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特首立法会交流探讨推动盛事经济

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25日在特区立法会举行(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记者卢哲李子宁)香港特区2024年首场“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25日在特区立法会举行。在首节交流“推动盛事经济”议题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面对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香港经济短期内难免受外围环境影响,希望推动盛事经济,吸引更多旅客访港,将“人气”变“财气”,让市民共享发展红利,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城市的地位。

  该环节共有6位议员发言,内容包括质询或发表意见及想法。李家超在回应的同时也不时提问。李家超说,自从去年年初全面通关以来,香港举办了多项大型盛事,有国际会议、艺术展览、体育盛事、娱乐活动等。今年的盛事将继续一浪接一浪。举办这些盛事会增加香港的吸引力和商机。盛事经济会带给香港庞大经济效益,不同盛事如体育、文化、会议等会带动旅游、酒店、餐饮、零售等经济收益。一般估算,每150万名旅客会带来约0.1个百分点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来香港参与盛事的有政商界领袖、艺术家、运动员等等,很多都是全球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有些更可说是界别内的“KOL”,他们可以透过人际网络或社交媒体,透过自身体会向世界宣扬香港的自由开放和多姿多彩。香港有极大优势吸引更多盛事在香港举行。

  在答问会上,新民党议员陈家佩认为,政府在盛事宣传方面应加大力度;民建联议员郑泳舜问到,政府会否考虑制定KPI,例如要求每个大型赛事,有一成是游客,又指其他政策局亦可以主动拉动盛事,每年举办不同国际论坛或高峰会,让旅客有更多体验。

  李家超表示,非常支持推动不同盛事在港举行,一定会争取世界知名歌星来港开演唱会,甚至诺贝尔奖得奖者举办讲座,但成功邀请与否,视乎天时地利人和。他形容,争取过程有如“约人去街”,对方要有时间、访港配合他们的部署,政府有搭台推广的角色,但需要香港整体参与。

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中评社 卢哲摄)

  李家超表示,要求不同部门在举办盛事时考虑增值,纳入不同元素,透过配套和场外活动让旅客体验到香港的自由开放。他也提到,如果可以有更具统筹性和协调性的机制,例如由财政司副司长研究制定一站式服务,相信在便利组织安举办活动时更事半功倍。

  有议员提到,观感上政府较多顾及内地旅客,而忽略市民感受。李家超反驳指不应挑拨地方矛盾。李家超说,香港面临政治和经济冲击,理解市民心情受影响,但正确处理态度应提振士气,做好竞争力,并非以消极方式表达。他说,政府鼓励不同经济活动,但不代表毋须理会香港应有的守法意识,如果制造错误思维,并非处理事情的最好做法,又强调非常反对挑拨矛盾说法,政府施政是考虑整体最大利益,照顾不同阶层利益。

  李家超说:“我非常反对一些挑拨矛盾说法,政府施政当然考虑整体及最大利益。不因为对某些人好处多,或者对某些人好处没有那么好,就因为这个差异去挑拨矛盾,更不应挑拨地方矛盾。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将一些小矛盾不要变成大矛盾,不是矛盾更不要说成矛盾。若爱国者治港下大家不共同努力,宣扬一些不是正面,且不是事实的讯息,是危险、不应该的。”

  选委界议员陈沛良认为,本港举办非常多盛事但主题分散,也欠缺品牌效应的盛事,期望当局可以加强工作,持续发展;选委界议员江玉欢表示关注政府举办盛事的具体目的以及是否精准部署。

答问会现场(中评社 卢哲摄)

  李家超说,非常支持品牌效应,以早前在香港举办的法国品牌活动为例,对于向外推广香港有非常大作用。李家超表示,盛事既是工具也是目的,举办盛事得益的不仅主办方及参与者而是整个社会,可以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增加商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红利。他指出,盛事有两个意义,工具及手段同时存在,除了宣扬香港的知名度,也可透过参与者的个人体验及经历带来好处,例如面对一些抹黑说话、指香港没有自由,但游客来到会发觉,香港不仅自由开放,而且欣欣向荣,吸引力没打折扣,某方面更光芒。

  李家超还表示,香港在复常后旅客数字一直上升,但碍于运力及人手问题,在不同配套方面需要增加整体运力及输入劳动力,当局会采取措施,让整体利益做到最大。

答问会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答问会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答问会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25日在特区立法会举行(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记者卢哲李子宁)香港特区2024年首场“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25日在特区立法会举行。在首节交流“推动盛事经济”议题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面对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香港经济短期内难免受外围环境影响,希望推动盛事经济,吸引更多旅客访港,将“人气”变“财气”,让市民共享发展红利,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城市的地位。

  该环节共有6位议员发言,内容包括质询或发表意见及想法。李家超在回应的同时也不时提问。李家超说,自从去年年初全面通关以来,香港举办了多项大型盛事,有国际会议、艺术展览、体育盛事、娱乐活动等。今年的盛事将继续一浪接一浪。举办这些盛事会增加香港的吸引力和商机。盛事经济会带给香港庞大经济效益,不同盛事如体育、文化、会议等会带动旅游、酒店、餐饮、零售等经济收益。一般估算,每150万名旅客会带来约0.1个百分点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来香港参与盛事的有政商界领袖、艺术家、运动员等等,很多都是全球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有些更可说是界别内的“KOL”,他们可以透过人际网络或社交媒体,透过自身体会向世界宣扬香港的自由开放和多姿多彩。香港有极大优势吸引更多盛事在香港举行。

  在答问会上,新民党议员陈家佩认为,政府在盛事宣传方面应加大力度;民建联议员郑泳舜问到,政府会否考虑制定KPI,例如要求每个大型赛事,有一成是游客,又指其他政策局亦可以主动拉动盛事,每年举办不同国际论坛或高峰会,让旅客有更多体验。

  李家超表示,非常支持推动不同盛事在港举行,一定会争取世界知名歌星来港开演唱会,甚至诺贝尔奖得奖者举办讲座,但成功邀请与否,视乎天时地利人和。他形容,争取过程有如“约人去街”,对方要有时间、访港配合他们的部署,政府有搭台推广的角色,但需要香港整体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