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造地效率急需回复
笔者认为,之前的㓥房租务管制研究工作小组很成功地将这项目“地面化”,令到日后政府可以逐步改善㓥房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我反而觉得很少人关心到㓥房的根本问题就是香港房屋供应不足,香港在1997年之前十年的建屋量中私人楼是平均每年约3万伙,公营房屋平均每年约4万伙,但到了最近十年的平均建屋量私人楼下跌到1.47万伙,公营房屋下跌到1.42万伙。在过去二十年里面,我们总共起少了50万个单位,如果不是减少供应量的话,㓥房应该不存在于香港了。
日前特首林郑月娥表示,就算用九年时间都未必可以解决到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
笔者倒欣赏她的坦白。因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面对问题的存在,林太的说话,我认为是反映到现行的造地效率低下,纵使最有权力的特首也造不到更多的地。笔者认为要改革的是我们现行的造地机制,这才是要深入检讨的问题。
建屋进程频频受阻
香港过去最有能力造地的那两个特首,香港人都没有善待。一位就是推介八万五政策的董建华,1997年之后的香港经济灾劫不是因为八万五,而是因为亚洲金融风暴,但在传媒的渲染下,港人从此染上了“造地恐慌症”;另一位梁振英,在他离任的时候,更比其上任特首做多了3万个单位的土地。
港人需要土地,但却没有善待造地建屋的特首,我见到现在仍有人用交通未完善这个概念去反对建公屋,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如果你对政府发展交通没有信心、增加建屋阻力的话,后果只会是一场灾难,最后将是连房屋也没有。
香港今天正是承担着过去二十年的后果,其间我们反对太多造地。我们少了什么?
我们架床叠屋了什么制度?
很多西方教我们的价值观都是思想毒品、毒入骨髓的,可能就是令到我们衍生各种抗拒建屋的思维、制度甚至法例。下一步我们应该弄清楚行政遇上什么阻力,然后寻求重新立法。
来源:大公报
笔者认为,之前的㓥房租务管制研究工作小组很成功地将这项目“地面化”,令到日后政府可以逐步改善㓥房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我反而觉得很少人关心到㓥房的根本问题就是香港房屋供应不足,香港在1997年之前十年的建屋量中私人楼是平均每年约3万伙,公营房屋平均每年约4万伙,但到了最近十年的平均建屋量私人楼下跌到1.47万伙,公营房屋下跌到1.42万伙。在过去二十年里面,我们总共起少了50万个单位,如果不是减少供应量的话,㓥房应该不存在于香港了。
日前特首林郑月娥表示,就算用九年时间都未必可以解决到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
笔者倒欣赏她的坦白。因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面对问题的存在,林太的说话,我认为是反映到现行的造地效率低下,纵使最有权力的特首也造不到更多的地。笔者认为要改革的是我们现行的造地机制,这才是要深入检讨的问题。
建屋进程频频受阻
香港过去最有能力造地的那两个特首,香港人都没有善待。一位就是推介八万五政策的董建华,1997年之后的香港经济灾劫不是因为八万五,而是因为亚洲金融风暴,但在传媒的渲染下,港人从此染上了“造地恐慌症”;另一位梁振英,在他离任的时候,更比其上任特首做多了3万个单位的土地。
港人需要土地,但却没有善待造地建屋的特首,我见到现在仍有人用交通未完善这个概念去反对建公屋,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如果你对政府发展交通没有信心、增加建屋阻力的话,后果只会是一场灾难,最后将是连房屋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