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企业”与“耐心资本”,理念遥相呼应

  中评社北京8月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本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相较于大众熟知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受到如此高规格的支持,实属罕见。此举反映出,决策层有意引导资本市场“投早、投小、投长期”,也与此前倡导的“壮大耐心资本”理念相呼应。

  在今年5月份济南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聆听汇报发言时追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这也被外界称做是“独角兽之问”。

  外资创投逐步离场

  所谓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不超过十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中美一直都是独角兽的“主产地”,但近年来中国独角兽数量出现了明显下滑。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榜单显示,截至今年初,美国独角兽企业达703家;中国则以340家的数量位居第二,规模不及美国的一半。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的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如2022年,中国新增15家独角兽,美国新增179家;2023年,中国新增24家,美国新增37家。

  关于“独角兽之问”的解释,市场给出的答案集中于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中美科技战的持续焦灼,外资背景的创投资金大幅流出中国。不可否认,以红杉、软银、IDG为代表的国际风投,在中国科网巨头的早期发展阶段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如今美国政界将创投脱钩视为对中国科技“卡脖子”的重要手段。今年2月,美国众议院的一个特设委员会就公开呼吁限制美国的风投、创投对中国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等领域企业的投资。

  其次,中国本土创投资金的上市退出渠道受阻。一方面,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面临着严峻的监管风险;另一方面,A股鉴于市场行情时常阶段性收紧IPO。由于投资回报预期不稳,创投机构的避险情绪明显上升,投资规模也相应缩水。清科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267家具有VC/PE(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投资背景的本土企业实现IPO,数量与金额同比下降24%和36%。

  国资机构投早投小

  在此背景下,决策层希望通过在“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进行深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拓宽“道路”。

  瞪羚企业,通常是指刚跨越“初创死亡高峰期”、进入高速成长阶段的创新性中小企业。按照胡润研究院的定义,瞪羚企业的估值一般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并于三年内有可能晋升至独角兽级别。截至2023年,全球瞪羚企业共计688家,中美分别拥有218和247家。如此看来,两国在该细分领域的差距并不大。

  另据《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中国的瞪羚企业虽然涉及行业众多,但是以高新技术行业为主导。其中,从事制造业的瞪羚企业占比38%,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占比 33%。显而易见,瞪羚企业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符合国家大力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认定标准。

  当然与独角兽企业相比,瞪羚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挑战更多、风险也更高,这就需要更具战略定力的资本进行加持。自4月政治局会议首提“壮大耐心资本”,决策层多番做出指示,如6月15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就明确鼓励央企利用创业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事实上,国资在创投市场的表现也在趋于活跃。日前AI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5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除了阿里、小米、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之外,也可以看到深创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队的身影。   中评社北京8月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本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相较于大众熟知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受到如此高规格的支持,实属罕见。此举反映出,决策层有意引导资本市场“投早、投小、投长期”,也与此前倡导的“壮大耐心资本”理念相呼应。

  在今年5月份济南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聆听汇报发言时追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这也被外界称做是“独角兽之问”。

  外资创投逐步离场

  所谓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不超过十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中美一直都是独角兽的“主产地”,但近年来中国独角兽数量出现了明显下滑。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榜单显示,截至今年初,美国独角兽企业达703家;中国则以340家的数量位居第二,规模不及美国的一半。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的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如2022年,中国新增15家独角兽,美国新增179家;2023年,中国新增24家,美国新增3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