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从区议员组成看地区治理新气象

香港街头的区选宣传(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1月2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第七届区议会选举于12月10日成功举行,超过119万选民踊跃投票选出176名地区委员会界别议员和88名地方选区议员。12月12日,特区政府宣布,行政长官已根据《区议会条例》委任179位人士为第七届区议会的议员,另外,27位现任乡事委员会主席亦已根据《区议会条例》确认有效登记为区议会当然议员。区议会资格审查委员会已审查并确认各委任议员的资格,以及各乡事委员会主席登记为当然议员的资格,包括符合拥护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要求和条件。获委任人士的名单于12月14日刊宪。至此,由470人组成的新一届区议会顺利产生。为香港民主选举和议会政治回归理性揭开新的一页。笔者观察,当选及获委任的区议员分布各年龄段及各界别,以中青年及有地区经验者为主力,展现了地区治理的新气象,相信能提升地区治理效能的同时,也成为治港力量的蓄力池。

  第七届区议会全港18区共470个议席,264席经由投票程序产生,其中176席“地区委员会界别”议员由统称“三会”的各区扑灭罪行委员会、防火委员会和分区委员会委员互选产生,竞逐议席候选人有228名。88席地方选区议员分属44个选区,171名取得“三会”委员提名后“入闸”的候选人透过“双议席单票制”决出所有议席。

  这是香港特区完善地区治理体系、重塑区议会制度后的首次区议会选举。随着选举结束,香港的区议会重拾初心,全力发挥地区谘询的角色和功能。重塑后的区议会回复基本法第97条规定的“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定位,职能包括负责收集市民意见及向特区政府反映民意,例如就地区交通、文化、康乐、居住环境和公共卫生等问题,提供意见和支援,发挥地区组织的力量。这将有助进一步完善特区政府的地区治理架构,提升地区治理能力,增强地区治理效能,协助行政部门执行政策,让市民获得更贴心及贴地的地区服务,凝聚社区力量。而由各区民政事务专员担任区议会主席,带领区议会处理民生事务,并为区内居民提供谘询和转介服务,协助政府掌握地区脉搏,加强政府在全港层面统筹力度,将有利贯彻落实行政主导,实现良政善治。

  笔者观察,当选区议员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特色。素质高、形象好、热心服务社区的人才脱颖而出。很多当选人年龄介乎30至40岁之间,年富力强、干劲十足。绝大部分当选区议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不少人拥有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

  按政治联系划分,以参选者计,将“地区委员会界别”与地方选区合并计算,建制派第一大党民建联与建制派第一大工会工联会派出了超过40%的候选人;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领导的新民党占7%;代表商界的自由党和经民联共占不到7%;约39%参选人报称独立、无政治联系或未标明政治联系。

  以当选情况看,民建联占147席成区议会最大党,占整体区议员31.3%。其余政党依次为工联会43席、新民党/公民力量25席、经民联24席、自由党8席。其中,在特区政府公布的委任名单中,民建联有38席,占委任名单21.2%;其次是16席的工联会;新民党/公民力量和经民联各占10席,自由党和劳联则分别占3席和2席。

  其中,委任议员方面,根据特区政府的介绍可以看出,新一届委任议员多数为中青年,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界别、专业的分布较广。年龄方面,年龄中位数为47岁,40至64岁占比约81%,40岁以下青年人数约15%。年龄最小的为23岁;所属界别方面,涵盖工商、专业、基层、劳工、地区组织代表/人士等;专业分布方面,涵盖校长教师、律师、医疗、社工、工程测量、会计、保险及金融服务等;在少数族裔居民较多的地区,委任了少数族裔人士代表,协助政府联系少数族裔及推展少数族裔服务的工作。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表示,该党的10名委任议员平均年龄为44岁,当中三名为女性;光谱很阔,包括资深地区工作者、专业人士、商界和原居民;很多人学历优秀,包括4名博士。

  总体来看,470名候任区议员中,大部分身兼三会委员,“关爱队”成员有346人,占整体74%;同时是三会委员及“关爱队”成员的有323人,占整体68.7%。以179名委任区议员计算,三会委员有146人,占81.6%,“关爱队”成员有111人,同时兼任三会委员和“关爱队”成员则有102人。

  笔者认为,新一届区议会吸纳不同背景的有能之士,区议会的广泛代表性和均衡参与性得到增强。不少委任区议员过往曾出任区议员,或者服务地区多年,拥有丰富的地区工作经验。同时,本次完善地区治理方案中加入了区议员履职监察机制,相信能会鼓励区议员做好工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任区议员背景多元化,涵盖不同界别,委任议员亦包括少数族裔人士代表,例如大埔罗定邦中学副校长、巴基斯坦裔的利哲宏(Rizwan Ullah)。这有利于在香港在“由治及兴”的新阶段,由不同背景的区议员从多角度来分析以及制定政策,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香港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能更加扎实,能更好发挥“咨政辅政”的积极作用,提升地区治理效能,增进广大市民福祉。

  新一届区议员将由2024年1月1日开始,展开四年任期。在新选制下产生的区议员们构成的新一届区议会焕然一新,令人充满期待。

香港街头的区选宣传(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1月2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第七届区议会选举于12月10日成功举行,超过119万选民踊跃投票选出176名地区委员会界别议员和88名地方选区议员。12月12日,特区政府宣布,行政长官已根据《区议会条例》委任179位人士为第七届区议会的议员,另外,27位现任乡事委员会主席亦已根据《区议会条例》确认有效登记为区议会当然议员。区议会资格审查委员会已审查并确认各委任议员的资格,以及各乡事委员会主席登记为当然议员的资格,包括符合拥护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要求和条件。获委任人士的名单于12月14日刊宪。至此,由470人组成的新一届区议会顺利产生。为香港民主选举和议会政治回归理性揭开新的一页。笔者观察,当选及获委任的区议员分布各年龄段及各界别,以中青年及有地区经验者为主力,展现了地区治理的新气象,相信能提升地区治理效能的同时,也成为治港力量的蓄力池。

  第七届区议会全港18区共470个议席,264席经由投票程序产生,其中176席“地区委员会界别”议员由统称“三会”的各区扑灭罪行委员会、防火委员会和分区委员会委员互选产生,竞逐议席候选人有228名。88席地方选区议员分属44个选区,171名取得“三会”委员提名后“入闸”的候选人透过“双议席单票制”决出所有议席。

  这是香港特区完善地区治理体系、重塑区议会制度后的首次区议会选举。随着选举结束,香港的区议会重拾初心,全力发挥地区谘询的角色和功能。重塑后的区议会回复基本法第97条规定的“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定位,职能包括负责收集市民意见及向特区政府反映民意,例如就地区交通、文化、康乐、居住环境和公共卫生等问题,提供意见和支援,发挥地区组织的力量。这将有助进一步完善特区政府的地区治理架构,提升地区治理能力,增强地区治理效能,协助行政部门执行政策,让市民获得更贴心及贴地的地区服务,凝聚社区力量。而由各区民政事务专员担任区议会主席,带领区议会处理民生事务,并为区内居民提供谘询和转介服务,协助政府掌握地区脉搏,加强政府在全港层面统筹力度,将有利贯彻落实行政主导,实现良政善治。

  笔者观察,当选区议员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特色。素质高、形象好、热心服务社区的人才脱颖而出。很多当选人年龄介乎30至40岁之间,年富力强、干劲十足。绝大部分当选区议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不少人拥有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

  按政治联系划分,以参选者计,将“地区委员会界别”与地方选区合并计算,建制派第一大党民建联与建制派第一大工会工联会派出了超过40%的候选人;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领导的新民党占7%;代表商界的自由党和经民联共占不到7%;约39%参选人报称独立、无政治联系或未标明政治联系。

  以当选情况看,民建联占147席成区议会最大党,占整体区议员31.3%。其余政党依次为工联会43席、新民党/公民力量25席、经民联24席、自由党8席。其中,在特区政府公布的委任名单中,民建联有38席,占委任名单21.2%;其次是16席的工联会;新民党/公民力量和经民联各占10席,自由党和劳联则分别占3席和2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