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数字湾区”快车 助港提升新质生产力

图:2月27日,在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工作人员查看5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龙。(图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7月28日电/据大公报报导,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同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艶华表示,大湾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才能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局势,继而更好地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随着数字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资源配置将变得更加便捷。这不仅为大湾区内部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也为香港提供了“搭便车”提升生产效率的机遇,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广州报导

  毛艶华强调,内地的创新模式,如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为香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香港通过积极参与大湾区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毛艶华表示,面对欧美制造业回流的背景,香港更要强化创科优势,将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端制造环节带回香港,如集成电路、绿色制造等产业,都是香港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发力点。

  形成具国际竞争力科技成果

  《决定》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广东财经大学全民数字教育学院院长黎友焕表示,大湾区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型储能、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在加快发展。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在《决定》鼓励发展的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

  毛艶华补充指出,大湾区在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具有显着的带头作用。目前大湾区有很多跨境合作产业园区,例如对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可以尝试在科技合作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对接,打通科研、技术、产品转化、金融领域的堵点。   对于大湾区未来的生产关系创新,我们可以有哪些期待?黎友焕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湾区企业将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灵活就业模式,如远程办公、平台经济等,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选择。”黎友焕称,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劳动组织形态将发生变革,如虚拟团队、跨界合作等新型劳动组织方式将逐渐兴起。这对于大湾区劳动力的流动亦将带来新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亦将迎来新的机遇。黎友焕表示,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香港可以与湾区内地城市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如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吸引国内外的产业资源进入大湾区。此外,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开放的经济环境,这些都为香港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商机。他称:“香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拓展内地市场并实现自身发展。”

  专家:机制体制创新是重点

  “与京津冀和长三角不同,大湾区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就是拥有香港这个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毛艶华指出,要更好地发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体制机制创新是下一步的重点,亦是涉及问题最复杂的领域,当中不少事权需要争取中央支持,如边境开放、法律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但一旦能够创新突破,那么大湾区之于全国高质量发展必定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大湾区还可以探索在更大范围内加强投资财税领域的创新试点。”他表示,“港人港税”等政策有条件可以拓展到更大领域的实施,增值税转型也可以在大湾区进行试点。

图:2月27日,在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工作人员查看5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龙。(图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7月28日电/据大公报报导,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同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艶华表示,大湾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才能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局势,继而更好地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随着数字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资源配置将变得更加便捷。这不仅为大湾区内部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也为香港提供了“搭便车”提升生产效率的机遇,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广州报导

  毛艶华强调,内地的创新模式,如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为香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香港通过积极参与大湾区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毛艶华表示,面对欧美制造业回流的背景,香港更要强化创科优势,将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端制造环节带回香港,如集成电路、绿色制造等产业,都是香港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发力点。

  形成具国际竞争力科技成果

  《决定》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广东财经大学全民数字教育学院院长黎友焕表示,大湾区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型储能、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在加快发展。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在《决定》鼓励发展的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

  毛艶华补充指出,大湾区在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具有显着的带头作用。目前大湾区有很多跨境合作产业园区,例如对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可以尝试在科技合作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对接,打通科研、技术、产品转化、金融领域的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