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宜把握中资出海机遇
中评社北京10月24日电/据大公报报导,近期中央政府推出多项经济刺激政策,高盛随即将今年中国GDP预测从4.7%上调到4.9%。随着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恢复信心,中资企业出海再次成为全球市场焦点。香港当把握此机遇,借此奠定长治久安的方向。
中资企业出海的底蕴与改革开放初期截然不同。改革开放之初的主要出海模式,是为了争取西方国家的投资及出口订单,靠的是成本优势,市场、技术和资源都来自于西方国家。如今中资企业出海不只是出口,更是力争生意上的主导权,透过投资、发展品牌和技术,打造以中资企业为核心的国际枢纽节点,靠的是领先全球的供应链优势和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中资企业出海具有庞大潜力。Wind数据显示,2023财年中国内地上市企业(不含金融)的海外营业收入达到约8.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主要营业收入的比例提高到约13.1%。出海民企的佼佼者包括泡泡玛特、小米、比亚迪等;国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出海,例如中国石化、中国交通建设、中国铁建等。但部分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收入普遍占其营业总额不超过40%,比起全球成熟的跨国企业的80%,还有很大距离,足见中资企业出海的潜力巨大。
中资企业出海有四条出海路径:在当地经营品牌;销售和生产管道;与当地企业合资或合作;并购和技术授权。东南亚国家在2018年开始成为中资企业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地区,包括传统制造业、跨境电商、移动游戏、消费电子产品等;中东国家也乐意与中国合作发展基建和非石油经济;欧洲成为中国新能源出口的第一大区域;非洲的基建、矿业和电信技术等。
香港服务中资企业出海具有地理优势。香港处于东亚大陆南端,位于大湾区心脏地带,是亚洲中点、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冲,也是东南亚乃至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因此,香港成为了全球最繁忙的航空货运枢纽之一,5小时内可以到达全球半数人口居住的地方。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有助香港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展开,非一般城市所能比。大湾区内的商务人士与国际商务人士的交流,安排在香港会很方便。
故此,香港与东南亚的商业联系密切。香港有8.4%人口为东南亚裔和南亚裔,汇聚菲律宾人喜欢的“快乐蜂”、九龙区的“小泰国”、铜锣湾区的印尼小商店等。东南亚企业也乐意将中国列为商务服务平台和海外上市目标地。
截至2021年6月,共有633家东盟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约占香港外国公司总数的7%;2023年东盟与香港地区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1446亿美元。截至2022年,共有超过80家总部设于东盟地区的企业在港上市,总市值达153亿美元。历史上,很多东南亚华商将香港视为商业基地,包括新加坡首富黄廷芳的信和集团(Sino Group)、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的嘉里建设(Kerry Properties)、菲律宾首富陈永栽的裕景兴业(Eton Properties)等。中资企业代表来到香港,与东南亚企业建立联系很便利。
香港作为服务中资企业出海的平台,有营商优势。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2024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排名上升两位至全球第5位。其中,香港“营商效率”排名显着上升,跻身全球前十名。
在此其中,香港税务优势贡献良多。低税率令企业营运节省大量税费支出,例如香港没有间接税,而且企业所得税首200万元的税率为8.25%,200万以上税率为16.5%,远低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内地出海企业在香港交易商品和服务成本不高,有助提升盈利。而且香港公司治理规则比新加坡灵活,例如任何地区国籍的人都可担任董事,有助企业因应需要,进行国际化人才调动。又因为香港行使普通法,容易取信于欧美投资者和企业。
香港云集高水准国际化专业服务机构和团队,也可协助中资企业出海。截至2024年3月,香港共有约1.1万名执业律师和1600名执业大律师。另有来自31个司法管辖区的约1400名注册外国律师,以及70家注册外国律师事务所。
在服务中资企业出海方面,香港还拥有金融优势。香港市场作为中国经济基本面与海外流动性的结合,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为有意出海的中资企业提供许多融资机会,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
绿色ESG评级服务需求大
不过,中国企业出海依然面对许多挑战,香港当善用优势和加强自身服务能力。中资企业出海的困难包括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全球环境问题增强ESG合规需求、国际化人才短缺等。香港作为中国面向国际市场的窗口,汇聚国际金融、会计、法律、科研等高端服务人才和资源,不但要发挥优势协助中国企业出海,还要着眼加强自身平台,做出对症下药的措施。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极端气候更频繁地发生,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议题,不少基金成为ESG基金,将公司业务是否符合绿色经济要求视为重要的投资准则。2023年全球可持续基金规模年增14%、至2.8万亿美Z元。其中,气候相关主题基金过去五年规模成长14倍至5000多亿美元。欧盟更率先提出碳关税,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香港专业界别当抓紧机遇,协助中资企业出海时的合规问题,例如填写ESG报告,以及报告背后的环保行为、生产调整与融资协助等。由于全球ESG报告制度依然存在模糊空间,评级机构往往有聚焦于回顾而非前瞻的弊端,欧美国家也不时有评级很高的大型上市公司爆出“漂绿丑闻”,像是宝马和埃克森美孚。香港特区政府也可积极发展ESG评级服务,在国际组织提出ESG报告新规范,争取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协助中资企业出海及在全球产业链标准的制定。
香港的金融优势需要不断加强和巩固,吸引东南亚资金。近年来,香港金融市场波动剧烈,欧美国家投资者为了回避中美博弈的地缘政治风险,出现短线投机的趋势。与此同时,中东和东南亚的长线投资者的参与度仍有待提升。中东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见识过美国将美元变成制裁俄罗斯的武器,充公后者资产资助乌克兰,对美元的信任度已经下降,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机遇。香港特区政府与业界可以积极作为的方向,就是吸引中东和东南亚的企业和富人,在香港进行财富管理与外汇管理,推出他们需要的投资产品类别,例如中东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知名企业来香港上市;趁着中资企业出海之际,吸引中东和东南亚资金成为中国资产的长线投资者。
(作者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委员 )
中评社北京10月24日电/据大公报报导,近期中央政府推出多项经济刺激政策,高盛随即将今年中国GDP预测从4.7%上调到4.9%。随着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恢复信心,中资企业出海再次成为全球市场焦点。香港当把握此机遇,借此奠定长治久安的方向。
中资企业出海的底蕴与改革开放初期截然不同。改革开放之初的主要出海模式,是为了争取西方国家的投资及出口订单,靠的是成本优势,市场、技术和资源都来自于西方国家。如今中资企业出海不只是出口,更是力争生意上的主导权,透过投资、发展品牌和技术,打造以中资企业为核心的国际枢纽节点,靠的是领先全球的供应链优势和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中资企业出海具有庞大潜力。Wind数据显示,2023财年中国内地上市企业(不含金融)的海外营业收入达到约8.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主要营业收入的比例提高到约13.1%。出海民企的佼佼者包括泡泡玛特、小米、比亚迪等;国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出海,例如中国石化、中国交通建设、中国铁建等。但部分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收入普遍占其营业总额不超过40%,比起全球成熟的跨国企业的80%,还有很大距离,足见中资企业出海的潜力巨大。
中资企业出海有四条出海路径:在当地经营品牌;销售和生产管道;与当地企业合资或合作;并购和技术授权。东南亚国家在2018年开始成为中资企业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地区,包括传统制造业、跨境电商、移动游戏、消费电子产品等;中东国家也乐意与中国合作发展基建和非石油经济;欧洲成为中国新能源出口的第一大区域;非洲的基建、矿业和电信技术等。
香港服务中资企业出海具有地理优势。香港处于东亚大陆南端,位于大湾区心脏地带,是亚洲中点、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冲,也是东南亚乃至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因此,香港成为了全球最繁忙的航空货运枢纽之一,5小时内可以到达全球半数人口居住的地方。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有助香港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展开,非一般城市所能比。大湾区内的商务人士与国际商务人士的交流,安排在香港会很方便。
故此,香港与东南亚的商业联系密切。香港有8.4%人口为东南亚裔和南亚裔,汇聚菲律宾人喜欢的“快乐蜂”、九龙区的“小泰国”、铜锣湾区的印尼小商店等。东南亚企业也乐意将中国列为商务服务平台和海外上市目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