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26期内容介绍

第32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2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2月20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7篇文章,涵盖两岸、台湾、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韩国变局与影响,刊发了《尹锡悦“非常戒严”引发的韩国混乱政局分析》和《韩国的报复政治及其影响》两篇文章。

  前韩国关东大学教授李奎泰发表《尹锡悦“非常戒严”引发的韩国混乱政局分析》一文。文章指出,韩国总统尹锡悦发动的“非常戒严”风波后果严重,韩国政治、社会、经济陷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对于尹锡悦总统“非常戒严事件”带来的韩国政治危机,韩国民众普遍认为要认真反省韩国政治,需要重新构筑民主政治体制;将来世界不少学者也以这个韩国案例研究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李教授以此次“非常戒严”及其后续事态发展为切入,探讨历任韩国总统不正常命运的 “青瓦台魔咒”,及韩国政治的乱象,分析目前韩国政治动荡的核心因素,并展望韩国政治的未来发展。

  在《韩国的报复政治及其影响》一文中,韩国汉阳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汉阳大学国际研究生院中国学系教授闵贵植指出,韩国在民主化后,尽管实行了较高水平的民主制度,但此次尹锡悦宣布戒严令事件暴露了其脆弱性。韩国曾凭藉民众的力量,通过直接民主改变威权,而制度性政治则将这些成果吸收为制度的一部分,从而逐步发展。通过民主化后的五次水平权力更迭,韩国的程序性民主在稳定运行,人们曾坚信民主制度不会再次倒退,并相信军方也将无法再介入政治。然而,从朴槿惠政府期间网络司令部的“评论部队”运作、机务司的戒严文件起草,以及尹锡悦戒严令事件中的军方积极参与来看,军方依然未能放弃其干预政治的野心。此外,围遶两党制展开的政治对决与地域主义相结合,导致政治分裂;选举制度无法容纳多样性;总统单任制也带来了责任政治的缺失,这些都成为亟需改进的制度性问题。在权力运作方面,检察机关、国税厅、审计院等权力机构被动员用来清除对手,报复政治已成常态,导致实质性民主出现倒退。与此同时,进步与保守阵营之间极端的仇恨情绪正在使韩国社会陷入病态。综上所述,韩国的民主质量仍然不够高,亟需通过社会性的大妥协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五个共同”同构视角下国家统一机制研究》《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模式与路径》和《新形势下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困与机》三篇文章。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王传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博士生林薇,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苏晗之在联合发表的《“五个共同”同构视角下国家统一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马英九一行时,用“五个共同”揭示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也指出了“同构”在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中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五个共同”出发,基于“同构”这一新的视角对古今中外相关的经典统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对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启示。以“苏格兰与英格兰统一”为强制性同构案例、“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统一”为模仿性同构案例、“清朝统一台湾”为规范性同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在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时,两岸同源背景为开启同构统一机制提供基础,差异化同构方式是促进统一的关键,统一后的协同治理是促进国家稳定的核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李月、该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沙之尧,和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刘玉人联合发表了《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模式与路径》一文。文章指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国两制”的刚性约束,这决定了不能将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生搬硬套,但是美墨跨境合作区、欧洲次区域合作区制度构建对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在“两制”条件下的跨境政策协同方面的经验尤其有藉鉴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三个典型跨境合作区发展特点,并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制度构建基础、政策工具和建设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由短期向长期过渡、三模式共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路径。

  闽南师范大学圆山学院院长、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和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任思雯、翟惠婷联合发表了《新形势下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困与机》一文。文章指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一场生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两岸融合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打破现有壁垒,走出困局,重塑新局,增进情感交融认同相合,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福建省以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为要,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本,全力推进与落实《意见》,积极开展全域性、多轮次、多层面、渐进性的政策部署与落实工作,展现出了极强的政策定力。当前,两岸关系及台海局势复杂严峻,不只是赖清德当局“台独”分裂活动不断加剧,而且伴随着“特朗普2.0时代”的极大不确定性及赖当局冒进挑衅的高风险性,加大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困难。两岸融合发展面临新挑战和新局面,同时蕴含新机遇,亟待精准施策,强化塑造,加速推进促融新发展。   本期“台湾”栏目刊发了《台湾“价值外交”的概念、本质与动作》和《台湾特权民粹主义中的“反中”情绪分析》两篇文章。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伍俐斌,和该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罗恒联合发表了《台湾“价值外交”的概念、本质与动作》一文。文章指出,赖清德当局上任后提出所谓“价值外交”, “价值外交”这一概念并非其原创,学术界早有探讨,外交实践中也被广泛使用。妖魔化大陆、维系民进党执政地位、掩饰“外交”失败、“挟洋谋独”等是赖当局“价值外交”的本质。赖清德当局“价值外交”的操作手法仍将基本沿袭蔡英文当局“踏实外交”的套路,但将更倚靠美国,巩固“邦交”关系、提升与“非邦交国”关系和扩大国际参与。

  在《台湾特权民粹主义中的“反中”情绪分析》一文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德国图宾根大学当代台湾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陈钰瑶指出,台湾民粹主义中的“反中”情绪自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愈演愈烈。民进党当局“中国威胁”叙事围遶三条路径展开,一是指责岛内政治精英与中国大陆沆瀣一气,恶意“抹红”;二是在两岸关系上将中国大陆定性为台湾的外部威胁;三是在国际层面指责中国大陆破坏基于现有国际秩序。两岸对立情绪进一步通过“入侵台湾”vs“保卫台湾”、“民主灯塔vs威权威胁”、“国际秩序的破坏者”vs“国际秩序捍卫者”三组敌我关系得以形塑。台湾民众优越感的丧失加上“中国威胁”叙事,又与台湾本土的“悲情意识”产生强烈共鸣,中国大陆被塑造成台湾民众的威胁和不安全感的来源。这不仅有助于巩固民进党当局的统治,也契合美国对华战略叙事,给两岸关系带来消极影响。

  本期“国际”栏目刊发了《从俄乌冲突看大国博弈下的地缘政治》和《西方世界对“全球南方”的态度认知与政策取向》两篇文章。   在《从俄乌冲突看大国博弈下的地缘政治》一文中,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校长助理锺杭州,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馨月指出,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危机演变至今,有其复杂的历史经纬和发展轨迹,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不仅是一场以经济战为主、军事战为辅的全面混合型战争,而且是一次国际地缘政治的博弈重组。乌克兰是“当局者迷”,成最大输家;美国是始作俑者,近赢远输;俄罗斯不得不脱欧入亚,战略重点转向东方;欧洲更加受制于人,甘当“耗材”;中国合纵连横,延迟战略摊牌。俄乌冲突的可能结局是乌克兰最终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在特朗普2.0时代接受调停,逐步结束战争;其深远影响是西方中心主义开始没落,中俄战略互信更加稳固,全球金融体系多元化,国际新秩序重新酝酿。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陈小鼎教授,和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蒋昌宏联合发表了《西方世界对“全球南方”的态度认知与政策取向》一文。文章指出,近年来,大国竞争与局域冲突激荡交织,安全取向日益成为国家对外行为的主要考虑,世界政治随之呈现出极端化态势。面对“全球南方”的兴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国家同频共振,就态度认知与政策取向达成基本共识。西方世界认为“全球南方”逐渐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战略自主性凸显并且利益诉求多元。西方世界对“全球南方”的战略偏好聚焦于将中俄剥离“全球南方”、重视与新兴经济体的深度链接、注重气候变化和人道主义援助合作等方面。为确保竞争优势,西方世界通过构筑盟伴体系、联动区域组织、诱导新兴国家竞争等举措,试图固化“全球北方”霸权地位,促成“压俄遏华”国际战线,分化“全球南方”,进一步实现自身的战略利益。对西方世界政策取向的清醒认识有助于中国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南南合作与引领“全球南方”的可持续发展。

  本期“东亚”栏目刊发了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何达薷、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温天鹏联合发表的《菲律宾政府涉台新动向:表现、动因及局限》一文。该文指出,在国际、国家和个人三个维度因素共同作用下,当前菲律宾政府涉台出现新的发展动向,一是提出“台海冲突卷入论”和附和美国的“台海和平稳定论”,将菲律宾变成台海问题的“利益攸关方”;二是将台海安全作为与大国军事合作的议题,融入美国主导的台海军事威慑体系;三是将南海问题与台海问题连结,采取“双海联动”策略;四是提出加强与台湾地区合作,在“高位政治”出现“异动”。未来在“联盟政治”和“双海联动”驱动下,菲律宾政府介入台湾问题的主动性增强。虽受到法理、对华利益和自身实力的限制,菲律宾介入台湾问题将是有限的;但由其涉台政策两面性和矛盾性所产生的政策模糊性和破坏性需要关注和警惕。

  本期“政治”栏目刊发了《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美西方集团的“中国威胁论”》和《美国对台湾当局“国际中文教育”战略的扶持》两篇文章。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在《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美西方集团的“中国威胁论”》一文中指出,纵观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前30年(1949~1979),还是后30年(1980 ~2010),其发展的基调都是向外国学习,但也都加以改良,前30年以苏联的社会主义为基底,走自力更生之路;后30年是引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中国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也追赶上西方国家。所以中国的发展是青出于蓝、“学生反超”的典范。然而,美国与西方集团防备中国,不时要打压、遏制中国。因此,当前的中国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启动了全面现代化进程,加足马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就是不但要迎头赶上、并驾齐驱,不再受制于外人,更要引领时代、造福人类。中国人“师夷制夷”的发展方法、共济天下的发展目标,却被美国与西方集团视作“祸害”西方的利益、“破坏”西方的规则、“侵蚀”美国与西方的霸权。中国崛起这一变局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西方人终究要面对变局,服从此变局,适应此变局,最终必然要服务此变局。

  厦门市台湾学会秘书长曾晓栩发表的《美国对台湾当局“国际中文教育”战略的扶持》一文指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文学习者数量持续攀升。美国政府从全政府、全领域、全方位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在文化教育方面亦着力打压“孔子学院”,导致留下了巨大的国际中文教学市场和空间。美国政府从国家安全层面出发,与台湾当局签署的“美台教育倡议”,企图扶持台湾当局来替代和填补因打压中国大陆而产生的国际中文教育空间,确保民进党当局服从美国战略大局并维护美国利益和民主价值观。特朗普1.0到拜登再到特朗普2.0,美国对华竞争打压的斗争态势并不会发生大的转变,中国要坚定走自身发展道路,搞好高质量国际中文教育,建立对华友好的国际朋友圈,是应对美国以台分化国际中文教育格局的最佳利器。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学博士李明洲联合发表的《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发展历程、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一文。该文梳理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回顾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历程,厘清处置方式,分析经营绩效。文章指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监管引导下回归主业趋势加强,但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杠杆率显着提升,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突出。为此,该文提出以下建议:支持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完善对资管公司统一的监管标准;完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宽资产管理公司融资渠道;强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力度。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中华文化论坛组委会成员编写的《抓牢两条主线与实现两个结合——关于中华文化论坛的学理与文理分析》一文。文章指出,中华文化论坛能够成功举办十届,其根本原因在于紧紧抓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条主线。这两条主线是论坛的主旋律和生命线,决定了其基调、主题和成色,也是调动广大参会者的法宝和底牌。以学理和文理分析,抓牢这两条主线,就是将文化强国战略和对台总体方略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将开辟对台工作的新境界,拓展做台湾民众工作的思路,创新两岸文化交流机制,激活“大思政”、“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优势工作手段。中华文化论坛就是这种结合的承载平台、交流平台和创新平台。   本期“法律”栏目刊发了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左梓钰的《从主体哲学视角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应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一文。文章指出,主体是独创性的根源,不能抛开人工智能的主体性而单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独创性,“创造主体/权利主体”二分说也不能成立。主体之“死”是对人类背离理性的反思,不等于主体的消亡。现阶段人工智能不具备主体意志,不具备成为拟制主体的根本条件。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法律都无需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并不适宜采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而应考虑此外的路径。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由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闽港经验》全文实录。论坛由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顺兴,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主持,评论员有: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教授,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教授,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教授,《超讯》总编辑纪硕鸣,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大公报》主笔朱穗怡,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杨仁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教授,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与会者对于如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建言献策,高度肯定闽南师范大学在台湾问题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并期待大陆学者尤其是福建学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融合发展的内涵。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南大举行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中国评论》月刊受邀作主旨报告”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5年2月号,总第326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第32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2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2月20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6期《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7篇文章,涵盖两岸、台湾、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韩国变局与影响,刊发了《尹锡悦“非常戒严”引发的韩国混乱政局分析》和《韩国的报复政治及其影响》两篇文章。

  前韩国关东大学教授李奎泰发表《尹锡悦“非常戒严”引发的韩国混乱政局分析》一文。文章指出,韩国总统尹锡悦发动的“非常戒严”风波后果严重,韩国政治、社会、经济陷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对于尹锡悦总统“非常戒严事件”带来的韩国政治危机,韩国民众普遍认为要认真反省韩国政治,需要重新构筑民主政治体制;将来世界不少学者也以这个韩国案例研究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李教授以此次“非常戒严”及其后续事态发展为切入,探讨历任韩国总统不正常命运的 “青瓦台魔咒”,及韩国政治的乱象,分析目前韩国政治动荡的核心因素,并展望韩国政治的未来发展。

  在《韩国的报复政治及其影响》一文中,韩国汉阳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汉阳大学国际研究生院中国学系教授闵贵植指出,韩国在民主化后,尽管实行了较高水平的民主制度,但此次尹锡悦宣布戒严令事件暴露了其脆弱性。韩国曾凭藉民众的力量,通过直接民主改变威权,而制度性政治则将这些成果吸收为制度的一部分,从而逐步发展。通过民主化后的五次水平权力更迭,韩国的程序性民主在稳定运行,人们曾坚信民主制度不会再次倒退,并相信军方也将无法再介入政治。然而,从朴槿惠政府期间网络司令部的“评论部队”运作、机务司的戒严文件起草,以及尹锡悦戒严令事件中的军方积极参与来看,军方依然未能放弃其干预政治的野心。此外,围遶两党制展开的政治对决与地域主义相结合,导致政治分裂;选举制度无法容纳多样性;总统单任制也带来了责任政治的缺失,这些都成为亟需改进的制度性问题。在权力运作方面,检察机关、国税厅、审计院等权力机构被动员用来清除对手,报复政治已成常态,导致实质性民主出现倒退。与此同时,进步与保守阵营之间极端的仇恨情绪正在使韩国社会陷入病态。综上所述,韩国的民主质量仍然不够高,亟需通过社会性的大妥协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