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台湾当局两岸政策论析

  中评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台湾当局两岸政策论析 作者:林超(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曾令军(厦门),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副秘书长/台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民进党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台海和平稳定不仅事关我国总体国家安全,也关系到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维护台海和平是确保区域安全乃至全球安全的重要基石。赖清德上台以来不只是两岸政策更为激进挑衅,搅动岛内“反中”“抗中”民粹情绪,而且顽固坚持“倚外谋独”“以武拒统”的“台独”立场,公开鼓吹“新两国论”,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严重破坏台海区域的和平稳定。

  近年来,两岸关系日趋严峻复杂,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台海地区正日益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关注的焦点。台海局势事关区域和平稳定与全球经济发展繁荣,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但赖清德上台以来,民进党当局不断凸显“台湾主体性”,明显表现出比蔡英文更“独”的色彩。赖一方面打着“维持现状”“和平保台”①的幌子,释放烟雾弹迷惑大陆和国际社会;另一方面继续坚持蔡英文时期“反中抗中”意识形态及其“台独”路线,大肆鼓吹“两岸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强硬表达顽固“台独”立场,进而引发两岸敌意呈螺旋式上升。总体而言,赖清德当局的两岸政策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使得台海安全形势面临极大风险。本文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视角,全面审视赖清德当局的两岸政策,综合分析研判两岸关系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这对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是党执政兴国的基本前提,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两个大局”,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为新时代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化解执政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年以来,经过不断丰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互相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安全”“国家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

  “安全”是汉语使用的高频词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安全解释为“没有危险”“平安”。安全既是一种“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安全感)。安全的主体和领域多种多样,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公共安全”“人身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等。如果将安全扩展到国家层面就衍生出国家安全或国际安全。国家是安全领域最重要的主体,国家安全林林总总,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多面性、关联性、变动性、相对性、非唯一性、主观性和社会性”②等特征。所谓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③简言之,“国家安全就是国家不受内外各方面威胁危害的客观状态”④。国家安全既涵盖了政治、国土、军事等传统安全,又囊括了经济、文化、网络、科技等新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大安全”理念,统筹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涵盖了二十个领域的安全。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可归纳为“一个总体”、“五大要素”、“五个统筹”和“十个坚持”⑤。“总体”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集合性特征,打破了国家安全各领域相互割裂的状态,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看待国家安全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政权安全就是要确保党的执政安全,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以党建国”⑥特殊的建国模式决定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制度安全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警惕和防范“颜色革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指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抵御、消除和化解各种潜在风险和干扰,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经济安全是确保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3)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指国家不受外部军事入侵和战争威胁的状态,以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军事安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和长治久安,是确保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4)国土安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国土安全的核心是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统一、领空领海及海洋权益不被侵犯或免受威胁。(5)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涉及文化主权、文化认同和文化价值观等内容。文化安全对维护政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6)网络安全主要是指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入等破坏行为,以确保网络稳定运行,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当前网络安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和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此外,总体国家安全观还包括科技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领域,它们共同构成了内容完备的国家安全体系。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审视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台湾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解决台湾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需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涉台国家安全斗争。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全面审视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有利于我们在涉台斗争中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一)“台独”分裂活动损害国家政治安全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深化对国家安全的认知,始终将维护政治安全放在最首要、最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台独”分裂势力在国际上搞“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严重破坏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直接危及国家政治安全。中国对台湾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⑦众所周知,主权是构成国家“四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具有“对内最高、对外独立、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等特性。一国领土之内有且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代表国家行使主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台独”分裂势力宣扬“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两岸互不隶属”等荒谬言论,严重损害主权不可分割的原则,威胁我国政权安全。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180多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分裂行径。两岸之间不存在主权之争和“法统”之争,主权必须统一,政治对立必须结束,这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要求。

  (二)“脱钩断链”动作破坏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两岸经贸交流热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⑧与此同时,大陆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也为台湾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强后盾,台湾地区是两岸经贸交流最大的受益者,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据最新数据统计,2023年两岸贸易额2678.36亿美元,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但是,民进党当局却罔顾岛内民众的利益福祉,炒作“两岸经贸高度依存”、“经济统战”等议题,推行“经济民粹主义”政策,操弄两岸经贸“脱钩断链”,积极配合美西方所谓的“去风险化”政策,大量从大陆撤资幷转移产业链。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民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不仅削弱了台湾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两岸经贸深入合作和产业互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总体上削弱了中华民族经济。

  (三)“以武谋独”正在危及国家军事安全

  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军事手段能够有效遏制和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台湾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却屡遭外国势力插手。一方面,外国反华势力“以台制华”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将台湾作为“第一岛链”的前哨阵地;另一方面,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不断加紧与外部反华势力军事勾连,“以武拒统”导致台海局势兵凶战危。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发起对华战略竞争,实施“印太战略”,组建“亚太小北约”对中国进行军事和战略围堵。美军以所谓“航行自由”之名,派遣军舰频繁穿越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中国军事安全和国土安全。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美军累计27次穿越台湾海峡,多次在敏感时期军事“挺台”,向“台独”分裂势力释放错误信号。2017年以来,美台军事勾连动作频频,美国基于所谓“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不断推动对台军售“常态化”,协助台湾当局提升不对称战力,严重危及台海区域和平稳定。特朗普任内对台军售总额高达183亿美元,拜登政府16次对台军售累计金额达57.28亿美元。与此同时,民进党当局为配合美“印太战略”,除斥巨资扩大对美军购外,还大搞所谓“国舰国造”“国机国造”,幷将新兵义务役年限从四个月延长到一年,强化实战训练,妄图在美国的协助下通过提升不对称战力抗衡大陆,台海爆发冲突的风险显着增高。

  (四)“文化台独”严重冲击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凝聚力所在。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维护文化安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使命。有学者指出,“国家文化安全包括文化主权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核心价值观安全、文化传统安全和文化认同安全等5种。”⑨民进党上台以来,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不断推动文化“去中国化”,妄图切断两岸之间的文化联结、民族情感和血脉联系,公开否认“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鼓吹所谓台湾文化的独特性幷恶意阻挠两岸文化交流交往。民进党当局企图以所谓“正名运动”实现“去中国化”,将“台湾”与“大陆”区隔,将“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对立,妄图系统改造台湾“文化认同”,推动“文化台独”。所谓“文化台独”,是以文化“本土化”为藉口,通过在思想文化等领域“去中国化”,重塑“台湾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形成“我者—台湾”与“他者—大陆”之间的对立,割裂两岸之间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台独”严重损害国家文化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独”分裂势力操弄“同心圆史观”主导历史课改,让“台独”史观大张旗鼓进入公众视野,进而通过政治社会化机制不断扭曲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文化台独”经过陈水扁、蔡英文等人的推波助澜更加系统、全面地侵入岛内社会,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台独”危害极深,从根本上威胁国家文化安全。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赖清德当局的两岸政策走向分析

  民进党“台独”党纲及其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其两岸政策的主基调必然是“抗中保台”,谋求“台独”分裂。尽管民进党政治人物会随着岛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两岸政策,但总体上大同小异,幷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赖清德作为民进党“新潮流系”要员(后退出),其两岸政策明显“锁定”在既定轨道之中,同时作为“务实的台独工作者”,加上其执拗的性格,赖清德的两岸政策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

  (一)更加强化“台独”顽固立场

  赖清德多次在公开场合自称“务实的台独工作者”,其顽固坚持“台独”的本性不会改变。早在任职台南市长期间,赖清德就公然宣称“主张台独的立场不会变”;他在“行政院长”任内接受质询时谈到,“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名字叫中华民国,两岸是互不隶属的关系”,同时完整阐述了“务实台独工作者”的意涵。2023年8月,时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赖清德再次阐述所谓“务实台独工作者”。2024年1月,赖清德发表当选感言,以“台湾”与“中国”的对立和“一边一国”来定位两岸关系,讲话中“中华民国台湾”“自信地和中国展开交流合作”“面对中国的文攻武吓”等言语无不彰显其顽固的“台独”立场;2024年5月,赖清德在所谓“就职演说”中再次抛出“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称“中华民国台湾、台湾都是国家名称”,文中提及“台湾”79次、“中华民国”9次、“中华民国台湾”3次,充斥着赤裸裸的“台独”挑衅。2024年10月,赖清德在所谓“双十”讲话中继续鼓吹“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编造“台独”谬论,宣扬分裂主张,严重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可见,赖清德不仅继承了蔡英文“四个坚持”政策和“抗中保台”的总基调,在两岸路线上“蔡规赖随”,其“台独”立场更加强硬、激进,充满挑衅。

  (二)加剧两岸意识形态对抗

  民进党长期扭曲两岸关系的本质,炒作两岸之间是“道路之争”“制度之争”和“价值之争”。赖清德当局两岸政策的总基调是“民主抗中”,以所谓“民主、和平和繁荣”等价值不断深化与西方国家的勾连。赖清德选前即抛出所谓维护台海和平的“四大支柱”,强调“与全球民主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妄图藉助国际社会的力量“倚外谋独”。2024年“大选”期间,赖清德多次炒作“民主与专制”的对决,以所谓“民主共识”“打造民主共同体”抗拒两岸统一,妄图开拓所谓“价值外交新时代”。赖清德在“胜选感言”中鼓吹“台湾缔造了民主阵营的首场胜利”“台湾选择站在民主这一边”“继续和国际民主盟友幷肩同行”等谬论,其后在“就职演说”中再次以所谓“民主台湾”为主线,标榜台湾是“世界民主链”,要“继续与民主国家形成民主共同体,强化民主韧性,成为民主世界的MVP(最有价值成员)”。赖清德在所谓“双十”讲话中,重弹“民主对抗威权”的老调,以所谓“民主自由”为幌子,继续“倚外谋独”。总之,赖清德极力回避两岸统一问题,大肆操弄“民主与威权”相对抗的政治叙事,妄称台湾位于全球“民主与专制”对抗的前线,要打造“民主共同体”以对抗中国大陆。

  (三)对大陆开展新的认知战

  “认知战”是集合了舆论战、心理战、信息战、网络战以及人工智能等形式的一种综合战,其目的就是改变目标人群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或者影响改变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民进党当局对大陆开展认知战由来已久,通过豢养“1450”网军、成立“网络社群中心”,“范围扩大化、操作行政化、谎言真相化以及价值对立化”⑩,肆意抹黑大陆,挑起两岸民意对抗。2024年1月,尚未上台的赖清德急不可待地整合“两岸情势研析处”、“国内安全调查处”及“资通安全处”等三部门,成立所谓“认知战研究中心”,重点针对大陆;“台独”顽固分子沈伯洋也被民进党保送进入立法机构。从新的机构设置到人事布局,无不体现赖清德对“认知战”的高度重视,其对大陆发动“认知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抗拒统一。赖清德声称,“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只要认同台湾,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反吞幷,护主权”等等,民进党当局利用这些政治话语和政治符号不断强化民众对台湾的所谓“国家认同”。更为恶劣的是,赖清德幷不满足于“中华民国台湾”的论述,多次将“台湾”与“中华民国”幷称为“国家”,甚至公然美化历史上荷兰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大肆宣扬“台独史观”。二是以所谓“国安”为由封禁大陆社交媒体。近年来,大陆的抖音、微博、微信、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在岛内深受青年世代追捧,民进党却将两岸间正常的文化交流和娱乐“泛政治化”,污蔑大陆利用社交媒体对台湾进行“文化渗透”“文化统战”和“认知作战”,扬言抵制、封禁的声音不绝于耳。未来不排除赖清德当局追随美国政府,全面封禁TikTok、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向美国递交“投名状”。

  (四)刻意升高台海紧张态势

  赖清德上台以来抛出所谓和平“四大支柱”,其中以“强化国防威慑力”为第一支柱,妄图通过“加速国防转型”“发展非对称战力”“寻求与盟友交流合作”等举措提升台军吓阻能力,为“以武谋独”“以武拒统”壮胆。赖清德总体上延续了蔡英文时期的防务政策及“国安团队”,任命顾立雄担任防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扬言要打造现代化劲旅,强化不对称作战,建构联合作战能力及实战化训练。与此同时,赖清德对内强化整军备战,对外加紧与美军事勾连,积极配合美国打“台湾牌”,甘当“以台制华”的棋子。此外,据美国军事新闻网站报道,美国已启动与台湾“重大军事合作”,其中包括部署美军特种部队在台参与军事训练行动等内容。根据美国2023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条款,美军事顾问已开始常驻金门、澎湖两栖指挥中心,主要任务是与台湾精锐部队定期进行训练演习。未来四年,赖清德当局“以武谋独”的野心不会改变,美台军事勾连将更加频密,台海周边擦枪走火甚至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急剧升高。

  四、未来一段时期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研判

  未来四年,由于民进党当局仍将在岛内继续“执政”,两岸紧张对抗的风险因素有可能继续增加,两岸交流交往阻力加大,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面临重大考验。与此同时,美西方等反华势力还将进一步强化“以台制华”力度,外部干涉势力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可能继续增强。

  (一)海峡两岸对抗风险不断加剧

  赖清德自称“务实台独工作者”,坚称“两岸互不隶属”,其对大陆的态度强硬且充满挑衅,两岸之间高度对抗的紧张局势短期内难以缓解。未来一段时期,两岸势必围绕“统独”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大陆有关部门将一如既往严厉打击“台独”分裂势力,严惩“台独”分裂分子,进一步加大对“台独”顽固分子实施惩戒的力度。两岸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更趋激烈,赖清德当局仍会在“自由民主”等价值观领域大做文章,以所谓“价值外交”,打造“民主共同体”,妄图在国际社会建立“民主统一战线”对抗中国大陆。军事方面,赖清德当局在对内加强整军备战的同时,将持续强化与美军事勾连,不排除配合美方故意挑起事端拉抬台海紧张局势,两岸之间爆发冲突的风险严重存在。此外,围绕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问题,两岸之间还将展开面对面交锋,赖清德当局有可能藉助美西方势力继续推动“台湾加入仅限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或“有意义的参与国际组织”;大陆方面则被迫反制,进一步压缩其“国际空间”,不排除对台湾所谓“邦交国”展开“清零”行动。

  (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面临挑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⑪当前“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使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变小,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全局利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不变,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但是,赖清德上台以来赤裸裸暴露其顽固的“台独”本性,公然配合美西方“以台制华”,妄图“以武谋独”“倚外谋独”,在“台独”末路上狂飙。赖清德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将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其煽动“反中仇中”民粹,肆意拉升两岸敌意对抗的种种倒行逆施,将给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带来严峻挑战。未来如果赖清德当局胆敢铤而走险推动“激进台独”,大陆方面将持续提升“逼统”⑫力度,进一步开展“围台军演”,甚至不得不将“武统”提上日程。

  (三)两岸对话协商短期内难以重启

  大陆方面多次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协商的政治基础。但是,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交流对话、协商谈判机制长期停摆。赖清德当选以来,大肆鼓吹“两岸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声称将依照“宪政体制,不卑不亢,维持现状,在对等尊严的前提下,用交流取代围堵,对话取代对抗,自信地和中国(大陆)展开交流合作”,其顽固的“台独”立场与推动两岸交流对话的政治基础背道而驰。两岸之间可以平等对话协商,但绝非地位对等,赖清德处处预设“尊严和对等”,动则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短期内两岸恢复对话协商,恢复经贸、文教交流的前景渺茫。有学者指出,当前两岸对话协商和交流处于“有需求无基础的状态”⑬,难以在短期内重启。

  (四)两岸关系受外部影响趋于增强

  台湾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势力干涉。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采取“以台制华”战略,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已成为影响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外因。美国一方面出台《与台湾交往法》《台北法案》等众多所谓“友台法案”,为美高层窜访台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台军售力度,领导人多次公开表态“协防台湾”,甚至妄称“台湾问题不是中国内政”,公然支持台湾“有意义参与国际组织”。此外,近年来,日本也加强与台湾当局的勾连,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欧洲议会也加大了挺台力度,出台了“台欧政治关系暨合作”报告、“台湾海峡情势”等超过40余项“友台决议案”,跨党派议员频繁窜访台湾,深化“台欧”实质伙伴关系。总之,未来两岸关系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趋于增强。

  结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国家安全面临的内外形势严峻复杂,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刻不容缓。“台独”分裂势力是祖国统一大业的破坏者,是台海和平稳定的麻烦制造者,赖清德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公开宣扬“新两国论”,公然与外部势力勾连,妄图“倚外谋独”“以武谋独”,给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考验。为此,我们要充分评估赖清德当局两岸政策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危害及损伤,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涉台国家安全领域的斗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反对外部势力“以台制华”,全面加强政治、经济、军事、国土、网络等各领域安全,切实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努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注释:

  ①陈先才、郭亚丽:《赖清德“和平保台”论调评析》,《台湾研究》2023年第5期,第13页。

  ②贾庆国:《对国家安全特点和治理原则的思考》,《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第6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载《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4日,第15版。

  ④刘跃进:《国家安全学理论中概念及其定义的几个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第32页。

  ⑤习近平:《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载《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3日,第1版。

  ⑥任剑涛:《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73页。

  ⑦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第2版。

  ⑧《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中国政府网,2022年9月30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2-09/30/content_5715091.htm,最后访问时间:2024年6月25日。

  ⑨彭泽明:《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辨析》,《文化软实力研究》2024年第3期,第13页。

  ⑩苏美祥、林中威:《台式“认知作战”:概念泛化、话术运用与影响分析》,《中国评论》2022年7月号,总第295期。

  ⑪《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载《人民日报》2022年8月11日,第5版。

  ⑫陈先才、曾令军:《“逼统”战略:理论内涵、驱动因素及实施路径》,《中国评论》2023年1月号,总第301期。

  ⑬李振广:《赖清德两岸论述框架、逻辑及政策走向研判》,《台海研究》2024年第1期,第111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1月号,总第325期,P32-38)   中评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台湾当局两岸政策论析 作者:林超(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曾令军(厦门),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副秘书长/台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民进党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台海和平稳定不仅事关我国总体国家安全,也关系到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维护台海和平是确保区域安全乃至全球安全的重要基石。赖清德上台以来不只是两岸政策更为激进挑衅,搅动岛内“反中”“抗中”民粹情绪,而且顽固坚持“倚外谋独”“以武拒统”的“台独”立场,公开鼓吹“新两国论”,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严重破坏台海区域的和平稳定。

  近年来,两岸关系日趋严峻复杂,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台海地区正日益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关注的焦点。台海局势事关区域和平稳定与全球经济发展繁荣,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但赖清德上台以来,民进党当局不断凸显“台湾主体性”,明显表现出比蔡英文更“独”的色彩。赖一方面打着“维持现状”“和平保台”①的幌子,释放烟雾弹迷惑大陆和国际社会;另一方面继续坚持蔡英文时期“反中抗中”意识形态及其“台独”路线,大肆鼓吹“两岸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强硬表达顽固“台独”立场,进而引发两岸敌意呈螺旋式上升。总体而言,赖清德当局的两岸政策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使得台海安全形势面临极大风险。本文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视角,全面审视赖清德当局的两岸政策,综合分析研判两岸关系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这对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是党执政兴国的基本前提,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两个大局”,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为新时代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化解执政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年以来,经过不断丰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互相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安全”“国家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

  “安全”是汉语使用的高频词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安全解释为“没有危险”“平安”。安全既是一种“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安全感)。安全的主体和领域多种多样,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公共安全”“人身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等。如果将安全扩展到国家层面就衍生出国家安全或国际安全。国家是安全领域最重要的主体,国家安全林林总总,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多面性、关联性、变动性、相对性、非唯一性、主观性和社会性”②等特征。所谓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③简言之,“国家安全就是国家不受内外各方面威胁危害的客观状态”④。国家安全既涵盖了政治、国土、军事等传统安全,又囊括了经济、文化、网络、科技等新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大安全”理念,统筹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涵盖了二十个领域的安全。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可归纳为“一个总体”、“五大要素”、“五个统筹”和“十个坚持”⑤。“总体”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集合性特征,打破了国家安全各领域相互割裂的状态,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看待国家安全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政权安全就是要确保党的执政安全,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以党建国”⑥特殊的建国模式决定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制度安全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警惕和防范“颜色革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指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抵御、消除和化解各种潜在风险和干扰,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经济安全是确保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3)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指国家不受外部军事入侵和战争威胁的状态,以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军事安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和长治久安,是确保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4)国土安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国土安全的核心是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统一、领空领海及海洋权益不被侵犯或免受威胁。(5)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涉及文化主权、文化认同和文化价值观等内容。文化安全对维护政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6)网络安全主要是指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入等破坏行为,以确保网络稳定运行,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当前网络安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和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此外,总体国家安全观还包括科技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领域,它们共同构成了内容完备的国家安全体系。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审视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台湾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解决台湾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需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涉台国家安全斗争。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全面审视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有利于我们在涉台斗争中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一)“台独”分裂活动损害国家政治安全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深化对国家安全的认知,始终将维护政治安全放在最首要、最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台独”分裂势力在国际上搞“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严重破坏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直接危及国家政治安全。中国对台湾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⑦众所周知,主权是构成国家“四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具有“对内最高、对外独立、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等特性。一国领土之内有且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代表国家行使主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台独”分裂势力宣扬“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两岸互不隶属”等荒谬言论,严重损害主权不可分割的原则,威胁我国政权安全。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180多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分裂行径。两岸之间不存在主权之争和“法统”之争,主权必须统一,政治对立必须结束,这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要求。

  (二)“脱钩断链”动作破坏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两岸经贸交流热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⑧与此同时,大陆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也为台湾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强后盾,台湾地区是两岸经贸交流最大的受益者,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据最新数据统计,2023年两岸贸易额2678.36亿美元,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但是,民进党当局却罔顾岛内民众的利益福祉,炒作“两岸经贸高度依存”、“经济统战”等议题,推行“经济民粹主义”政策,操弄两岸经贸“脱钩断链”,积极配合美西方所谓的“去风险化”政策,大量从大陆撤资幷转移产业链。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民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不仅削弱了台湾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两岸经贸深入合作和产业互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总体上削弱了中华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