大型应用场景落地带动产能提升,完备的产业链降低零部件成本,极简设计减少零件数量,最终推动产品价格平民化,让更多家庭负担得起智能养老设备。
医疗康复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领域同样前景广阔。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治疗部主任龙建军表示,脑卒中患者力量不足,行走耗能增加,此时外骨骼机器人可辅助其无力的一侧,给予适当帮助,让患者在抬腿过程中感觉轻盈。该院是深圳市迈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步机器人”)的试验基地,双方通过产学研用的合作方式对新型智能康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迈步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陈功认为,康复机器人的社会应用潜力巨大。有别于传统康复辅具,外骨骼机器人作为附著于人体外部的“人工智能”,能够辅助行动不便或瘫痪人群做出更接近生理习惯的步态,帮助他们恢复或提升行走能力,重新融入社会,尤其适合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训练
陈功介绍,迈步机器人凭借核心算法、柔性驱动、人机交互等自主技术优势,构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智慧康养服务体系,打破了康复场景的物理边界。在医院场景中,迈步H系列康复机器人首创柔性驱动器作为动力输出,实现主动式康复训练,助力下肢功能障碍者进行精准、智能、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实时数据监测还可为医生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在社区场景中,迈步A系列康复机器人可为社区康复中心赋能,实现高效资源调配与远程专家协同;家庭场景中,轻量级、易操作的三千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级康复服务,真正打通康养“最后一公里”。迈步MAX系列助行机器人适用于中后期脑卒中用户进行日常步态康复训练,也能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行走助力,增强步行能力,在家庭、社区及医院之间打造完整的康复闭环。
实时根据患者状态作出调整
陈功表示,要让机器人更“聪明”,就需像治疗师为患者做康复一样,实时根据患者反馈调整力度大小。“首先患者要有行走意愿,在意识上形成闭环;其次,患者用力行走时,其神经、肌肉、关节运动,机器人根据实际状况补偿缺失的部分,从而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陈功认为,随着外骨骼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作为医工结合产物的外骨骼机器人将朝着更智能化、个性化、量产化的方向发展,在医疗康养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康养产业关注度的提升,外骨骼机器人将成为医疗康养领域的重要力量,为银发族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改善与提升。
中评社北京6月8日电/据大公文汇网报导,“走起路来太轻松了,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几岁。”端午假期,由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π”外骨骼机器人在南澳龙舟赛现场公开试用,吸引了大批社区老人体验。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智慧养老已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亦为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将重构银发经济新生态。肯綮科技CEO余运波透露,今年外骨骼机器人产品预计销售万台以上,“目前产能已经提升了很多,但还是供不应求。”
家住深圳市福田区的张爷爷腿脚不便,过去行走一小段路就疲惫不堪。然而,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他如今不仅能试着在小区内散步,还能前往市场买菜。张爷爷感慨道:“能明显感觉到AI在助力我行走,肢体的麻木无力感也得到了极大缓解。”
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
张爷爷使用的外骨骼机器人来自扎根深圳南山“机器人谷”的肯綮科技,历经十年技术迭代,成功将原本自重近20公斤的运动增强外骨骼机器人,转变为轻量化、智能化的消费级产品,实现了外骨骼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大众生活的跨越。
“肯綮”一词源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原指筋骨结合之处,后寓意要害或关键所在。2015年,创始人余运波秉持这一理念创立肯綮科技,立志“增强人类体能边界”。2021年,余运波带领团队突破材料与算法瓶颈,采用高强度轻质碳纤维和模块化设计,将设备重量降至1.8公斤,并借助AI算法实现对人体动作意图的精准感知。这一创新使得运动增强的外骨骼机器人从“概念机”迈向“大众普惠”,产品价格也降至数千元(人民币,下同)级别。
余运波介绍,肯綮科技针对银发族研发了两款产品。“π”外骨骼机器人主要面向活力老人,能够辅助行走、保护关节,让他们尽情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余运波表示:“活力老人应和普通人一样,借助这款产品享受生活的愉悦。”另一款Ant-H1 Pro外骨骼机器人,则为半失能老人和行走不便人士设计,能有效助力他们改善行走状况,减少轮椅依赖,更多地参与户外运动,促进身体代谢,增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