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选择
【摘要】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台湾凭藉其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的创新优势,通过政策刺激逐步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智能化转型,幷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高级化。然而,需求疲弱、美国“长臂管辖”政策干预以及高科技人才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台湾人工智能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面对内外交织的风险与挑战,台湾亟需加强与大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以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同时,深化两岸教育合作,缩小人才供需差距,也是台湾在人工智能领域维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台湾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
长期以来,台湾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尤其是在芯片设计、代工、封测、LCD面板、通讯CPE等全球人工智能供应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推动岛内产业结构升级,主动抓住全球半导体产业兴起的机遇,加快推动半导体在内的数字经济转型升级,通过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来巩固其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①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岛内的蓬勃发展,其可能存在的数据泄漏、隐私侵犯和网络安全等风险逐渐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台湾当局藉助其政治方面的“特殊待遇”,特别在人工智能与政治认知、后发共享信息、美国援助等方面的加持下继续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有鉴于此,笔者按照台湾各管理部门部署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基础研发阶段(1982-2017年)
台湾的优势在于半导体代工服务,长期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同时也是资讯通讯产品的主要生产地,台湾当局利用这一优势,进行科技部署。早在1982年,台湾通过设立电子研究所,推动半导体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例如台积电和联华电子),奠定了其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重镇的基础。
此后,从90年代开始,台湾推出政策鼓励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幷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从而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型,成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
进入本世纪以来,台湾“科技委员会”首次将人工智能列入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幷推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2010年和2014年发布“智能生活科技计划”“科技产业生产计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2016年台湾提出“5+2产业创新计划”,其中重点推动机械产业朝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增强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用以减缓老龄化人口压力,同时提高生产力;次年,台湾当局宣告2017年为人工智能元年,标志着台湾在人工智能领域全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渗透应用阶段(2018-2021年)
台湾当局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在产官学研界实现了阶段性的发展,不仅在各行业中实现了广泛应用,还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了其在全球AI技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2018年4月,由科技主管机构投资,联合台湾大哥大、广达、宏碁公司团队,打造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运算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时,成立人工智能医疗、制造、服务和科技创新四大研究中心,分别为台湾大学AI技术及健康照护联合研究中心、台湾清华大学AI制造系统研究中心、台湾成功大学AI生计医疗创新研究中心和台湾交通大学AI应用服务创新研究中心。
同年6月,台湾发布《台湾AI行动计划(2018-2021)》,投资400亿新台币,旨在培养3.3万名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幷推动48.7%的企业部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计划以“创新体验为先、软硬携手发展、激发产业最大动能”为愿景,重点推出基础设施建置(硬件建设、研发服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人才培育、创新加值)、智能机器人创新基地(实作场域、创意实践)、半导体射月计划(技术研发、产业领航)及科技擂台(社会参与)等五大科研战略,试图让台湾在智能革命中取得机会与优势。该项举措吸引了谷歌和微软来台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②
2020年6月,台湾当局发布“领军企业研发深耕计划”,优先补贴新兴半导体、新一代移动网络和人工智能三大领域,幷于随后的2021年推出了新战略“加速未来科技研究与人才规划”,颁布了《重点领域产学合作与人才培养创新法》,旨在推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合作。
(三)安全防范阶段(2022年以来)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产业和社会带来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近几年,台湾在拓展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和深化应用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纳入发展规划,幷完善了相关立法。
2022年2月,台湾公布了阶段性成果报告《智慧台湾方案(2021-2025年)》,对第一阶段的推动框架和规划进行重新检视与调整,以基盘、创新、治理、包容四方面为主要改革基调,推动台湾成为“高阶制造中心”、“高科技研发中心”和“半导体先进制程中心”,幷布局开发5G资讯及通讯安全检测系统和营运安全管理框架,强化网络资讯安全防护,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科技部门支持新兴资讯安全科技和芯片资安威胁防护的研究,带动了资安产业的技术升级。
2023年,台湾延续初期计划颁布了《AI Taiwan行动计划2.0》,在原有的产业端基础之上,增加了发展环境与社会端,加速人工智能在制造、医疗和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同时,成立台湾AI卓越中心,制定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和法律框架,更加注重应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冲击。
2024年7月,台湾提出《人工智能基本法》草案,推动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建立包含永续发展与福祉、隐私保护与资料治理、资安与安全等方面的人工智能发展规范与治理框架,说明现阶段台湾在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同时,对人权保障和风险管理的重视。
此外,台湾当局以“科研、人才、治理”为目标主动寻求国际合作,2023年11月同法国签署科学与技术合作协议(STC)后,次年4月举办科学研讨会,旨在推动人工智能资安领域的合作。
二、台湾人工智能发展的条件与机遇
台湾人工智能的发展凭藉其在半导体产业的坚实基础、完善的科技供应链、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国际化的产业布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08年以来,台湾通过农业、工业和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经济由要素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高级化。
(一)芯片“智”造:发挥台湾高科技产品制造优势
一是技术创新能力强。从原始的芯片设计到实体落地,再到设计与实体落地的评估、测试和仿真,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然而,台湾利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检测已完成的设计,发现导致功耗增加、性能下降或空间利用效率低的布局错误,幷据此进行改进。目前台湾已率先实现了7纳米和5纳米制程技术的量产,幷正在积极布局3纳米及以下的制程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芯片的性能和能效,还推动了全球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而基于算法的技术和性能优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台湾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是产业链完备。台湾拥有一个完整且专业的半导体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涵盖了从IC设计、设计服务到生产端的晶圆代工、记忆体、先进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满足人工智能对半导体产品和技术的多样化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性能及低功耗的芯片需求激增,也带动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三是市场占有率高。台积电作为高阶芯片的主要制造商,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不断推进国际化布局。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从而扩大了业务覆盖面。迄今为止,台积电已控制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7纳米以下制程芯片市场,且在人工智能开发者依赖的更高运算力和更低耗能的新一代芯片中,市占率接近90%。通过这种全球布局,台湾芯片企业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还增强了供应链管理和市场响应速度。
(二)技术赋“能”:驱动台湾产业转型升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以及近年来全球对电子产品和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需求的激增,都为台湾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了产业经济由传统要素密集型向新兴技术密集型转变。具体如下:
一是农业智能化发展。台湾农业部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农业管理,包括土壤监测、气候分析和作物管理等。通过推动“智慧农业4.0”计划,将智能传感装置引入物联网,构建了智慧农业产销体系。根据台湾农业管理部门的统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15%-30%。尽管农业的绝对产值仍较低,但通过智能化的改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得以挖掘,有助于促进经济多元化。
二是工业智能化发展。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线,显着提升了生产效率。台湾工业产值从2005年的3.83万亿元新台币增长到2023年的8.56万亿元新台币,年均增长率达到4.57%。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台积电等半导体企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生产流程和降低缺陷率,显着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预计台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制造业带来每年约2%-5%的额外产值增长。
三是服务业智能化发展。服务业在台湾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2023年其产值比重为61.03%),2005年以来产值绝对数额逐年增长,尤其是高附加值服务领域,如金融领域。台湾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风险评估、客户服务和市场预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更精准地识别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贷款违约率。同时,聊天机器人和智能客服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与满意度,降低了人力成本。
(三)人才提“智”:助力台湾劳动力市场高级化
由于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近十年来台湾的就业增长持续放缓,特别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就业增速在2009年、2021年及2022年出现负增长。尽管在疫情缓解和边境管制放开后,消费刺激带动就业率略有上升,但仍与2010年2.08%的高增长率相距甚远。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台湾解决劳动力危机、推动就业市场改革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了希望。具体而言:
一是就业结构高级化。据台湾数字经济发展部门调查,2021年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约为4534亿元,2022年则暴增至5235亿元,年增长率高达15.46%。在当前产业智能化的驱动下,台湾高科技岗位数量显着增加。从2020年5月的1.9万个工作机会增至2022年的3.3万个,幷预计到2025年,台湾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增加30%以上,且需求岗位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和机器学习专家等。为了推动台湾智能产业转型发展幷填补人才缺口,奇美实业、台塑、英业达集团、义隆电子、联发科技、友达光电等知名企业向台湾科技生态发展公益基金会各捐赠台币3000万元,共同成立台湾人工智能培训学校。该学校开班短短八个月便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地培训超过2200人。与此同时,就业市场的低技能劳动力占比逐年降低,自2005年以来下降了16.07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正逐步向高技能为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