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25年展望

  中评社╱题: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25年展望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

  【摘要】2024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效向好的态势。展望2025年,世界仍旧动荡不安、冲突频发,贸易摩擦风险会呈显着上升,中国国内需求不足、转型阵痛、企业内卷、房地产市场调整等问题依然存在,但在政策加力、改革发力、开放助力、转型给力、增长潜力等多力协同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将加快形成,物价水平会有温和回升,国内经济将延续稳中有进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4.8%左右。

  一、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24年以来,在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外需好于预期等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结构持续优化、质效不断向好,呈现出“前高、中低、后升”态势。

  (一)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宏观经济稳定增长。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在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市场销售、服务业明显回升,股市、楼市交易趋于活跃,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改善,支撑经济企稳回升,全年呈现出“前高、中低、后升”态势。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总体平稳为稳定扩大就业总量提供了支撑,叠加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市场总体平稳。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万人,年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305.2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CPI同比上涨0.2%,其中核心CPI同比上涨0.5%。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PPI同比下降2.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1%。经济总体价格下跌,全年GDP平减指数同比下降0.8%。

  国际收支总体平衡。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基本平衡。其中,经常账户顺差4220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自2011年以来一直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双向跨境资本流动总体稳定有序,各类企业“走出去”整体合理有序。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1.产业结构更趋均衡

  2024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38.6%和56.2%,较上年同期更加均衡。

  工业生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幅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一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显效,有力拉动了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等设备工器具和汽车、家电等消费品生产快速增长。二是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速由负转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1%,增幅同比加快8个百分点。三是低基数因素推高了工业生产增长数据。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4.6%,因而低基数因素推高了2024年工业生产增速。

  服务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增幅同比放缓0.8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态势良好,分别增长10.9%、10.4%和5.6%。全年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2%,增幅同比放缓2.9个百分点。

  2.需求结构更加协调

  2024年以来,外需好于预期,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内外需结构以及需求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5%、25.2%和30.3%。

  投资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稳步推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5.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2.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7.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带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使用,“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4%。

  消费稳定增长、热点消费较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新业态、服务类、政策类消费旺盛,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活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5%,邮政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1%;文旅消费、展演消费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服务消费零售额同比增长6.2%;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加快释放,特别是投入1500亿元支持资金以来,家电、家居、新能源车等重点商品销售明显好转。汽车方面,以旧换新超过680万辆,带动汽车销售额达到9200亿元;家电方面,八大类家电产品销售6200多万台,销售额达到2700亿元;家装消费品方面,智能坐便器、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等产品销售近6000万件,销售额达到1200亿元。

  外贸出口韧性十足、增长好于预期。全年中国出口额首次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7.1%(以人民币计价,下同),增幅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7%,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9.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50.3%,首次超过50%。

  (三)经济质效不断向好

  2024年,中国经济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增幅高于整体工业3.1个百分点。智能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集成电路等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5%、25.1%、18.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0.9%。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对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改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显着改善了区域发展格局。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4.4%和6.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39缩小至2.34。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清洁能源体系加快建设,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8.7%。新能源汽车产量高速增长带动配套产品充电桩产量较上年增长58.7%。

  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免签国家范围继续扩大,外国人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热度攀升。2024年,中国对联合国统计分组中几乎全部国家和地区都有进出口记录,其中出口和进口伙伴分别比2023年增加了1个和4个,对160多个伙伴实现进出口增长。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

  共享发展取得新进步。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惠民生政策有力支撑了就业和民生改善。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3%,快于GDP名义增速1.1个百分点。

  二、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

  展望2025年,世界经济将保持温和增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有助于经济“软着陆”,中国国内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持续加码,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推动经济增长延续稳中有进态势。但同时,当今世界变乱交织,贸易壁垒、投资限制、科技围堵等因素增多;国内仍然面临需求不足、企业“内卷”、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房地产市场调整等问题。

  (一)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增长,贸易投资科技壁垒增多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世界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发达经济体增长趋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秋季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低于3.4%的历史平均水平。二是通胀压力稳步缓解,主要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全球融资环境进一步宽松,有助于支撑经济增长。经合组织(OECD)预计,2025年多数G20经济体的通胀率将回到央行的目标水平。三是贸易复苏保持韧性,世贸组织(WTO)预计全球贸易将温和扩张,2025年世界商品贸易量将增长3.0%。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特朗普再次执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和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逆全球化,对内减税、对外加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等都会带来重大挑战。二是全球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升级,提高关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投资贸易限制措施不断增多,导致全球投资贸易成本显着增加,降低市场效率,拖累世界投资贸易与经济增长。三是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和民粹主义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日益加大,巴以、黎以、伊以冲突复杂交织,乌克兰危机延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显着上升,航运费用和生产成本等增加,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