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球取样到火星取样 深空探索迎接挑战

9月5日,这是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开幕式现场。(图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9月9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在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壮举后,中国勇于挑战深空探测更艰巨的任务:从更遥远的火星采回样品,探寻红色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重大科学问题。

  近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中,主题报告《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任务》的现场座无虚席,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同百余中外同行一起探讨这项任务的最新进展。

  “这是极具技术挑战性、探索性的空间探索任务,人类至今尚未实现过。”刘继忠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火星探索。迄今为止全世界开展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飞掠、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成为全球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但火星取样返回地球,依然是人类待突破的难题,中国天问三号任务正聚焦于此。

  地月距离约38万公里,而地球与火星的平均距离约4亿公里。“火星比月球距离远得多,环境也更加复杂。”刘继忠介绍,受限于目前火箭的运载能力,原先通过一次发射实现月球取样,但在火星取样任务则需要两次发射。中国计划2028年在海南文昌用40天左右的时间,使用两枚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分两次发射天问三号的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和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

  然而,从火星取样返回的难点不仅是发射,整个任务过程非常复杂,包括13个阶段,采取就位和遥感等探测方式。“在技术上要突破火星表面采样、起飞上升、环绕火星交汇、行星保护等关键技术,为未来火星持续探测和应用打下前期的技术储备。”刘继忠说。

  生命痕迹探寻被列为天问三号任务的第一科学目标。刘继忠说,太阳系内火星环境和地球最相近,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生命是国际重大科学热点问题。其他的科学主题还包括火星气候及其演变、火星地质及内部过程。

9月5日,这是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开幕式现场。(图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9月9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在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壮举后,中国勇于挑战深空探测更艰巨的任务:从更遥远的火星采回样品,探寻红色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重大科学问题。

  近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中,主题报告《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任务》的现场座无虚席,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同百余中外同行一起探讨这项任务的最新进展。

  “这是极具技术挑战性、探索性的空间探索任务,人类至今尚未实现过。”刘继忠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火星探索。迄今为止全世界开展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飞掠、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成为全球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但火星取样返回地球,依然是人类待突破的难题,中国天问三号任务正聚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