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循环”战略有助高质量发展

  中评社北京11月26日电/据参考消息网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25日刊登《考虑到全球不利因素,中国的“双循环”战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的文章,作者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朱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文章编译如下: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多项关键决定。其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以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包括“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已经被写入党章。

  中国领导层早就认识到,尽管生产和出口主导的增长模式取得了显着成就,幷且在过去40年里为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贡献,但现在必须超越这种模式。

  随着工资上涨以及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力,基于以廉价劳动力展开本地生产和积极出口的模式无法继续推动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的购买力和国内消费市场也在增长。这就是提出“双循环”的原因。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注重的不光是积极的出口政策,还有增加国内消费以及吸引外资和稳定国际贸易。从中长期看,它旨在限制中国经济对国外采购的依赖。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国内市场,意味着中国将着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继续在全球收入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nextpage>

  通过创新,中国可以吸收全球市场的新细分领域,例如在可再生能源行业所做的那样。全球十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中有8家位于中国。中国三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在装机容量方面共同主导全球市场。

  在“双循环”的国际层面上,中国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64%下降到去年的34%。但与美国相比,中国仍对贸易持更开放的态度。

  近期中国贸易的积极趋势包括多元化和转向附加值更高的商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大幅增长,从2014年的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去年的11.6万亿元人民币。

  至于“双循环”的国内方面,中国的私人消费和服务业持续增长。中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4.6%增加到去年的38.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43.4%上升到去年的53.3%。

  “双循环”是通过减少对出口物资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来平衡中国经济的新政策。在如今的中国经济中,这两个因素已经不足以刺激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增加家庭收入。要支撑中国的“高质量增长”,需要全社会的巨大努力,尤其是要克服国际市场的不利因素。

  解决人口老龄化、国内债务上升、加快转向新的发展方式和现代化模式以及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等结构性障碍和制约因素,需要整个中国社会付出巨大努力和辛勤工作。但正如最近的历史所表明的那样,无论计划中的目标是多么艰巨,中国都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