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回调未必会引发银行理财赎回潮
其次,银行理财机构调整估值方法,降低了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性。今年以来大量银行理财机构推出“低波稳健”类产品,这类产品普遍采用混合估值法或摊余成本法,能够有效平抑产品净值大幅波动。
再者,银行理财机构今年以来适度控制发行节奏,避免集中发行引发集中赎回。资管行业一直存在“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现象,即资本市场向好时产品易于发行,但此时大量发行产品往往容易被“套牢”。因此,年内不少机构主动调整发行节奏,合理控制到期规模,避免在市场行情好时扎堆发行产品,行情不好时投资者又扎堆赎回。
最后,银行理财机构今年以来“防御性”布局资产,降低了“赎回潮”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去年年末“赎回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提升收益率,银行理财机构高比例配置流动性较差的信用债,部分机构甚至加杠杆持有信用债,而当债市回调引发大面积破净及投资者赎回时,理财机构只能被迫“贱卖”持有的债券,这加速了债市下跌,助推了“赎回潮”。为避免类似情形再次出现,今年以来银行理财机构加大了高流动性资产的配置力度。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升至23.7%,是有数据可查的历史最高点。大比例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有利于防范因投资者赎回而引发的踩踏式抛售资产以及其他连锁反应。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银行理财机构应客观、全面看待当下债市回调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并积极引导投资者。与此同时,银行理财机构也应未雨绸缪,防范债市在短时间内大幅调整等极端情况再次冲击理财业务的资产端与负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