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产品换个标签价格就翻倍
同类产品换个标签价格就翻倍
同一类型、同一尺寸、同一材质的餐盘,加上“网红爆款”“ins风”“牛排盘”等标签,标价就翻倍;同样是保温箱,“轻奢”“复古”“商务风”的产品总是卖得更贵……近日,不少消费者吐槽在购物过程中发现的商品标签猫腻。
记者调查发现,用来帮助消费者细化商品分类的各类标签,反而成为商家变相抬价的新手段。
商品贴上各种标签
近日,正忙着给房屋翻修的湖北市民刘女士,准备在电商平台选购新餐具。通过“餐盘”搜索页面,她看中了一款标价为22.9元的8英寸瓷质平底餐盘。由于店内没有刘女士满意的颜色,她再次使用图片搜索功能寻找类似的产品。
搜索后,刘女士发现,同样款式的8英寸瓷质平底餐盘在其他店内售价为9.9元,差价达10多元,且发货地均是广东潮州,这让她有些不解。
经朋友小李提醒,刘女士对两款餐盘页面内容进行反复比对发现,材质、尺寸都相同,只是售价更高的被贴上“高颜值”“网红爆款”等标签,而售价低的则主推“简约风”“早餐盘”等概念。
在刘女士向记者展示的产品页面中,记者还看到许多商品都有4个左右标签,有的甚至高达七八个高频标签,以此来保证尽可能出现在消费者的搜索结果中。
标签溢价高达数倍
同类产品,打上某些类型的标签后,身价就能实现翻倍。记者在多个平台搜索发现,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在聚集了30多万用户的某网络小组中,许多网友都曾发帖寻找某些产品的平价替代品,同时对商家通过标签抬价的手段进行吐槽。根据网友发布的内容,“法式”“氛围感”等成为服饰领域抬价关键词,“轻奢”“ins风”“女用”等则是日用品惯用的溢价标签。
对此,互联网营销师夏仪珍分析认为,帮助实现商品溢价的标签,包括功能、用途、风格、场景等多个方面。他表示,通过打上某些标签,日用品的溢价能达到2至3倍,文玩珠宝等甚至能达到5至10倍的溢价。
通过观察产品营销案例,夏仪珍发现,消费者在搜索时会下意识从自己最直观的需求出发。例如,通勤场合或商务场合使用的商品,在不知道如何购买时,会倾向于带上“通勤”“商务”等标签。
谨防买产品成为买标签
用来实现产品精细分类的标签,成为商品溢价的关键词。夏仪珍分析认为,出现这种营销现状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许多网店商家幷不直接负责生产,而是一个推销商品的卖货渠道。他说:“大家拿的是同一个货源,想要卖出更多商品就要在营销上‘下功夫’,包括精准定位的标签、图片展示和产品故事等,那么卖产品就成为卖标签。”
夏仪珍表示,对电商平台而言,这样的做法幷未被排斥。“一方面,标签化营销属于商家的营销定位和策略,很难被平台筛选排查;另一方面,能吸引更多更高额的消费,平台的流量增加,某些平台的抽成和佣金等就更多,也就不会排斥这样的做法。”他说。
近年来,通过标签抬价的营销手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曝光,幷衍生出一些“反制”手段。记者在某社交平台看到,许多博主开始教学如何搜索来避开溢价关键词。例如,“化妆品收纳”改为搜索“桌面收纳”,“化妆台刷”改为搜索“笔筒”,“工装马甲”改为搜索“老头马甲”等。
对此,夏仪珍也提醒消费者,在搜索商品时要避开精细化分类关键词,善用图片搜索、价格排序等功能,尽可能充分地对结果页面的各项产品进行细节比对。
同类产品换个标签价格就翻倍
同一类型、同一尺寸、同一材质的餐盘,加上“网红爆款”“ins风”“牛排盘”等标签,标价就翻倍;同样是保温箱,“轻奢”“复古”“商务风”的产品总是卖得更贵……近日,不少消费者吐槽在购物过程中发现的商品标签猫腻。
记者调查发现,用来帮助消费者细化商品分类的各类标签,反而成为商家变相抬价的新手段。
商品贴上各种标签
近日,正忙着给房屋翻修的湖北市民刘女士,准备在电商平台选购新餐具。通过“餐盘”搜索页面,她看中了一款标价为22.9元的8英寸瓷质平底餐盘。由于店内没有刘女士满意的颜色,她再次使用图片搜索功能寻找类似的产品。
搜索后,刘女士发现,同样款式的8英寸瓷质平底餐盘在其他店内售价为9.9元,差价达10多元,且发货地均是广东潮州,这让她有些不解。
经朋友小李提醒,刘女士对两款餐盘页面内容进行反复比对发现,材质、尺寸都相同,只是售价更高的被贴上“高颜值”“网红爆款”等标签,而售价低的则主推“简约风”“早餐盘”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