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编译:缅甸是否会长期分裂?

资料图:缅甸反对派武装在一次战斗中击溃军政府部队

  中评社香港12月19日电(记者 乐国平编译)缅甸内战硝烟弥漫,特别是反对派政权与民族地方武装在缅北取得的突破,令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愈发关注。缅甸军政府是否会被反对派推翻?今后的缅甸是重新归于统一,走向繁荣?还是战火不熄,继续被深刻的民族矛盾所困扰?日本《外交官》网站12月12日发布缅甸政治分析员Kyaw Hsan Hlaing的文章,他认为缅甸未来分裂与否的关键在于反对派政权如何更好地规划国家的未来构造。以下是原文编译:

  今天,缅甸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由于全国各地抵抗力量和民族地方武装组织(EAO)的协同攻击,缅甸军队的损失不断升级,引发了国内和国际上关于该国未来发展轨迹的关键辩论。缅甸是否正在走向分裂和混乱?

  缅甸军事分析家Ye Myo Hein声称,军政府现在面临生存威胁。与此同时,华盛顿国家战争学院的扎卡里·阿布扎教授表示,现在是开始“规划缅甸军队战后未来”的时候了,他认识到有效的重建取决于安全部门的全面改革。

  外交关系委员会东南亚问题高级研究员约书亚·库兰茨克(Joshua Kurlantzick)认为,日益衰弱的缅甸军队面临崩溃的可能性,除非反对派政府和主要的民地武精心谋划未来大计,否则可能导致“国家陷入崩溃”,分裂成一系列缺乏共同敌人的团体,他们可以轻易地互相开枪,造成彻底的血腥混乱,并彻底摧毁缅甸国家。与此同时,《日本时报》的社论引发了人们对缅甸可能成为“失败国家”的担忧。

  资深记者伯蒂尔·林特纳(Bertil Lintner)认为,尽管缅甸军方目前处于弱势,反对派也取得了进展,但由于抵抗军的不团结、军队的持久凝聚力以及中国的战略利益等因素,双方都不太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平民百姓将继续在战乱中陷入困境。   历史上,缅甸将军们曾将对缅甸分裂的担忧作为其统治的理由。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奈温将军在1962年的一次政变中推翻了吴努政府,他声称之所以夺取权力是因为国家正处于分裂的边缘。同样,在政治分析人士对当前分裂和混乱的担忧升级之前,军政府国家行政委员会主席敏瑞在11月初首次发出警告。在一次国防和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他谈到了缅甸分裂的风险,并将这种风险归因于军政府部队的损失。

  这一警告是在三个反对派联盟发起“1027行动”一周后发出的,该联盟由缅甸民族民主联盟军(也称为果敢集团)、德昂民族解放军和若开军组成。这次行动在缅中边境沿线的掸邦北部进行,旨在打击军政府武装部队及其同盟民兵。

  同样,11月29日,反对派政府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部长Tu Hkawng博士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如果缅甸当前的危机得不到解决,该国可能分为两个实体:“缅甸联邦和敏昂莱王朝。”这种情况类似于“韩国和朝鲜”那样暴力程度较低的分离。它考虑了大城市中那些渴望和平并担心城市遭到破坏的人们。如果没有这种分离,一场更具破坏性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可能会破坏城市,最终导致“联邦国家”的建立。

  在对缅甸分裂和混乱的担忧中,人们开始质疑缅甸是否曾经是一个“真正的国家”,特别是考虑到该国自1948年脱离英国独立以来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分裂”,以及存在哪些可能性将所有民族团结成一个新的、真正的联盟。

  缅甸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联邦国家”,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实体,这一观念深深植根于其历史、种族和政治背景。这一观点在国内学者和少数民族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如果这一立场的倡导者被问及缅甸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国家”,答案可能会是一致的。学者可能会说,缅甸从未真正成为一个联邦国家,而少数民族可能会争辩说,这个以缅族为多数核心的国家从未真正属于他们。   历史学家丹敏乌(Thant Myint-U)将缅甸描述为一个“未完成的国家”,强调该国为打造“共同的国家认同”而持续不断的斗争。缅甸的多元化构成加剧了这一挑战,其中包括钦族、克钦族、克伦尼族和掸族等众多民族。昂山将军领导的1947年《彬龙协议》未能兑现承诺,给这些少数民族留下了深深的背叛伤痕。这项本应给予各民族一定程度自治权的协议并未得到履行,导致长期不满。

  缅甸种族冲突的历史进一步说明了国家的分裂性。1948年独立后,各民族不断争取自治和自决,反映出他们被排除在缅族主导的中央国家之外的感觉。这些愿望不仅限于意识形态斗争,还反映在有形的治理结构中。在缅甸各地,特别是东部、东北部、西部和边境地区,民地武多年来一直维持着自己的行政和司法系统。这些实体独立于中央政府运作,进一步凸显了该国内部的深刻分歧。民地武控制下的这些地区实际上与缅甸国家分离,采用自己的政府机制运作,并且往往很少甚至根本不效忠于中央政权。事实上,其中一些地区从未受到缅甸中部国家的直接控制。

  两个最突出、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是位于中国边境的佤邦和猛拉地区,佤邦联合党和“和平与团结委员会”已经在那里统治了数十年。这两个地区有明确的边界,并对其领土实行全面的军事和行政控制。这标志着其他民族地方武装团体可能渴望的理想局面。

  这种支离破碎的政治格局,以缺乏统一的民族认同和各民族之间持续不断的自治斗争为标志,凸显了缅甸从未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论点。持续的自治努力以及该国各个地区并行治理体系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这样一种观念,即缅甸在其历史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更多的是不同实体的集合,而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联盟。

  尽管存在分歧,但包括缅族在内的缅甸各族群对2021年2月夺取政权的军政权有着共同的不满。例如,“1027行动”后一个月内针对军政府政权的全国范围内协同攻击急剧增加,总计达360次,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袭击导致全国300多个军事哨所和基地以及至少17个城镇被攻克。   然而,统一之路因政治承诺不足而受阻,尤其是反对派民族团结联盟与主要少数民族武装团体之间的政治承诺不足。反对派的担忧与军政府政权的担忧相似,更多地关注对国家分裂的恐惧,而不是有计划的国家建设方法。人们敏锐地感觉到,缺乏一个像昂山将军这样具有统一影响力的人物,昂山曾经给各民族带来了自治和包容的希望。昂山的遗产,特别是他在1947年宪法中做出的承诺,为克伦族和掸族等少数民族提供了如果对联盟不满意可以退出的选择,这仍然是自决和自治未实现的愿望的象征。

  当今的政治气候需要反对派的创新领导力,类似于昂山的愿景,但具有更大的责任和更坚定的协议。与此同时,全国民主联盟(NLD)的做法,特别是坚持根据2008年宪法承认2020年选举结果,似乎不利于国家开启新篇章。另一个担忧是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获释的潜在政治影响。根据她在任时的行为,人们会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比如她将采取什么行动,是否会支持抵抗运动,以及反对派和民地武之间的协议,还是选择不同的道路。除此之外,反对派似乎仍然专注于首先推翻军政府并推迟政治承诺,这一策略未能引起许多民地武的共鸣。这些团体此前曾支持民主运动,但在2016年全国民主联盟上台后,他们感到自己遭到了背叛。

  在这个革命时期,反对派应该采取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开始规划一些根本性改革。其中应该包括重新评估国家名称、国歌和国旗,以及重新考虑目前的行政区划,这些都是由军方在未经人民同意的情况下强加的。然而,所有这些改革都必须培养该国各民族的归属感。

  如果反对派不愿变革,民地武就可能对其在该联盟中的角色越来越怀疑,尤其是对迅速推翻军政府的可行性。据瞭解,推翻军政府只是迈向更具包容性的缅甸的第一步,不是完整的解决方案。如果缺乏具体的政治论据,民地武可能会开始考虑替代方法,包括通过战斗或采取类似于佤邦的策略来充分实现其政治目标,作为替代方案的一个例子。正如若开军所阐述的那样,如果若开族无法在缅甸联邦内获得理想的政治地位,他们准备自己创造这一地位。

  尽管反对派意识到当前的国际气候不支持分裂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为此而奋斗。鉴于历史的教训,反对派政权应更多地关注于制定解决方案,而不是担心国家可能解体。显然,如果选择这样做,就有机会引领通往新的、真正的联盟的道路。

  总而言之,缅甸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统一之路不仅需要停止冲突,还需要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其中包括包容性政治战略、少数民族群体的真正自治,以及重新构想国家如何以及由谁来建设管理。面临的挑战在于打造一个在共同国家框架下多元身份共存的缅甸,超越数十年的分裂遗留问题,走向和平、团结与合作的未来。

资料图:缅甸反对派武装在一次战斗中击溃军政府部队

  中评社香港12月19日电(记者 乐国平编译)缅甸内战硝烟弥漫,特别是反对派政权与民族地方武装在缅北取得的突破,令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愈发关注。缅甸军政府是否会被反对派推翻?今后的缅甸是重新归于统一,走向繁荣?还是战火不熄,继续被深刻的民族矛盾所困扰?日本《外交官》网站12月12日发布缅甸政治分析员Kyaw Hsan Hlaing的文章,他认为缅甸未来分裂与否的关键在于反对派政权如何更好地规划国家的未来构造。以下是原文编译:

  今天,缅甸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由于全国各地抵抗力量和民族地方武装组织(EAO)的协同攻击,缅甸军队的损失不断升级,引发了国内和国际上关于该国未来发展轨迹的关键辩论。缅甸是否正在走向分裂和混乱?

  缅甸军事分析家Ye Myo Hein声称,军政府现在面临生存威胁。与此同时,华盛顿国家战争学院的扎卡里·阿布扎教授表示,现在是开始“规划缅甸军队战后未来”的时候了,他认识到有效的重建取决于安全部门的全面改革。

  外交关系委员会东南亚问题高级研究员约书亚·库兰茨克(Joshua Kurlantzick)认为,日益衰弱的缅甸军队面临崩溃的可能性,除非反对派政府和主要的民地武精心谋划未来大计,否则可能导致“国家陷入崩溃”,分裂成一系列缺乏共同敌人的团体,他们可以轻易地互相开枪,造成彻底的血腥混乱,并彻底摧毁缅甸国家。与此同时,《日本时报》的社论引发了人们对缅甸可能成为“失败国家”的担忧。

  资深记者伯蒂尔·林特纳(Bertil Lintner)认为,尽管缅甸军方目前处于弱势,反对派也取得了进展,但由于抵抗军的不团结、军队的持久凝聚力以及中国的战略利益等因素,双方都不太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平民百姓将继续在战乱中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