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资源丰富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优势。数字经济在需求端具有很强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效应,用户越多,产生的数据量越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就越高。多年来,通过一系列前瞻性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4G网络,成功将超大规模市场和人口红利转化为数据红利。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行政村通4G和光纤比例均超过99.9%。海量的用户数据极大促进了零售业创新,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网络零售市场,在许多领域成为全球消费趋势和创新的发源地。
随着产业数字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数字化进程正由消费端全面渗透到生产端。我国拥有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生产端拥有丰富的场景优势。几乎在所有工业领域,我国企业都是世界前沿技术和设备的最大用户。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有利于将我国生产端的用户场景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供给侧的数据红利。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100万座,占全球70%以上,5G终端用户突破4亿;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7600万台(套)。这些海量的企业级用户场景和需求数据,将极大促进我国本土企业针对客户需求开展技术和产品迭代创新,缓解和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交叉融合,数字经济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呈现广阔应用前景。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球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显示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描绘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蓝图。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技术融合形成的数字能源技术,将有效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将数字技术同新能源(风力、光伏、水力)分布式发电技术、储能技术以及电气化交通(如电动汽车)技术相融合,可以运用5G、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感知、连接能源系统“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全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统筹分析优化系统中的各种资源,以数据流带动能源流的生产、存储、传输和消费,促进能源生产低碳化、能源网络智能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从而推动能源结构加速转型,促进零碳智能社会建设。可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决策部署,十分及时而必要。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发展数字经济,为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