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外商首日超七万 细数三十年变迁
中评社香港10月17日电/“境外采购商人数变多了,欧美面孔少了,但西亚、东南亚等地区面孔变多了。”这是香港采购商杜仕铭连续两天亲临广交会最直观的感受。今年60岁出头的杜仕铭,已连续30年参加广交会,这些年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采购商交流,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通过观察会场里的采购商构成,不同展区的人流量,就能大致瞭解今年不同行业的交易情况。
香港文汇报报导,事实上,本届广交会的实际情况,与杜仕铭的观察不谋而合。据第134届广交会组委会统计,截至第134届广交会开展首日17时,来自20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2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从首日数据可以预估,境外采购商人数比上届大幅增长,其中又以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采购商增长幅度最大。”广交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这样回应。
杜仕铭一直从事工业电解铜的相关产品贸易,每次参加广交会,他都会逛逛与电解铜相关的汽车配件、机械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成交情况来瞭解电解铜的市场需求量。他笑称自己近年已经是半退休状态,这些年经商结识的各国参展商朋友,平时难有机会见面,但在一年两届的广交会上仍然能够聚首,“所以每届广交会我都还是坚持参加,也顺便见见老朋友。”
今届中东印度孟加拉客户增多
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广交会的情形,杜仕铭记忆犹新,“当时广交会展馆还在广州流花展贸中心,场馆大小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参展产品主要是服装、箱包这类轻工业制品,采购商则多来自欧美地区,港澳台采购商都不多,更难见到中东、东南亚地区的采购商。”他坦言,当时自己从香港来到广州参展,只能乘坐广九直通车,下车后再乘出租车辗转到会场。
“到这次的第134届广交会,不仅参展商品已经囊括了大部分常见品类,进口展区也由之前的一期拓展到三期,这说明来参加广交会的境外参展商也越来越多。” 杜仕铭表示,通过与机械类参展商交流,他发现今年来自中东、印度和孟加拉等地的客户增多了,“相信‘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发挥作用。”
更多中国高科技产品走向世界
提及中东采购商,杜仕铭还回忆起自己父辈与当地客户打交道的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父亲在香港做进出口贸易,当时中东的经济状况不好,我们给当地客户寄去样品鞋子只能每款寄一只,因为寄一双他们可能就会直接把那双鞋卖掉换钱。”这样看似笑谈的经历,确是当年与中东地区贸易的真实写照。“今天状况完全不同了,我们看到欧美采购商在变少,但中东的采购商越来越多,而且购买力也很强,经常现场就定下几个货柜的大单。”他认为,近年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进行封锁,反而激发了中国企业的转型热潮,“我相信在广交会上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高科技产品走向世界。”
俄青年青睐中国产汽车配件
“广交会场馆真的太大了,而且参展品牌也非常多。”从事汽车行业的俄罗斯青年米哈伊尔第一次来到广交会现场,因为喜欢中国文化,他来广交会前,已在莫斯科学习了两年汉语,如今他不仅能用中文进行正常交流,还能用微信打出简单的中文。他表示,之所以选择参加广交会,是因为看到中国的汽车配件产品近年品类越来越丰富,价格在国际市场中也很有竞争力,“希望能在现场找到物美价廉的配件带回俄罗斯。”
米哈伊尔透露,自己将在广州待半个月左右,希望能够品尝广州的早茶点心。除此之外,米哈伊尔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兴奋地展示出手机里拍摄的北京和上海的风景,并表示希望在广州期间能够参观当地的地标建筑。广交会的吸引力,正让越来越多像米哈伊尔这样的年轻采购商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中评社香港10月17日电/“境外采购商人数变多了,欧美面孔少了,但西亚、东南亚等地区面孔变多了。”这是香港采购商杜仕铭连续两天亲临广交会最直观的感受。今年60岁出头的杜仕铭,已连续30年参加广交会,这些年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采购商交流,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通过观察会场里的采购商构成,不同展区的人流量,就能大致瞭解今年不同行业的交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