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两岸双赢

  中评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两岸双赢──习近平涉台重要讲话学习体会 作者:刘国深(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柯娟娟(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遇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了以中华民族为主题词的“四个坚定”,再次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更接近于多民族构成的“国族”概念。中华民族是5000年华夏文明共同体的近现代表达方式,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情怀可以为两岸搁置争议、追求双赢提供有力支撑。海峡两岸要以彼此欣赏、彼此珍惜、彼此包容、彼此肯定的新思维,求同存异,共同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在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开门见山地指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讲话中着重提出了“四个坚定”:第一,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二,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第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四,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四个坚定”都以“中华民族”为主题词外,讲话全文更是22次提到“中华民族”,在一场会见活动的讲话中如此频密地强调“中华民族”,实属罕见,意味深长。我们认为,当前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遇空前严峻挑战,习近平这一重要讲话,诉诸对象当然不止是马英九一行。两岸各界都要静下心来体会其中的重大政治意涵,这个讲话将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两岸命运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记载着历代先民迁居台湾、繁衍生息,记载着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复台湾。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1〕这段讲话将中华民族意识与两岸命运共同体做了精准的联结论述,非常深刻。根据两岸共同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大陆先民发现并经营台湾的历史超越千年,绝非少数分离主义者主张的“台湾400年史”。因此,两岸之间有着千年以上的命运与共联结关系,两岸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中华民族”是华夏文明共同体的现代名称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如果说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已经有了虽松散、却也清晰的“华夏文明共同体”意识象征——“天下共主”,秦始皇兼并六国、平定百越以后,更是明确建立起郡县制基础上的大一统共同体意识,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核心内涵。

  近期有台湾官员公开指称“炎黄子孙只是中国古代传说、神话”,这样的“质疑”完全是出于民进党内“政治正确”的需要。曾经也有人以“中华民族”这一名词是梁启超先生清末时才第一次提出为由,质疑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真实性,这是明显的偷天换日式逻辑错误。试问能否因为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源自日语,就推定中国境内不存在民族?这种逻辑十分荒谬。“民族”实际上是一种区分不同区域人类共同体的表述方式,有时用“族群”进行区分更加准确。世界上关于民族(nation)的定义多种多样,相同的就是都指代某一特定人群构成的共同体。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在其名著《民族认同》一书中概括了现代民族的五点特征:⑴历史形成的领土;⑵共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⑶共同的大众公共文化;⑷所有成员所共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⑸与领土变动相伴随的共同的经济。〔2〕可见“历史记忆”“神话传说”“大众文化”“权力和义务”“经济生活”等等分别描述了民族共同体的不同面向。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更接近于多民族构成的“国族”概念。就像美利坚民族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基础上的跨种族、跨语言政治共同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发端于原初不同族群,却早已超越单纯的血缘关系。在主体族群与其他族群共同生活、交流交往、文化融合、政治整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特性的“亲近感”。这种文化共同体既是血缘的,也是文化的;既有传承性,又有建构成分,它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3〕

  2.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

  1840年之后,华夏文明共同体的“天下观”受到来自西方列强建立在领土、主权、边界意识基础上的现代国家观的强烈冲击,激发了中国人以中华民族这一国族概念来描述华夏文明共同体。1912年10月10日在既有封建的大清帝国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成立了亚洲第一个现代国家(state),即主权国家意义上的中华民国,“中国”就是当时的“中华民国”简称。中华民国的建立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以“中华民族”(the Chinese Nation)作为新的共同体名称。从此“中国”和“中华民族”意识开始一体共构,并且深入人心。

  近现代以来所表述的中华民族更接近于一种政治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是在“抵御外辱”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1895年台湾被割让直接导致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发生,屈辱的《马关条约》催生了中国人的现代国族意识。现代领土、主权、边界意义上的国家——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进一步凝聚起命运与共的精神,强化了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和国家——中国的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人民支持的新的国家名称。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这一名称只是华夏文明共同体的近现代表达方式。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相容并蓄的华夏命运共同体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传承。用西方流行的“建构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来比拟中华民族共同体显然是本末倒置。将“‘中华民族’视为历史的延续演化和主观能动建构彼此互动的产物”〔4〕则更加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真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经过了漫长历史积淀,有着以“天下观”为伦理基础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生活习俗相容并蓄的复杂政治大系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一条在理念、信念、情感、文化上使民族成员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纽带。〔5〕

  3.台湾文化丰富并发展了中华文化

  习近平在会见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我们认为,习近平这段论述明显是针对台湾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去中国化”逆流。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并非中华民族的包袱,反而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我们需要认真看待并尊重和包容台湾文化的精彩纷呈。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亚文化,台湾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同样地,中华民族作为具有政治属性的“国族”,与“中国”基本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大陆与台湾同为“中国”这一政治大系统之下的政治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制度、文化的多样性并存,这种并存关系是两岸中国人追求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不同探索和实践。我们无需否认两岸之间存在的制度分歧,“一国两制”的提出就表明制度分歧不影响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家人、一个共同体。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差异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资产和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两岸彼此都可以给予更大的包容与欣赏。

  二、“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情理法”精神的体现

  习近平在会见时指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这段讲话既有“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之“法”,又有“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之“理”,还有“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之“情”。面对两岸关系“法理情”难题,可以尝试用“情理法”来破解。我们认为,只要轻轻的一句“我们中国人”,再大的难题也都会有化解之道。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7〕两岸双方只要展现出这一共同信念,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遭遇的严峻形势即可迎来光明未来。

  1.“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之“法”

  现行的198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即规定〔8〕:“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揭示了这一点:“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9〕而台湾当局遵循“中华民国宪法”制定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在“总则”即对“中华民国”领土范围作了释义〔10〕:包括台澎金马在内的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因而无论从哪一方的法理性规定来看,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毋庸置疑。这也就是为什么常常有些专家学者感叹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

  2.“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之“理”

  自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代表中国的政治象征。〔11〕无论是1993年至2008年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连续十四次大张旗鼓地鼓动所谓“邦交国”炮制“台湾参与联合国”的提案,还是蔡英文时期的“闷声推进”,任何妄图在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联合国体系内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此外,随着祖国大陆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平统一的努力一刻不停、武力统一的准备一刻不松”,便拥有了更为强大的软实力与硬支撑的保障。柔性对台政策为两岸和平统一不断累积经济与人心基础,而军事震慑力则为清除“分裂国家的因素”、扫清“国家统一的障碍”提供了兜底方案。简言之,国际社会现实与两岸实力差距的现实都表明“法理台独”绝无成功的可能性。


  3.“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之“情”

  在4月10日的会面中,习总书记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12〕把台湾民众看作“家人”、“同胞”,正是源于两岸中国人共享的中华文化里最深厚、最朴素的“仁孝”观念和民族情感。

  “有情有义”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处事之道。两岸之间有再多的问题、再大的困难,在一句“我们中国人”、“我们一家人”面前,都可以暂时放下乃至烟消云散。马英九此番引用鲁迅名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明台湾同胞同样深谙和认同这种中华文化密码。“情义”之下的两岸中国人完全能够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化解复杂困难的分歧与矛盾。

  2023年8月在美国政界一片“疑赖”声中,赖清德接受美国《彭博新闻周刊》专访时一再表示:如若当选,“未来任内的责任是维持台海现状”,台湾“没有所谓的独立路径”。赖清德此番言论并非仅仅为了淡化自己“务实台独工作者”的标签以获得选举支持,更加深刻的原因在于,“台独”绝无可能,与其挑起“法理情”的对抗,不如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情怀,用“情理法”来面对两岸关系现实问题,追求两岸双赢的愿景。

  三、两岸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13〕对于民进党来说,“台独”思潮产生于台湾特定的历史时期,同样存在着与时俱进的问题。1996年夏,民进党青年世代共同发表的“民进党新世代宣言”坦承:“台湾独立不是什么使命,而是务实的政治主张”“台湾独立不是最优先的政治目标,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理想的途径”〔14〕。因此,民进党成立不到十年,当时的民进党青年世代就已体认到,“台独”主张只是寻求政治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政治途径、工具而已。陈水扁当政8年后发出的“台湾独立,不可能就是不可能,不要自欺欺人”感叹,蔡英文当政8年后民进党照样宣誓“效忠中华民国宪法”,政治现实已经表明“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对于即将在台执政的赖清德来说,“法理台独”有可能吗?是选择“台独”还是选择政治和谐、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相信民进党当局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并不困难。

  1.维持两岸和平稳定是台湾地区主流民意

  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WVS)对两岸民众二十余年的追踪结果显示:无论是大陆社会还是台湾社会,目前仍以物质主义价值观为主导。〔15〕这意味着满足人们人身与经济安全的需要,如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经济稳定或较快增长等,仍是两岸民众首要重视的未来发展目标。当前赞成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比例高达61.1%(2023年)。〔16〕一旦台海发生战争,54.1%的台湾民众不愿意参战,这一比例在20-29岁的年轻世代中更是接近70%(2023年)。〔17〕与之对应的是,满足人们归属与自尊的需要,如美丽的城市与乡村、人性化社会和“思想高于金钱”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念,在两岸青年群体里获得越来越高的认可度。由此可见,两岸虽在社会发展节奏上有所差异,但总体趋势和目标却是如此相近,那就是不要战争与动荡,期盼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2.两岸同胞是“45年东南无战事”的最大受益者

  1979年以来,台海地区已经45年无战事,两岸中国人成为两岸和平最大的受益者,两岸双方都在两岸交流合作进程中获得巨大的发展能量。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我们将采取更有力措施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进心灵契合。我们热诚邀请广大台湾同胞多来大陆走一走,也乐见大陆民众多去祖国宝岛看一看”〔18〕。

  近年来两岸关系处于时有紧张、总体冷和平的状态。特别是疫情以来,台当局片面暂停或严苛限制两岸民众往来,导致两岸民间交往常常面临限流、甚至断流的困境。与之相反的是,台湾民众主张增加两岸互动的呼声却空前高涨,达到74.4%。〔19〕这正是源于两岸同胞在过往40年的集体互动经验中,切身体会到交流能够增进双方瞭解、加深感情,减少不必要的误判,带来互惠与共赢,与普通人“不要战争与动荡,期盼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美好向往始终契合。

  而两岸的交流模式也正经历着从单纯增进瞭解的初级阶段,迈向融合发展的阶段。台湾同胞在大陆得到平等对待,拥有与大陆同胞一样的机会、权益、利益和保障,让双方能够体面、安全、方便、低成本地生活在一起,融入“共同的生活”,形成“共同的视野”,逐渐形成“彼此欣赏、彼此珍惜、彼此包容、彼此肯定”的共同价值,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取得的显着成效。

  3.两岸同胞共同见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我们注意到,习近平特别向台湾青年朋友们介绍:“经过百年奋斗,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不仅实现了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蓝图,而且创造了许多远远超出孙中山先生设想的成就。”〔20〕这一论断和我们在两岸交流中一再听到的台湾友人的感叹是一致的,我们深信,未来只有台湾更好、大陆更好,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贫穷落后的经济弱国跃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随的是,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这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自身贫困、迈向富强,披荆斩棘而来的一条全新道路。背后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变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之、调试之,并持续地发展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以此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英九此行率团参访了专长无人机的大疆公司、互联网头部企业腾讯、深耕电动汽车的比亚迪、光伏发电的隆基绿能、数字农业的代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以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双奥”场馆的标志性建筑“冰丝带”与“鸟巢”等。这些年台湾社会对大陆的瞭解十分片面,甚至是妖魔化的,而此趟随行的台湾青年,正可以透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双手,从这些大陆民众生活的片段中,去感知中国大陆各方面的发展,看到中国道路的“大陆方案”是一种已经被证实的、可取的、能够带领人民奔赴美好生活的正确选择。

  更重要的是,祖国大陆是完全向台湾同胞敞开怀抱的,“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21〕,逐步使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享有公民待遇的无差别化,希望让更多的台胞能够在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共享这些社会发展成果和国家荣耀。

  4.两岸青年要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互学互鉴

  我们深切体认到习近平提出的“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两岸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续写中华民族历史新辉煌”。〔22〕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曾经断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两岸青年终将接过“复兴中华”的接力棒。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未来可期。希望民进党当局回到为人民谋福祉的正道,与大陆方面合作,将更多机会留给台湾年轻一代,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三点建议:第一,持续吸引台湾青年登陆发展、走走看看,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新的桥梁和纽带。第二,引导台湾青年既认同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又认同大陆特色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开拓者。第三,支持两岸青年在两岸交流中互学互鉴,携手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A125)

  注释:

  〔1〕〔6〕〔7〕〔12〕〔13〕〔18〕〔20〕〔22〕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的重要讲话: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4/content_6944443.htm。

  〔2〕Anthony D.Smith: National Identity,London: Penguin Books,1991,p.14.

  〔3〕丛日云、马涛:《迈向后民族主义的西方—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视角的考察》,《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10期。

  〔4〕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83页。

  〔5〕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eqid=e531ce5c00041066000000026477f559。

  〔8〕“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https://flk.npc.gov.cn/xf/html/xf2.htm。

  〔9〕《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讲话:https://www.gov.cn/xinwen/2019-01/02/content_5354223.htm。

  〔10〕《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全称《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台湾,陆委会网站:https://www.mac.gov.tw/cn/News_Content.aspx?n=CB8634BC32C9D091&sms=00448BCAAC624955&s=547B4FD948FED617。

  〔11〕刘国深:《两岸政治僵局的概念性解析》,《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1期,第3页。

  〔14〕刘国深:《民进党意识形态研究》,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21-22页。

  〔15〕2019年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准约为70%,台湾地区约为60%。“世界价值观调查”网站:https://www.worldvaluessurvey.org/WVSOnline.jsp。

  〔16〕资料来源:《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分布》,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5&id=6962。最后存取时间:2024年4月18日。

  〔17〕〔19〕资料来源:《2023两岸和平调查》,《远见》,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6795。

  〔21〕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相关涉台论述: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5月号,总第317期,P15-20)   中评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两岸双赢──习近平涉台重要讲话学习体会 作者:刘国深(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柯娟娟(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遇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了以中华民族为主题词的“四个坚定”,再次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更接近于多民族构成的“国族”概念。中华民族是5000年华夏文明共同体的近现代表达方式,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情怀可以为两岸搁置争议、追求双赢提供有力支撑。海峡两岸要以彼此欣赏、彼此珍惜、彼此包容、彼此肯定的新思维,求同存异,共同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在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开门见山地指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讲话中着重提出了“四个坚定”:第一,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二,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第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四,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四个坚定”都以“中华民族”为主题词外,讲话全文更是22次提到“中华民族”,在一场会见活动的讲话中如此频密地强调“中华民族”,实属罕见,意味深长。我们认为,当前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遇空前严峻挑战,习近平这一重要讲话,诉诸对象当然不止是马英九一行。两岸各界都要静下心来体会其中的重大政治意涵,这个讲话将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两岸命运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记载着历代先民迁居台湾、繁衍生息,记载着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复台湾。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1〕这段讲话将中华民族意识与两岸命运共同体做了精准的联结论述,非常深刻。根据两岸共同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大陆先民发现并经营台湾的历史超越千年,绝非少数分离主义者主张的“台湾400年史”。因此,两岸之间有着千年以上的命运与共联结关系,两岸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中华民族”是华夏文明共同体的现代名称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如果说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已经有了虽松散、却也清晰的“华夏文明共同体”意识象征——“天下共主”,秦始皇兼并六国、平定百越以后,更是明确建立起郡县制基础上的大一统共同体意识,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核心内涵。

  近期有台湾官员公开指称“炎黄子孙只是中国古代传说、神话”,这样的“质疑”完全是出于民进党内“政治正确”的需要。曾经也有人以“中华民族”这一名词是梁启超先生清末时才第一次提出为由,质疑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真实性,这是明显的偷天换日式逻辑错误。试问能否因为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源自日语,就推定中国境内不存在民族?这种逻辑十分荒谬。“民族”实际上是一种区分不同区域人类共同体的表述方式,有时用“族群”进行区分更加准确。世界上关于民族(nation)的定义多种多样,相同的就是都指代某一特定人群构成的共同体。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在其名著《民族认同》一书中概括了现代民族的五点特征:⑴历史形成的领土;⑵共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⑶共同的大众公共文化;⑷所有成员所共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⑸与领土变动相伴随的共同的经济。〔2〕可见“历史记忆”“神话传说”“大众文化”“权力和义务”“经济生活”等等分别描述了民族共同体的不同面向。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更接近于多民族构成的“国族”概念。就像美利坚民族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基础上的跨种族、跨语言政治共同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发端于原初不同族群,却早已超越单纯的血缘关系。在主体族群与其他族群共同生活、交流交往、文化融合、政治整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特性的“亲近感”。这种文化共同体既是血缘的,也是文化的;既有传承性,又有建构成分,它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3〕

  2.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

  1840年之后,华夏文明共同体的“天下观”受到来自西方列强建立在领土、主权、边界意识基础上的现代国家观的强烈冲击,激发了中国人以中华民族这一国族概念来描述华夏文明共同体。1912年10月10日在既有封建的大清帝国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成立了亚洲第一个现代国家(state),即主权国家意义上的中华民国,“中国”就是当时的“中华民国”简称。中华民国的建立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以“中华民族”(the Chinese Nation)作为新的共同体名称。从此“中国”和“中华民族”意识开始一体共构,并且深入人心。

  近现代以来所表述的中华民族更接近于一种政治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是在“抵御外辱”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1895年台湾被割让直接导致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发生,屈辱的《马关条约》催生了中国人的现代国族意识。现代领土、主权、边界意义上的国家——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进一步凝聚起命运与共的精神,强化了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和国家——中国的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人民支持的新的国家名称。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这一名称只是华夏文明共同体的近现代表达方式。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相容并蓄的华夏命运共同体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传承。用西方流行的“建构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来比拟中华民族共同体显然是本末倒置。将“‘中华民族’视为历史的延续演化和主观能动建构彼此互动的产物”〔4〕则更加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真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经过了漫长历史积淀,有着以“天下观”为伦理基础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生活习俗相容并蓄的复杂政治大系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一条在理念、信念、情感、文化上使民族成员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纽带。〔5〕

  3.台湾文化丰富并发展了中华文化

  习近平在会见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我们认为,习近平这段论述明显是针对台湾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去中国化”逆流。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并非中华民族的包袱,反而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我们需要认真看待并尊重和包容台湾文化的精彩纷呈。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亚文化,台湾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同样地,中华民族作为具有政治属性的“国族”,与“中国”基本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大陆与台湾同为“中国”这一政治大系统之下的政治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制度、文化的多样性并存,这种并存关系是两岸中国人追求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不同探索和实践。我们无需否认两岸之间存在的制度分歧,“一国两制”的提出就表明制度分歧不影响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家人、一个共同体。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差异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资产和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两岸彼此都可以给予更大的包容与欣赏。

  二、“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情理法”精神的体现

  习近平在会见时指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这段讲话既有“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之“法”,又有“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之“理”,还有“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之“情”。面对两岸关系“法理情”难题,可以尝试用“情理法”来破解。我们认为,只要轻轻的一句“我们中国人”,再大的难题也都会有化解之道。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7〕两岸双方只要展现出这一共同信念,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遭遇的严峻形势即可迎来光明未来。

  1.“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之“法”

  现行的198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即规定〔8〕:“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揭示了这一点:“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9〕而台湾当局遵循“中华民国宪法”制定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在“总则”即对“中华民国”领土范围作了释义〔10〕:包括台澎金马在内的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因而无论从哪一方的法理性规定来看,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毋庸置疑。这也就是为什么常常有些专家学者感叹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

  2.“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之“理”

  自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代表中国的政治象征。〔11〕无论是1993年至2008年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连续十四次大张旗鼓地鼓动所谓“邦交国”炮制“台湾参与联合国”的提案,还是蔡英文时期的“闷声推进”,任何妄图在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联合国体系内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此外,随着祖国大陆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平统一的努力一刻不停、武力统一的准备一刻不松”,便拥有了更为强大的软实力与硬支撑的保障。柔性对台政策为两岸和平统一不断累积经济与人心基础,而军事震慑力则为清除“分裂国家的因素”、扫清“国家统一的障碍”提供了兜底方案。简言之,国际社会现实与两岸实力差距的现实都表明“法理台独”绝无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