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力拓新经济 重新激发活力
中评社香港12月5日电/大公报报导,香港经济以至整体社会正逐步从疫情中复常,但仍要面对人才外流、息口攀升,以至内地与香港未恢复正常通关等挑战。汇丰银行非执行主席王冬胜说,目前最重要是同步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和新经济发展,以提高香港吸引力;当香港经济重拾活力,对国际人才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也会相应增加。
金融业是香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惟现时也面对人才短缺的挑战。王冬胜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说,从过往经验看,在1983/84年(中英谈判)、1997/98年(香港回归)期间,都有人才外流现象,每次规模都达到20万至30万人。今轮人才流动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移居外地、防疫限制措施、内地与香港边境仍未恢复正常通关等,结果是导致香港的经济体系缩细。
尽管香港经济活力未如从前,王冬胜强调香港是安全城市,这对吸引海外人才或国际公司来港都有明显帮助。当前要务,是“将香港经济体系的量做返起,同时也要发展新经济”。他解释说,香港经济过往以金融、房地产、旅游、物流等产业支撑。时至今日,他认为很多与科技、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等相关的技术可以在香港研发,然后在大湾区市场产业化。此外,与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产业范畴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为香港经济增添发展活力,加上原有的支柱产业逐步复苏,就能吸引人才。
“过去香港吸引大批人才到来,原因好简单:资金吸引资金。”王冬胜举例指出,当国企来港上市,或香港经济发展蓬勃时,就有资金在里面,就能吸引其他资金流入;愈多资金流入,对海外人才、国际公司的吸引力也愈大。在其职业生涯中,“几乎是不变的(定律)”。王冬胜于1980年加入银行业,至今已有42个年头。
港须自强 为国家多作贡献
香港经济总量占全国整体市场的比例祗有2%左右,同时与内地经济周期的变化大致脗合。王冬胜表示,在“一国两制”下,中央政府为香港提供强大支持,内地经济对香港也有重大影响,但香港本身“也要自强”,同时思考如何突出香港在“两制”下的强项,为国家日后进一步改革开放作出贡献。
王冬胜续说,香港是国际城市,可将国际间最好的惯例(best practice),例如研究成果、最新发展趋势、公司管治以至法例等带到香港,并与国家分享。虽然内地实施改革开放已有40多年,日后要进一步开放仍然有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可以发挥其连接西方与内地市场的桥梁角色。
香港是细小而开放的经济体,极易受外围因素影响,尤其是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市场利率极受美国货币政策左右。美国联储局自今年3月以来多次大幅加息,带动香港市场利率持续上扬,大部分零售银行陆续于9月份跟随美国加息,宣告本港踏入加息周期。
零利率非好事 2至3厘最适合
因着美联储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的第三轮货币宽松政策,香港楼价在2008至2016年期间飙升约3倍,而打工仔的薪酬升幅约为50%,明显落后于楼价。王冬胜认为,零利率“并非好事”,导致财富不均衡和连串民生问题(购买力下降、生活成本上升)。整体而言,息口“最低限度有2、3厘才是比较平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