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台湾农业的多重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中评社台北12月12日电(作者 李武忠)台湾的农业产值虽然只占国内GDP1.6%,但因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较能感同身受,例如缺蛋造成海啸般民怨,成为此次6成民众期待政党轮替的原因之一。
如今距2024大选只剩30多天,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终于召开农业政策记者会提出五大农业政策纲领,至此三位候选人均已提出他们未来执政后对于农业的重要施政方向。遗憾的是,台湾农业正面临内忧外患等多重挑战,农民终日忧心忡忡,何来“幸福感”?而三位候选人的农业政见,福利居多,画饼充饥,只想讨好农民,无法带领台湾农民走出荆棘,进而迈向康庄大道,让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让农民不再处处仰赖政府庇护,让农村充满生机。
为此未来农业施政不能只想讨好农民,至少需涵盖三大主轴:科技、粮安及产销。
在科技方面,应积极推动以卓越的科技打造兼具创新及气候韧性的AI农业(Aggregate Intelligence整合型智能农业),AI农业整合基因编辑、ChatGPT、元宇宙、农业AI对话机器人、感测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物联网、区块链、5G、大数据、云端运算,智能仓储物流等高端科技,形成完备的智能型产销系统;AI农业特色为:将靠天吃饭转为靠人吃饭,将靠运气转为靠实力,将靠体力转为靠脑力,将靠经验转为靠数位,农夫转为农事精控师,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实施路径包括:
1、调整农业经费及人力等资源分配,提高农业科研经费及人力,并将科研成果采免费方式,尽快移转给需要的农民使用,让从事第一线生产农民,能即时更新种植品种、技术及设施并鼓励科研人才下乡亲自指导农民。
2、帮助农民不仅给鱼吃(不滥补),还要给钓竿(传技术),更要帮忙卖鱼(高价市场)。
3、建立精确的农业大数据库,透过专业的精准分析,转为专业智财权(big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并重视农业相关智慧财产权保护,避免新品种及技术外流,毕竟智财权是未来农业的决胜关键。
4、进行高等教育改革,调整大专院校农业相关科系授课内容,有计划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深化实务和理论结合,培育AI农业需要的人才。
5、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民间企业及国家科研人员,积极投入新科技创新研发。
6、透过教育、制度、资金、技术、用地等多元配合,鼓励年轻人投入AI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降低对土地、水资源、人力及国外农产品依赖,打破外界对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
在粮食安全方面:不只要让民众吃饱吃好,更要吃得营养吃出健康,确保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实施路径:
1、量身订制,满足不同年龄层需求(如低淀粉、低醣、高钙、容易咀嚼、易消化吸收等)。
2、配合民众饮食转变和国际消费趋势,合理调整台湾粮食配比,提升储运、加工、配送、供应能力,确保重大突发紧急事件发生时的粮食供应,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3、积极研发新品种、技术及加工(如糙米制成面,预制米食料理等),提高粮食加工产业,降低对进口黄小玉的依赖。
4、全力建立“蓝色”粮仓(绿色水产养殖+永续海洋捕捞),结合“绿色”粮仓,稳住台湾粮食供需并创造新蓝色经济。
5、正视极端气候带来的高度破坏性和复杂性,重新调整适合种植区域,提高农业抗旱和抗涝能力并建构应对天灾的有效机制,使农业更具韧性。
6、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并对进口粮食做好风险管控,建立“国际农业市场监测体系”,“建立抢粮国家队”,避免对单一市场过度依赖。
7、建构完善的农业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韧性,增强农民防范和应对各种气候灾害的能力。
8、推广城市农业,增强居民食物供应韧性,台湾农业主产地在中南部,一旦受到灾害,北部菜价即高涨,民众大喊吃不消,推动多种形式的城市农场(如新加坡的垂直农场,巴西的社区菜园,以色列的屋顶农场、城市花园等),政府提供资金及资源支援。
1、开发智慧种植决策管理系统,帮助农民做好种植前的评估和决策,并透过AI农业掌控产量及最佳出货时机,提高收益,避开经常性产销失衡的陈屙。
2、检讨修正现行主要作物申报制度缺失,透过奖励与法规来提高农民及种苗生产者申报意愿。
3、落实农产价格预警机制,并备妥多方应对方案,稳定产销。
4、调整农产品行销比率,提高加工比率,缓解生鲜农渔产品外销的局限性。
5、因地制宜,依照外销目标市场需求,设置生产专区,避免先生产再找市场的旧习。
6、积极推动订单农业,鼓励企业、电商和贸易商和农民签订契约,让农民能安心生产。
7、重整台农发、台农投及台湾农产品外销平台,以专业替代政治酬庸,助力台湾农渔产品外销。
8、针对不同外销市场,采取“分区”、“专业”生产方式,来应对不同的消费需求,有效提高外销实绩,在促销的同时更重视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复购率。
9、积极辅导出口农渔产品与国际认证接轨,提高消费者接受度和台湾自产品竞争力。
10、设置农业专用产销数位平台,拓展农产品行销。
(作者:李武忠,台湾农渔经学者)
中评社台北12月12日电(作者 李武忠)台湾的农业产值虽然只占国内GDP1.6%,但因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较能感同身受,例如缺蛋造成海啸般民怨,成为此次6成民众期待政党轮替的原因之一。
如今距2024大选只剩30多天,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终于召开农业政策记者会提出五大农业政策纲领,至此三位候选人均已提出他们未来执政后对于农业的重要施政方向。遗憾的是,台湾农业正面临内忧外患等多重挑战,农民终日忧心忡忡,何来“幸福感”?而三位候选人的农业政见,福利居多,画饼充饥,只想讨好农民,无法带领台湾农民走出荆棘,进而迈向康庄大道,让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让农民不再处处仰赖政府庇护,让农村充满生机。
为此未来农业施政不能只想讨好农民,至少需涵盖三大主轴:科技、粮安及产销。
在科技方面,应积极推动以卓越的科技打造兼具创新及气候韧性的AI农业(Aggregate Intelligence整合型智能农业),AI农业整合基因编辑、ChatGPT、元宇宙、农业AI对话机器人、感测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物联网、区块链、5G、大数据、云端运算,智能仓储物流等高端科技,形成完备的智能型产销系统;AI农业特色为:将靠天吃饭转为靠人吃饭,将靠运气转为靠实力,将靠体力转为靠脑力,将靠经验转为靠数位,农夫转为农事精控师,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实施路径包括:
1、调整农业经费及人力等资源分配,提高农业科研经费及人力,并将科研成果采免费方式,尽快移转给需要的农民使用,让从事第一线生产农民,能即时更新种植品种、技术及设施并鼓励科研人才下乡亲自指导农民。
2、帮助农民不仅给鱼吃(不滥补),还要给钓竿(传技术),更要帮忙卖鱼(高价市场)。
3、建立精确的农业大数据库,透过专业的精准分析,转为专业智财权(big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并重视农业相关智慧财产权保护,避免新品种及技术外流,毕竟智财权是未来农业的决胜关键。
4、进行高等教育改革,调整大专院校农业相关科系授课内容,有计划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深化实务和理论结合,培育AI农业需要的人才。
5、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民间企业及国家科研人员,积极投入新科技创新研发。
6、透过教育、制度、资金、技术、用地等多元配合,鼓励年轻人投入AI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降低对土地、水资源、人力及国外农产品依赖,打破外界对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