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2024选后政治社会民意演变及影响
【摘要】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民进党赖清德获得558万票当选“总统”,国民党、民进党和民众党分别赢得52席、51席和8席“立委”席次。此次选举带来了台湾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台湾政治版图出现“上绿下蓝”态势;民进党党内关系变成新潮流系“一派独大”;国民党的衰弱态势进一步加速;第三势力作为独立力量正式崛起。这也反映了台湾社会民意的变化,议题偏好上重经济发展而非两岸关系;投票选择上重政党认同而非个人评价;民意倾向上反民进党也不支持国民党,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白色力量。政治社会民意的变化带来了深远影响,使得台湾政治进入三足鼎立的相对稳定期;台湾民众的政治效能感再次受到打击,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选举结束后,“台独”风险骤然升高,台海紧张局势加剧。
2024年1月13日,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落下帷幕。“总统”层面,民进党赖清德以558万票当选“总统”,与之竞争的国民党侯友宜和民众党柯文哲在合作破裂之后各自为战,分别获得467万票和369万票。“立委”层面,民进党席次出现大幅下滑,在“不分区立委”和“区域立委”上分别获得36.16%和44.73%的选票,获得13席和38席,共51席,创下2012年以来的新低,反映了八年执政引发的“讨厌民进党”的主流民意。相比之下,国民党成为“立法院”最大党,分别在“不分区立委”和“区域立委”中获得13席和39席,共52席。民众党则再次实现突破,在“不分区立委”中获得22.07%的支持,获得8个席次。三党都不过半。由此形成了台湾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反映出台湾政治社会民意正发生重大演变,值得高度关注。
一、“二合一”选后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
长期以来,国民党和民进党的相互竞争和轮流执政形成了稳定的两党政治。然而,此次柯文哲及其民众党的崛起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民众党柯文哲拿下369万的选票,不仅数量上位居第三,更重要的是其支持者幷非依附国民党或民进党的边缘势力,而是真正“超越蓝绿”的“白色力量”。
(一)台湾政治版图出现“上绿下蓝”
自2012年以来,台湾政治版图中“绿长蓝消”的趋势就不断发展,国民党在全台层面的选举中节节败退。但同时,在地方选举层面,国民党则连续在2018和2022的“九合一”选举中大胜,在2020和2024的“区域立委”选举中也持续突破。由此使得台湾政治版图在“北蓝南绿”的平面分布上又形成了“上绿下蓝”的新局面。
[表1:2020年“二合一”选举与2024年“二合一”选举结果比较]
从“总统”选举来看,民进党成为了台湾地区民主化以来第一个连续三次执政的政党。尽管蔡英文八年的执政不力引起了约60%选民的反对,但由于在野势力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在简单多数决定的选举制度下,民进党的赖清德凭藉仅仅40.05%的支持率就赢得胜利,创下了陈水扁之后台湾“总统”选举胜选者得票率的新低。而分别获得33.49%和26.46%支持率的侯友宜与柯文哲相加共59.95%恰恰反映了社会民众对民进党的不满。具体到支持的区域来看,赖清德在22个县市中的7个获得了超过40%的支持,另外还在7个县市领先。相比于2022年民进党仅拿下5个县市,显示民进党在“总统”层面拥有比基层更强的号召力。侯友宜则在5个县市获得了超过40%的支持以及在另外3个县市领先。从区域分布上看中南部仍是民进党的票仓,而国民党则仅在东部和外岛保持绝对优势。“南绿北蓝”的格局再度被打破,国民党在北部地区全面退守,甚至连侯友宜执政的新北市也出现落后。值得注意的是,民众党在中北部有亮眼表现,特别是在高虹安执政的新竹市仅仅落后赖萧配259票。
[表2:“总统”选举各政党支持度区域分布]
从“立委”选举来看,全台一共113席,其中“不分区”34席,国民党获得13席,民进党获得13席,民众党获得8席;“区域立委”79席,国民党获得39席,民进党获得38席,无党籍获得2席。总体来看,民进党与国民党旗鼓相当。但比较而言,民进党实际是惨败,总席次比2020年下降10席,比2016年下降了17席。显示出台湾民众不仅对民进党“中央执政”不满,对其地方服务也幷不认可。而国民党则实现了席次的大幅增长,实现了13个席次的翻转。从具体的区域分布来看,仍然呈现“北蓝南绿”的格局。民进党在台南、高雄、屏东、嘉义、宜兰和澎湖拿下了所有的“区域立委”席次,可见其在浊水溪以南的优势地位。相比而言,国民党在桃园、南投、新竹、花莲、台东和金门、马祖拿下所有“区域立委”,在台北、台中等重镇都取得领先,显示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拥有较强实力。
[表3:“区域立委”选举各政党席次区域分布]
(二)民进党新潮流系“一派独大”
再次赢得“总统”选举的民进党可谓是此次选举的最大赢家,但“立委”席次的直线下滑,不仅使其失去了“完全执政”的机会,也影响了民进党的派系分赃和政治生态。
[表4:民进党“立委”各派系当选席次分布]
从此次选举结果来看,民进党形成了新潮流系“一派独大”的局面。以赖清德为代表的新潮流系在赢得“总统”选举后打破了派系建立以来“千年老二”的政治哲学,也使其民进党内“第一大派系”的地位更为稳固。作为英派代表的萧美琴也随之成为“副总统”,虽然没有实质权力,但也尽可能帮助英派保留了政治影响力。从“立委”选举来看,各派系间的实力对比也出现了巨大变化。新潮流系减少6个席次,保留18席,仍然是第一大派系。英派受损最大,减少6席后仅剩6席,“正国会”减少2席剩7席,超过英系,排名第2,其他派系除苏系外都出现了1~2席的损失。值得关注的是新增加了7席无派系色彩的“立委”,必将成为各派系博弈,扩充实力的目标。
国民党是此次选举的“输家”。侯友宜仅拿到33.49%的选票,在蓝营幷未分裂的情况下,是史上最低票,相比于2020年韩国瑜的38.61%,出现了约5%的萎缩。同时,在“不分区立委”选举中,国民党与民进党虽然席次相同,但在投票率上的差距从2020年的0.62%增加到了1.58%。唯一有突出进展的是在具有地方选举属性的“区域立委”中拿下39席。由此,国民党呈现出“中央”与“地方”相脱离的趋势。
在近6年的大型选举中,国民党呈现出在地方选举稳定获胜、在“中央选举”却频频折戟的诡异情况。这主要源自国民党当前“中央弱地方强”的实力格局和不同的选举逻辑。从选举实力来看,国民党“中央”持续陷入资源短缺的困窘局面。在没有资源供给的情况下,不仅难以对地方形成约束,甚至还需要地方的救济。从选举逻辑来看,全台层面的选举更强调议题操控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而国民党近三次“总统”选举候选人中,朱立伦和侯友宜缺乏议题操控能力,没能整合全党资源。而地方选举则更看重地方服务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前者通过候选人的勤跑基层可以弥补,后者则需要长期的利益乃至人际关系的经营。因此,有着数十年在地经营经验的国民党地方派系具有绝对优势。从此次选举中就能看出,花莲傅昆萁、台中颜宽恒、彰化谢衣风、云林丁学忠等地方派系人士都顺利当选。
(四)第三势力作为独立力量正式崛起
在台湾蓝绿分野的政治格局中,第三势力作为区别于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其他政治力量一直存在,但是从岛内政治实践看,第三势力大多“来去匆匆”,难以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政治宿命①。这主要是因为在台湾的选举结构中,“非蓝非绿”的中间选民也需要有自己利益的代言人,但由于缺乏能够凝聚中间选民民意的政党,第三势力一直没有能够成为独立力量。
此次作为第三势力代表的是2019年成立的台湾民众党,该党以原台北市长柯文哲为中心,先后参与过2020“二合一”选举和2022“九合一”选举,分别获得了11.22%和25.14%的支持,拥有5席“立委”、2席县市长、14席县市议员、9席乡镇市民代表、1席村长和1席里长,是台湾地区的第三大党。在此次选举中,台湾民众党作为唯一参与“总统”竞选的第三势力,获得了369万票的支持,此外得到了22.07%的政党票,获得了8席“不分区立委”席次。虽然从结果来看,民众党赢得8席“立委”不过是实现了第三势力的整合,但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势力的崛起。在此之前虽然也有新党、亲民党、“台联党”、“时代力量”等获得过不错的成绩,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在“蓝绿”之间有明确的倾向,通常是在国民党或民进党礼让或受挫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幷未打破蓝绿分野的基本格局。而民众党代表的则是超越蓝绿的中间力量,在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共同夹杀中成为台湾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二合一”选举体现台湾社会民意的变化
政治选择是社会民意的反映,2024年的“总统”选举是1996年台湾地区开放“总统”直选以来第八次“总统”选举,同“立委”选举一起成为观察台湾社会民意变化最重要的参考。而事实上,从今年的选举来看,无论是选举过程还是选举结果,都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反映了台湾社会民意的全新变化。
(一)重经济发展而非两岸关系的议题偏好
不同于地方层面的选举,全台层次的选举通常更关注台湾整体的政治经济路线选择。由于当前两岸尚未统一的特殊状态,关系台湾地区前途命运的政治选择是每一位“总统”候选人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既包括“统与独”的方向选择,也包括如何处理两岸关系的政策倾向。由此形成了台湾政治“统独”有别、蓝绿分野的政治光谱。从历次台湾地区的“总统”选举来看,两岸问题不仅仅成为选战攻防的核心,也常常成为决定选举走向乃至结果的关键。
然而在2024的选举中,却呈现出候选人大谈两岸议题而选民纷纷无感的奇怪场景。在台面上,无论是民进党赖清德所提“和平保台”,还是国民党侯友宜提出开展两岸协商,亦或是民众党柯文哲提出恢复服贸谈判等都是在两岸议题上着力。但从选民反应来看,关于本次选举最关注的议题,74.3%的受访者认为是经济、42.2%认为是“内政”,仅有39.5%认为是两岸。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转变,与台湾民众近年来的政治态度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台湾民众不认为投票可以改变台湾或自身的前途命运。长期以来被不同政党所哄骗,无论是民进党的空头支票,还是国民党的脱离实际,都让台湾民众逐渐意识到选举幷不能够维护自身利益。“台湾民主化这条路走了30多年,已累积出一批可观的‘民主怀疑论选民’。”③另一方面,艰难困顿的社会生活环境使台湾民众无暇顾及“两岸关系”等宏大命题。在民进党执政之下,台湾经济发展依然停滞不前。台湾2023年GDP成长率仅为1.4%,是14年来的新低。④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则是民众生活成本的急剧上升和薪资的停滞不前。自2016年5月蔡英文上任以来,台湾地区的物价指数年年上升,八年间已经上涨了11.97%。⑤但与此同时,台湾民众的薪资却增长缓慢,过去8年台湾民众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仅为0.64%,最近两年更是连续下降。⑥年轻人生活境况尤为困难,台湾“劳动部”202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青年劳工现职工作平均薪资3.4万元(新台币,下同),远低于全台湾4.1万元的平均薪资,2成3的青年劳工打算到海外工作,因为“薪资及福利不符期望”。⑦
(二)重政党认同而非个人评价的投票选择
选党还是选人是影响选民投票最重要的两大因素。一般而言,政党因为存在时间更久,选民对其的认知也更为稳定,每个政党都有其较为固定的支持者,即所谓的“基本盘”,他们通常不因候选人的变化而改变投票取向。但同时,候选人个人特质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或是极具个人魅力而吸引跨党派选民的支持,或是极被厌烦而被本党支持者所抛弃。在过去的两次“总统”选举中,台湾选民都主要以候选人特质来决定投票取向。2016年和2020年的国民党支持者都有因不喜欢朱立伦或韩国瑜而选择不投票,而蔡英文则因为个人魅力和议题操作获得了远超民进党基本盘的选民支持。以至于在2018和2022的地方选举中,政党认同的作用都出现了显着下降。⑧
然而在此次选举中,政党的号召力重新回归。选前民调显示,蓝绿白三方候选人分别获得了本方政党支持者中92.3%、94.9%和92.7%的支持。⑨三位候选人除了民众党是“一人党”之外,其他两党都是几经博弈后推出的候选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因为个人形象无法拓展选票,个人支持度小于政党支持度。民进党方面,赖清德因为政治倾向和出自新潮流系,与包括英派在内的其他派系存在较大矛盾,理论上得不到全党的支持。但由于民进党一致对外的政治文化,也推动着民进党支持者选党不选人,全力支持赖清德。而国民党方面则是另一种逻辑:侯友宜确定参选后一直不温不火,不仅长期被柯文哲压制位居第三,还因为自身“不粘锅”的性格得不到全党的支持。但是,随着郭台铭的坚持参选和柯文哲以民调压人反而激起了国民党选民的不满情绪,后在马英九、韩国瑜等相继表态支持之后终于逐渐团结起来,忽视掉侯友宜个人能力的欠缺,只是坚定支持国民党的候选人。由此,在蓝绿选民双双归队的情况下,此次选举形成了“蓝绿对决”的局面。从最终选举结果来看,赖清德与侯友宜分别得到40.05%和33.49%的选票,可以被看作是双方基本盘的直接比拼,也反映了台湾社会经过民进党两次16年执政之后,在“绿长蓝消”的趋势下民进党在全台湾的基本盘已经超过了国民党。
(三)反民进党也不支持国民党的民意倾向
由于民进党八年执政中经济停滞、弊案频发、贪腐横行、忽视民意,反对民进党成为台湾地区的主流民意。约50%的受访者不满意蔡英文执政表现,与之相关的是约60%的受访者认为台湾经济不好。⑩因此,有59.6%的受访者表态支持政党轮替。⑪网络大数据分析了2020-2023年民进党执政期间发生的民怨最大的10起争议事件,其中4起是关于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生活保障等民生议题,3起是贪腐弊案,2起是权力傲慢。⑫由此可见,反对民进党的民意幷非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在于民众能够切身感受的民生和建设等领域民进党执政不力,伤害了民众的利益。这是赖清德支持率迟迟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不是仅仅通过操弄“统独议题”、制造“芒果乾”就能缓和的。
然而,这一反对民进党的主流民意幷没有让侯友宜获胜、让国民党“立委”席次过半。国民党的支持者也主要是其“基本盘”,同样也没能得到中间选民的支持。民调显示,受访者对国民党的“反感度”高达43.3%,⑬对候选人侯康配的讨厌度达42.6%⑭。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一方面还没能改变僵化老旧的政党形象。另一方面,在选举方式和政策拟定上与选民还有不小距离。特别是对于“Z世代”的青年群体,国民党在竞选文宣上还不注重网络传播的耕耘,还不能够与青年群体进行有效沟通。
这样一种既反对民进党又不支持国民党的民意实际上成为了台湾民众党的支持基础。民众党的支持者呈现三大特性:20-29岁,大学学历以上,无明显地域特征。除此之外,民众党还呈现出年龄越低支持度越高、学历越高支持度越高的特点。还原到现实当中可以认为,民众党的支持者主要是分散在全台各地拥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这类群体不同于以往认知中的“理性”“客观”的中间选民:“分散各地”意味着不会以因地域而形成的在地服务或人情关系为投票考虑,“高学历”意味着有着较高的认知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年轻”则意味着喜好接收新鲜事物、讨厌被约束以及没有固定的意识形态。因此,这类群体可能会受情绪影响而投票,但也会更看重具体的政策方案;讨厌蓝绿,但也不会成为某一政党的固定支持者。随着年轻人的增多,这类群体数量会逐渐增长,成为各政党都难以忽视的政治力量。
三、“二合一”选后台湾政治社会民意演变的影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⑮台湾地区2024年“二合一”选举是在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加深、台海局势风高浪急的背景下进行的。无论参选的政治人物和台湾民众感知如何,这都是影响台湾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正如连战在公开信中所言,“这是攸关台湾安危、经济发展、子孙前途的重要选举”。⑯如今选举结果已经出炉,其对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正在逐渐展开。
(一)台湾政治进入三足鼎立的相对稳定期
经由此次选举,台湾政治展现出“民进党赢得‘中央’,国民党占据地方,民众党守住中间”的三足鼎立态势。事实上,这一态势从2018年就初现端倪,彼时国民党大胜赢得15席县市长和394席县市议员,民进党获得6席县市长和238席县市议员,第三势力则保留1席县市长和280席县市议员。而2020年民进党在“总统”选举中获得史无前例的817万票,但是在“立委”选举中国民党和第三势力都有所增长。2022年再度复制了2018年的情况,2024年则同2020年类似。因此可以认为这一蓝绿白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期。
其次,在地方层面,国民党领先优势依然明显。由于国民党在“两蒋时期”通过地方派系在基层精耕细作,进入民主化之后则成为国民党的实力基础。因为地方选举更为注重自身利益和人情关系,在民进党执政不力的情况下,国民党自2018年以来在包括“区域立委”选举在内的地方选举中都赢得胜利。虽然随着台湾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基层人员流动频繁,地方派系实力锐减,但由于中国社会注重人情利益关系的传统幷未改变,长居地方的“桩脚”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国民党在地方选举的优势仍然难以改变。
其三,第三势力已经成为台湾政治中稳定存在的政治力量。自2012年以来,蓝绿之外的第三势力都稳定获得8席以上的“立委”席次。虽然每次选举中第三势力的组成都有所不同,但超越蓝绿的民意却从未减少。谁能够有效凝聚起这股民意,谁就能够成为第三势力的代表。在此次选举中,柯文哲所带领的民众党能够夺得8席“立委”不仅仅在于其个人魅力,也在于台湾社会稳定存在的接近20%“超越蓝绿”的民意基础。因此,即便台湾民众党最终走向泡沫化,也会有一个或几个新的人物或政党脱颖而出,成为这股民意的代表。
(二)台湾民众政治效能感不足政治参与减少
无论是选党还是选人,政治效能感都是推动选民参与投票的根本要素。所谓政治效能感是指“政治参与者认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可以对政治过程产生影响的感觉,即认为通过政治参与政治是可以改变的”。⑰只有当选民认为自己的投票行为会带来预期效果才可能真正出去投票。当支持的政党或候选人与竞争对手差距比较大时,选民会认为其投票不会改变最终结果从而选择不投票。随着选民政治参与的增多,对自身投票的效能感知就越清楚,也逐渐认识到了在大环境和结构之下自己投票的无力感,正如台湾民众所言,“只有投票那天还像个主子,其它的时候,就是个奴才。”⑱因此,台湾地区各层级的选举投票率大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但投票率幷不总是下降的,在面临选民认为选举竞争比较激烈或出现重大事件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例如2000年三方候选人的激烈竞逐激发了选民的投票意愿,使投票率升至历史最高的82.69%;2020年因为蔡英文当局炒作的“抗中保台”也激起台湾年轻人返乡投票,拉动投票率回升。而2024年,虽然在国民党实现高层团结而带来的“蓝绿对决”下也激起了选民的投票意愿。国民党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国民党难得团结起来下架民进党的最好机会,民众党支持者则认为这是帮助柯文哲及民众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战役,因而纷纷选择投票,使得最终投票率维持在71.86%。然而,选举结果却再次浇灭双方支持者的信心。国民党再次遗憾落败,民众党也没能获得预期的成果。台湾民众的政治效能感再次受到打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将再度减少。
(三)“台独”风险骤升,台海紧张局势加剧
此次选举产生的最大影响是赖清德与萧美琴所形成的“双独”组合将成为台湾地区的正副“总统”。两人都是多次发表“台独”主张幷付诸行动的顽固“台独”分子,基于二人的政治主张和行为特点,其当选后将大幅抬升“台独”风险,加剧台海的紧张局势。
一是赖清德作为“务实台独工作者”会继续推动“务实台独”活动。赖清德是一个“自律”、“固执”“务实”的政治人物。所谓“自律”是对自身羽毛的爱惜。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在其数十年从政生涯中尚未被发现一起贪腐弊案。所谓“固执”是其认定的事情就很难转变。例如在担任台南市长时,认定市议会议长李全教贿选就拒绝出席市议会长达232天直到李全教因贿选被判当选无效。同样,在坚持和推动“台独”上赖清德也极为固执。在此次竞选中面对民众担忧“台独”带来战争时仍然大谈“台独”主张,可见其当选后依然不会转变“台独”方向。所谓“务实”是指赖清德为达目的可以委曲求全也可以无所不用其极。2019年为了保住政治地位,被蔡英文沉重打击的赖清德选择脸带苦笑同蔡英文搭档参选。同样为了推动“台独”,当选后的赖清德也可能表面上“委曲求全”,而推动更加务实、隐蔽却危害更深的“台独”活动。
二是萧美琴将助推“台独”活动配合美方战略选择。萧美琴是美国人,为了在台湾谋取政治利益曾放弃美国国籍,但却不改一直为美国服务的角色。萧美琴是顽固“台独”分子,不仅长期以来参与对美游说同美方进行利益交换、“倚美谋独”,也一度被视为美方的代言人;还同“藏独”等境外分裂势力串联勾结,致力于伤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在民进党党内,萧美琴属于英派人物,作为蔡英文延续政治生命的抓手与赖清德搭档参选成为台湾地区“副总统”。可以预计在其当选后既会代表美方意图监督赖清德防止其脱离掌控,又会在美方指导下使台湾当局在对抗大陆和谋求“台独”过程中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策略进行配合,破坏国家统一进程。
三是美国介入加深影响台海局势的风险。“台湾牌”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神主牌”,无论哪个政党上台,都不会改变美国打“台湾牌”同中国进行战略博弈的整体态势。此次选举也是美国深度介入台湾事务的结果。早在选举过程中,美国就通过对三党候选人的“面试”介入台湾选举,在选前,美国还声称会派遣代表团窜访台湾,进行所谓“面对面传达美国对台政策”。赖清德当选后,美国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渗透和影响,操控台海局势走向。
四、结语
台湾民众在2024年“二合一”选举中做出了他们的选择。虽然因为台湾选举制度的设计缺陷,赖清德的当选幷不能够代表大多数台湾选民的真实意愿,但至少由此形成的选举结果将对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每一个人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民进党史无前例地迈向第三任期,而“立法院”的不过半使得民进党受其他两党的制衡无法“完全执政”。理论上这将使得台湾当局的施政更贴合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但是实际上更可能的后果是台湾政治恶斗的加剧以及台湾行政机构的空转。不仅民进党和国民党将出现巨大的斗争和冲突,基于同质性竞争的民众党同国、民两党也将存在难以调和的利益争端。赖清德当局可能推动的“台独”政策会受到限制,但台湾可能再次因为政治内斗大于经济建设而经历至少四年的发展停滞。在全球经济下行,需求持续疲软;地缘竞争加剧,世界动荡不安;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气候频发的当下,台湾将又一次丧失发展的机会,幷可能掉入冲突的陷阱。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研究”(19ZDA128)。
注释:
①方锦程,谢楠:《台湾地区“第三势力”的发展与前景——从2022年“九合一”选举到2024年“大选”布局》,《台湾研究》,2023年第4期,第31-42页。
②陈弘志:《“总统”大选最重视的政见》,(台湾)FTNN新闻网,2023年12月6日,https://www.ftnn.com.tw/news/137350#google_vignette.
③《郑闵声:《2024“总统”大选,最大规模民调解密:近半民众忧开战、“九二共识”市场萎缩》,(台湾)《天下杂志》,2023年第783期。
④数据来自台湾“主计总处”网站,https://www.dgbas.gov.tw/Default.aspx.
⑤数据来自台湾统计资讯网,www.stat.gov.tw.
⑥数据来自台湾“主计总处”薪情平台,https://earnings.dgbas.gov.tw/.
⑦台湾“劳动部”:《111年15-29岁青年劳工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23年4月版。
⑧翁明源,刘佳雁:《从“九合一”选举透视台湾政治社会变化》,《台湾研究集刊》,2023年第1期,第44-59页。
⑨《2024“总统”选情调查(新闻稿)》,(台湾)《ETtoday民调云》,2024年1月1日。
⑩⑬《12月“国政民调”》,(台湾)《美丽岛电子报》,2023年12月25日,http://www.my-formosa.com/DOC_202218.htm.
⑪台湾QuickseeK民调中心:《“总统”最新民调:“赖萧配”支持度以33.7%维持领先,“柯盈配”支持度超车“侯康配”》,2023年12月30日,https://www.quickseek.com.tw/public_policy.
⑫台湾QuickseeK快析舆情数据库:《民进党政府“高民怨”议题出炉!这些立委监督炮火最猛烈》,2023年12月4日,https://www.i-buzz.com.tw/article/article?atype=topic&id=652.
⑭《2024“总统”选情调查(2023-11-30)》,(台湾)《ETtoday民调云》,2023年11月31日。
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01版.
⑯施晓光:《连战公开信喊话集中选票支持侯友宜、赵少康》,(台湾)《自由时报》,2023年12月28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534196.
⑰Campbell,Angus,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Miller: 《The Voter Decides》,Evanston,IL: 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54.
⑱湘之音:《观点投书:台湾是民主“国家”吗?》,(台湾)风传媒,2021年6月22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764647?mode=whole.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3月号,总第315期,P35-43)
【摘要】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民进党赖清德获得558万票当选“总统”,国民党、民进党和民众党分别赢得52席、51席和8席“立委”席次。此次选举带来了台湾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台湾政治版图出现“上绿下蓝”态势;民进党党内关系变成新潮流系“一派独大”;国民党的衰弱态势进一步加速;第三势力作为独立力量正式崛起。这也反映了台湾社会民意的变化,议题偏好上重经济发展而非两岸关系;投票选择上重政党认同而非个人评价;民意倾向上反民进党也不支持国民党,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白色力量。政治社会民意的变化带来了深远影响,使得台湾政治进入三足鼎立的相对稳定期;台湾民众的政治效能感再次受到打击,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选举结束后,“台独”风险骤然升高,台海紧张局势加剧。
2024年1月13日,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落下帷幕。“总统”层面,民进党赖清德以558万票当选“总统”,与之竞争的国民党侯友宜和民众党柯文哲在合作破裂之后各自为战,分别获得467万票和369万票。“立委”层面,民进党席次出现大幅下滑,在“不分区立委”和“区域立委”上分别获得36.16%和44.73%的选票,获得13席和38席,共51席,创下2012年以来的新低,反映了八年执政引发的“讨厌民进党”的主流民意。相比之下,国民党成为“立法院”最大党,分别在“不分区立委”和“区域立委”中获得13席和39席,共52席。民众党则再次实现突破,在“不分区立委”中获得22.07%的支持,获得8个席次。三党都不过半。由此形成了台湾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反映出台湾政治社会民意正发生重大演变,值得高度关注。
一、“二合一”选后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
长期以来,国民党和民进党的相互竞争和轮流执政形成了稳定的两党政治。然而,此次柯文哲及其民众党的崛起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民众党柯文哲拿下369万的选票,不仅数量上位居第三,更重要的是其支持者幷非依附国民党或民进党的边缘势力,而是真正“超越蓝绿”的“白色力量”。
(一)台湾政治版图出现“上绿下蓝”
自2012年以来,台湾政治版图中“绿长蓝消”的趋势就不断发展,国民党在全台层面的选举中节节败退。但同时,在地方选举层面,国民党则连续在2018和2022的“九合一”选举中大胜,在2020和2024的“区域立委”选举中也持续突破。由此使得台湾政治版图在“北蓝南绿”的平面分布上又形成了“上绿下蓝”的新局面。
[表1:2020年“二合一”选举与2024年“二合一”选举结果比较]
从“总统”选举来看,民进党成为了台湾地区民主化以来第一个连续三次执政的政党。尽管蔡英文八年的执政不力引起了约60%选民的反对,但由于在野势力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在简单多数决定的选举制度下,民进党的赖清德凭藉仅仅40.05%的支持率就赢得胜利,创下了陈水扁之后台湾“总统”选举胜选者得票率的新低。而分别获得33.49%和26.46%支持率的侯友宜与柯文哲相加共59.95%恰恰反映了社会民众对民进党的不满。具体到支持的区域来看,赖清德在22个县市中的7个获得了超过40%的支持,另外还在7个县市领先。相比于2022年民进党仅拿下5个县市,显示民进党在“总统”层面拥有比基层更强的号召力。侯友宜则在5个县市获得了超过40%的支持以及在另外3个县市领先。从区域分布上看中南部仍是民进党的票仓,而国民党则仅在东部和外岛保持绝对优势。“南绿北蓝”的格局再度被打破,国民党在北部地区全面退守,甚至连侯友宜执政的新北市也出现落后。值得注意的是,民众党在中北部有亮眼表现,特别是在高虹安执政的新竹市仅仅落后赖萧配259票。
[表2:“总统”选举各政党支持度区域分布]
从“立委”选举来看,全台一共113席,其中“不分区”34席,国民党获得13席,民进党获得13席,民众党获得8席;“区域立委”79席,国民党获得39席,民进党获得38席,无党籍获得2席。总体来看,民进党与国民党旗鼓相当。但比较而言,民进党实际是惨败,总席次比2020年下降10席,比2016年下降了17席。显示出台湾民众不仅对民进党“中央执政”不满,对其地方服务也幷不认可。而国民党则实现了席次的大幅增长,实现了13个席次的翻转。从具体的区域分布来看,仍然呈现“北蓝南绿”的格局。民进党在台南、高雄、屏东、嘉义、宜兰和澎湖拿下了所有的“区域立委”席次,可见其在浊水溪以南的优势地位。相比而言,国民党在桃园、南投、新竹、花莲、台东和金门、马祖拿下所有“区域立委”,在台北、台中等重镇都取得领先,显示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拥有较强实力。
[表3:“区域立委”选举各政党席次区域分布]
(二)民进党新潮流系“一派独大”
再次赢得“总统”选举的民进党可谓是此次选举的最大赢家,但“立委”席次的直线下滑,不仅使其失去了“完全执政”的机会,也影响了民进党的派系分赃和政治生态。
[表4:民进党“立委”各派系当选席次分布]
从此次选举结果来看,民进党形成了新潮流系“一派独大”的局面。以赖清德为代表的新潮流系在赢得“总统”选举后打破了派系建立以来“千年老二”的政治哲学,也使其民进党内“第一大派系”的地位更为稳固。作为英派代表的萧美琴也随之成为“副总统”,虽然没有实质权力,但也尽可能帮助英派保留了政治影响力。从“立委”选举来看,各派系间的实力对比也出现了巨大变化。新潮流系减少6个席次,保留18席,仍然是第一大派系。英派受损最大,减少6席后仅剩6席,“正国会”减少2席剩7席,超过英系,排名第2,其他派系除苏系外都出现了1~2席的损失。值得关注的是新增加了7席无派系色彩的“立委”,必将成为各派系博弈,扩充实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