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进入良性状态

  中评社北京2月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2月1日,财政部资产管理司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上介绍,截至到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接近6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一方面说明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进入良性状态。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建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成绩斐然。

  中国改革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前看,不断寻找新质生产力,创造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是向后看,不断解决历史问题,确保整个社会正常运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为了确保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国家专门设立社会保障基金,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基金,还是法律层面的社会养老保险,都处于良性运转状态。社会保障基金中养老基金结余数额巨大,足以起到托底作用。只要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会出现巨大的赤字,那么,中国社会发展就有了足够的底气。

  当前中国社会投资消费意愿相对较弱,根本原因就在于,居民缺乏安全感。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对于扩大投资、增加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全感不是来自于口号,而是来自于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可以设想,如果居民的养老有保障,他们就敢于消费。如果社会消费旺盛,那么,投资就能获得利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也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公平的保障体系。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差异化的问题。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同,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规则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同样存在差别。简单地说,中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水平次之,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落后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水平。凡是在医院就医的患者,都能亲身感受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病房,由于身份不同、单位不同、看病报销的比例也不相同。医疗保险领域是如此,养老保险领域同样是如此。不同单位职工退休之后,养老保险待遇千差万别。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逐步缩小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异,真正做到退休之后人人平等。立法机关应当尽快修改法律制度体系,解决中国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机关干部应当率先垂范。不能一方面享受铁饭碗和良好的退休待遇,可是另一方面又强调,养老保险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机关干部缴纳养老保险金多此一举。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用,是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任何人都不应排除在外。

  其次,财政部门统筹社会保障基金,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经营管理。这是总结其他国家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基金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起到兜底作用;同时也要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在中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

  社会保障基金经营机构克服困难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经营实现盈利,殊为不易。今后如何经营社会保障基金,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尚未制定社会保障基金法,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缺乏顶层法律制度设计。相信不远的将来,最高立法机关会制定相关法律,明确社会保障基金经营者的地位,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明确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的基本原则,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经营不会因为操作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

  社会保障基金法应当坚持信托经营的原则。经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保障基金的特殊性。一方面购买经营稳健上市公司的股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在上市公司持续盈利中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保障基金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所起到的稳定作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能够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不会成为少数风险投资机构狩猎的对象。

  第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影响社会稳定的核心因素是,不同阶层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的分类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社会保险系统正常运转。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不同群体享受不同的保险待遇,因此,社会上难免会出现攀比现象。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尽可能地找到最大公约数,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均衡运作。

  “抚平”社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各种不平之处,对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国家已经采取措施,解决全国统筹问题,将发达地区结余保险资金通过法定的程序,支付欠发达地区的居民。这说明政府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法定的程序,解决全国社会保险不平衡的问题。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项工作需要加快速度。因为只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才能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聚精会神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财富。

  总体来看,中国社会保险水平仍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费用不足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不少已过花甲之年的农民,仍在辛勤的劳作。这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以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政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就一定能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中评社北京2月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2月1日,财政部资产管理司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上介绍,截至到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接近6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一方面说明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进入良性状态。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建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成绩斐然。

  中国改革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前看,不断寻找新质生产力,创造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是向后看,不断解决历史问题,确保整个社会正常运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为了确保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国家专门设立社会保障基金,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基金,还是法律层面的社会养老保险,都处于良性运转状态。社会保障基金中养老基金结余数额巨大,足以起到托底作用。只要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会出现巨大的赤字,那么,中国社会发展就有了足够的底气。

  当前中国社会投资消费意愿相对较弱,根本原因就在于,居民缺乏安全感。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对于扩大投资、增加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全感不是来自于口号,而是来自于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可以设想,如果居民的养老有保障,他们就敢于消费。如果社会消费旺盛,那么,投资就能获得利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也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公平的保障体系。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差异化的问题。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同,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规则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同样存在差别。简单地说,中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水平次之,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落后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水平。凡是在医院就医的患者,都能亲身感受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病房,由于身份不同、单位不同、看病报销的比例也不相同。医疗保险领域是如此,养老保险领域同样是如此。不同单位职工退休之后,养老保险待遇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