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文:港探讨发行更多较长年期债

近年很多内地企业在国外设置生产线,以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香港积极争取成为这些企业“出海”时的区域或国际总部,以及企业财资中心。(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2月28日电/大公报报导,据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分析说,财政司司长周三公布了《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当中有不少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措施,与金管局的工作息息相关。我希望就其中两个课题分享一下看法。

  预算案提出,为确保北部都会区等策略性基建工程项目按时推展,特区政府将会更灵活善用市场资源,包括通过增加发行政府债券融资。未来五年,预计会在“政府可持续债券计划”和“基础建设债券计划”下每年发行债券合共约1500亿至1950亿元。以发行债券作为融资方式之一去推动具策略性的工程早日落实,支持经济转型和发展,是一种长线投资,也是其他地区常见的做法。

  政府债券深受市场欢迎

  金管局是政府债券计划的执行者,一直协助政府定期发行不同类型的债券,与债券投资者等市场机构亦保持密切沟通。根据我们与不同市场人士沟通所瞭解,市场普遍认为,香港的政府债务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未来五年债务与GDP的比率将维持在12%至16.5%,属可控水平。相比发债规模,他们较关注的是发债所得资金的用途及政府整体财政状况。就此,财政司司长强调政府发债所得资金是用在基建投资,并不会用于支付政府经常开支。同时,预算案制订了强化财政整合计划,加大力度控制政府经营开支以及增加收入。

  上述举措有利于巩固市场人士信心。特区政府发行的债券是高质素的债务工具,一直深受市场欢迎,吸引了各类环球投资者参与。以2024至25年度为例,政府发行的机构债券录得约3倍至7倍的认购。政府增加发债规模,相信会被市场受落。

  过去几年,政府以发行较短年期的债券为主,这主要是因应市场情况及市民对于零售债券的需求,同时亦为政府带来再融资的需要:政府未来五年所发的债券,其中约56%属于为到期短期债务的再融资;约44%是可以实质用作基建投资的资金。

  未来在落实发债计划时,为了配合一般较长年期的基建工程项目,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和需求、成本等考虑因素,积极探讨发行更多较长年期债券的空间,同时亦为长线投资者,例如保险公司及养老基金提供更多投资选择。

  除了为政府基建工程项目融资,政府发债亦能发挥独特的牵头作用,推进本地债券市场多元化、长期发展。自2018年政府推出“政府绿色债券计划”以来,我们一直致力创新,为市场提供示范。至今金管局已协助政府发行约2200亿港元等值的绿色债券,成功促进香港可持续金融生态圈的形成。另外,过去两年政府发行了两批代币化债券,证明了香港能为金融科技应用提供灵活便利的环境,为私营市场建立了良好案例。政府亦整合各个债券计划,在去年10月推出债券投标安排,定期发行港元及人民币债券,进一步促进政府港元及人民币收益率曲线的形成,为市场提供重要的价格基准。

  未来,金管局将继续致力协助政府落实债券发行计划,并在发债过程中积极与市场人士沟通、强化市场拓展工作并深化与环球投资者的良性互动,以加深他们对政府的财政状况、发债计划及香港整体发展的瞭解。

  提升供应链融资功能

  受疫情、地缘政治及各地经济发展转型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及企业供应链格局在过去数年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对香港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去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将香港发展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不同部门亦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相关发展。

  供应链运作不仅涉及货物流,还需要资金流的支持。牵涉收付款、融资、外汇管理等大量的金融活动,需要金融机构参与,同时亦为金融业带来可观的商机。截至去年底,香港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余额达到3800亿港元,当中约四成属于离岸的商品贸易,反映香港银行业辐射能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