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助力发展数字贸易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2月25日电/据大公报报道,目前,国家在数字贸易规划和产业布局上已经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部分国内外商业银行也在数字贸易服务方面着手搭建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与产品体系,并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优势,加大在数字贸易产业链端和生态链上建立独特的金融服务场景和金融生态优势。

  数字贸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手段以及国际电子支付、结算等数字金融工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其中也产生了诸多金融服务场景、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的“痛点”和“难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全球贸易量每年增长1.8至2个百分点,全球服务贸易占比将由2016年的21%提高到25%。

  商业银行的功能与角色

  中国的数字贸易正在实现弯道超车,并向纵深发展。根据《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2947.6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4.5%,年平均增长率达6.7%,高于同期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商务部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可达到50%左右。

  由此可见,数字贸易快速崛起势必会产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孕育更大的金融创新机遇。根据中国商务部预测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左右。   国际银行在数字贸易方面已经加大了布局。新加坡星展银行就着手将康拓网络中的贸易融资服务扩展至亚太地区(APAC)四个主要市场上的企业客户,提供完全数字化的点到点信用证结算流程,包括电子贸易和产权文件的传输。日本三菱日联银行通过借助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Velotrade的贸易融资平台,以管理其内部发票处理需求。更好管理中国香港、中国内地、新加坡、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跨境融资交易,更好地服务数字贸易发展。中国建设银行与九家机构共同签署大宗商品区块链平台协议,成立合资公司Trade Go Pte. Ltd.(大宗易行),搭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助力产业客户进行业务拓展和创新。未来,国际商业银行将会加大在数字贸易的投入和布局,抢先布局新的赛道。

  从数字贸易的发展趋势看,主要将产生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是数字贸易所产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数字贸易涉及到农业、跨境电商、服装纺织、工业互联网、软件服务等各类贸易产业链,其中的供应链成本、信息以及金融配套服务等亟待加速变革,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字贸易供应链金融体系,通过发挥金融在链接数字贸易生产供应、平台服务以及支付结算等各个环节的金融信息媒介、金融交易等作用,而目前数字贸易供应链金融的探索和实践还远未满足这方面的巨大金融服务需求。

  二是数字贸易的金融服务场景与数字化转型需求。数字贸易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数字贸易平台和场景建设,传统的贸易企业和服务商均需要加大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贸易服务平台的作用降低生产供应成本,提高贸易信息、物流运输以及交易效率,商业银行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应用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并配置了比较好的金融科技资源,由此与数字贸易场景和平台建设不谋而合。   三是数字贸易的跨境联动与全球价值链构建迫切需要商业银行的国际国内协同。跨境数字贸易将推动全球价值链的转型升级,帮助外贸企业实现跨境交易,具备国际化协同能力的商业银行在促进数字贸易跨境业务发展方面独具优势,可以依托国际银行内外协同渠道及跨境支付结算、贸易投融资服务等金融工具,帮助跨境贸易企业实现全球布局。

  现实来看,商业银行在服务数字贸易方面还存在一些政策试点、金融创新的“堵点”,既要有比较好的金融创新政策激励,也要注重数字贸易金融服务风险,包括跨境数字贸易涉及到政策风险和国际贸易法律等,对此应稳慎开展相关金融服务。随着数字贸易的崛起和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加快推进,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陆续在成员国生效推行,以及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进程加快,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出台数字贸易发展行动规划和方案,未来数字贸易领域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将更加广泛。作为国际化银行,一方面需要紧跟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和国际合作趋势,融入数字贸易发展进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透过数字贸易金融服务创新探索,作为检验银行数字化转型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四个方向把握机遇

  未来,商业银行在服务数字贸易方面仍有诸多发展空间和创新机会,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国际协同资源和数字化转型的优势,紧跟国家数字贸易发展规划布局和全球数字贸易发展潮流,进一步深化数字贸易金融服务创新,探索建立服务数字贸易的新优势,建议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围绕数字贸易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商务部等24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首次就数字贸易发展单列一个章节,强调“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体现了对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目前,商业银行在服务数字贸易整个产业链方面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一些国际银行借助数字贸易服务转型的契机开始建立数字贸易金融服务生态网络。未来,数字贸易崛起带来的金融需求将会加速增长,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数字贸易规划布局,加快健全数字贸易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整体、联动式数字贸易金融服务和产品,在数字贸易供应链金融、跨境数字贸易应收账款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构建数字贸易金融服务平台,提升数字贸易金融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构建数字贸易金融场景建设。未来,数字贸易的发展方式和渠道将越来越依托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将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动能。金融机构在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金融科技优势,围绕数字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针对跨境数字贸易流程、线上化和场景建设等加大服务升级,构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数字贸易金融场景和生态,全面提升数字贸易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在充分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手段方面的优势,与国际银行、科技企业和跨境贸易服务机构等开展多方面协同合作,将数字贸易服务场景进一步拓展,并依托国家数字贸易试验区、数字贸易服务平台等政策规划,加快金融场景建设布局。

  三是稳步推动跨境投融资服务便利化。中国已陆续出台多种跨境投融资服务便利化的政策,如在浦东引领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开展的各类开放政策试点,将对深化金融机构服务跨境贸易打开新的窗口。建议商业银行紧跟金融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积极争取包括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跨境资产转让业务等政策试点资格,加快融入跨境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以及区域合作等具体战略布局,并加强境内外分支机构资源协同,探索建立健全境内外数字贸易金融服务联动机制,形成可推广、可覆制的数字贸易金融发展经验和模式,为数字贸易企业提供更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四是深化与数字贸易服务生态链合作。数字贸易尤其是跨境数字贸易既涉及到传统的跨境金融服务,也涉及到税收、保险、物流、报关、融资等各个服务生态链。依托商业银行的企业客户生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搭建比较广泛的数字贸易服务生态链,一方面为跨境数字贸易企业提供综合化服务,畅通数字贸易企业跨境服务便利化,增强金融服务黏性和培育客户忠诚度,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数字贸易金融服务生态圈,降低数字贸易跨境服务成本,从而提升商业银行服务数字贸易企业水平,增强国际业务服务质效。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2月25日电/据大公报报道,目前,国家在数字贸易规划和产业布局上已经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部分国内外商业银行也在数字贸易服务方面着手搭建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与产品体系,并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优势,加大在数字贸易产业链端和生态链上建立独特的金融服务场景和金融生态优势。

  数字贸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手段以及国际电子支付、结算等数字金融工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其中也产生了诸多金融服务场景、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的“痛点”和“难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全球贸易量每年增长1.8至2个百分点,全球服务贸易占比将由2016年的21%提高到25%。

  商业银行的功能与角色

  中国的数字贸易正在实现弯道超车,并向纵深发展。根据《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2947.6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4.5%,年平均增长率达6.7%,高于同期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商务部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可达到50%左右。

  由此可见,数字贸易快速崛起势必会产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孕育更大的金融创新机遇。根据中国商务部预测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