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推动、内地协同 生物科技产业迎黄金时代
香港寸土寸金,土地成本高昂,向来让众多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头痛不已。近年港府针对性地推出多项惠及生科产业的政策,涉资数百亿元,通过提供场地及提出人才引进计划,全力为本地生科公司提供资助,大大减轻生科初创企业的发展阻力。
位于沙田的香港科学园,很早就把生科产业列为策略发展重点。过去5年间,科学园内生科企业及培育公司的数目,从30间增加至超过150间,增幅达4倍,一个生物科技生态圈正在以喜人的速度,在科学园内蓬勃发展。
科研:本地企业有潜力
香港科技园公司生物医药群组高级总监高为元教授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科学园致力提供先进基础设施,2020年底推出全港首个供商业及学术机构,进行生科研发的生物样本库(Biobank)和生物医学资讯平台;与此同时,科学园与中大、港大共同建设符合“良好生产品质管制规范”的国际级水准设施,促进开发先进疗法制品。
科学园还推出生物医药科技培育计划,为园内生物医药培育公司,提供最多400万元资助;有鉴于从事生物科技研究,涉及较复杂法规程序,培育计划亦会为培育公司提供最高200万元的特定资助,用作认证或新药研究申请等用途。截至今年4月底,培育计划共支援41间企业,已审批津贴资助超过5500万元。
科学园其中一家生科企业Sanomics,专门从事癌症基因检测,擅长用快速方法帮助癌症病人找到匹配的标靶药。Sanomics创办人及行政总裁施明耀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对生科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源于生科企业产品和医药相关,需要有严谨的注册机制。欧美地区生科水准之所以发达,除科研水准高外,十分重要的是拥有完善的注册制度保障,“因为注册后取得合法资格,才能吸引投资者,并进一步投产”。
知识产权保护受地域性限制,不同司法管辖区处理知识产权申请各有不同。过去香港生科产品的注册途径受到限制,如今本地生科产品可以顺利地到内地,透过国家药品监管局完成这个注册环节。与此同时,今天香港已是全球首个临床测试数据同时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和欧洲药物监管局等国际权威药物管理单位认可作药物注册用途的地区。
市场:企业必须冲出香港
生物科技企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如何扩大市场。科学园另一家生物科技企业水中银,主要业务是利用鱼胚胎进行日用品安全毒理测试,客户包括全球大型化妆及护肤品牌、食品企业、先进检测化验所及政府部门。水中银创办人杜伟梁接受记者访问时分享开拓市场的心得:“公司成立后四五年时间,四成业务来自包括内地在内的亚洲市场,六成业务来自德国、法国等欧洲市场;从2019年至今,水中银在内地的生意起飞,目前超过九成的业务来自内地。”
今年5月1日,内地正式出台规定,要求生物医药科技类企业,在宣传产品功效时,须出具协力厂商的实验室证明作为依据,更多企业需要检测服务,为水中银带来一大机遇,可进一步抢占内地市场。杜伟梁十分感谢国家政策扶持,他认为,本地生科初创企业的市场定位,一定不能局限自已,应该冲出香港,发掘更大的市场机遇。
团结香港基金近期发表题为《策动湾区港深引擎,孕育生物科技新机》的报告,提到香港在生物科技产业基础研究优势显着,一河之隔的深圳则拥有齐全的产业链。在国家日益重视生物科技发展的同时,港深尚未充分发挥两地的协同效应。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表示,为进一步促进香港和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合作与互补,香港正全力发展位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预期首八座楼宇会在2024至2027年间分阶段落成,创科园的其中一个优先发展领域,便是生物科技医疗科技。在河套区发展生物科技可谓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完善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生产及上市的一条龙设施,还能助力突破共性关键核心技术。
展望:未来三至五年是关键期
展望本地生科产业的前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接受记者访问时认为“任重道远”,尽管港府已经提供了很多支援措施,但生科产业需要时间去兑现产品成果,亦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周期。
施明耀相对乐观,他说,本地生科产业已经具备了“天时”与“地利”,“香港具备科研优势,拥有背靠祖国的优势,兼港府增拨了资源,港交所的18A规则改革亦可为生科企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香港绝对具备发展成为亚太区生科产业枢纽的潜力”。施明耀深信接下来的三至五年时间,将是香港生科产业的黄金时代。
(系列之二)
香港生科融资市场是优势
香港金融市场对促进本地生物科技产业蓬勃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华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杨玉川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在生物科技领域,不少本地公司在创新药物、医疗技术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港上市有极大程度的帮助,可以让生物科技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发展。
2018年起,港交所进行了上市规则改革,修改《上市规则》并引入18A章, 突破性地允许未盈利生科企业在港上市。自此,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除了有阿里巴巴(9988)、腾讯(700)这类“巨无霸”外,也纳入了一些规模较小的生科初创企业。
18A章企业集资逾870亿
自上市新规实施以来,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63家医疗健康公司在港上市,累计IPO集资总额超过1969亿元。其中,共有33家未有收入的生科企业,以18A章上市,共集资870亿元。香港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科企业融资中心,香港生科企业投资生态圈渐趋成熟。
谈到18A及上市规则,Sanomics创办人施明耀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由于生科产业方面的投资风险高,投资者们往往十分审慎。在Sanomics成立早期,鲜有生科产业的风险投资者光顾香港,当时风险投资者较多选择在英国、美国等地投资。随着18A及上市规则修改,包括Sanomics在内的很多香港生科企业都受到境内外风险投资者及私募基金垂青。水中银的杜伟梁和Sanomics的施明耀都把“在港上市”列入了公司的未来计划,他们希望更多人了解到香港本地的生科企业,也希望与内地同行多些交流合作,透过互补共赢的合作方式将两地的技术及产品输往世界各地。
香港金融市场对促进本地生物科技产业蓬勃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华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杨玉川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在生物科技领域,不少本地公司在创新药物、医疗技术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港上市有极大程度的帮助,可以让生物科技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发展。
2018年起,港交所进行了上市规则改革,修改《上市规则》并引入18A章,突破性地允许未盈利生科企业在港上市。自此,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除了有阿里巴巴(9988)、腾讯(700)这类“巨无霸”外,也纳入了一些规模较小的生科初创企业。
18A章企业集资逾870亿
自上市新规实施以来,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63家医疗健康公司在港上市,累计IPO集资总额超过1969亿元。其中,共有33家未有收入的生科企业,以18A章上市,共集资870亿元。香港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科企业融资中心,香港生科企业投资生态圈渐趋成熟。
谈到18A及上市规则,Sanomics创办人施明耀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由于生科产业方面的投资风险高,投资者们往往十分审慎。在Sanomics成立早期,鲜有生科产业的风险投资者光顾香港,当时风险投资者较多选择在英国、美国等地投资。随着18A及上市规则修改,包括Sanomics在内的很多香港生科企业都受到境内外风险投资者及私募基金垂青。水中银的杜伟梁和Sanomics的施明耀都把“在港上市”列入了公司的未来计划,他们希望更多人了解到香港本地的生科企业,也希望与内地同行多些交流合作,透过互补共赢的合作方式将两地的技术及产品输往世界各地。
“研转产”扩大市场是关键
在香港发展生物科技,一直面对地方少、租金高、人才成本昂贵等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些都是本地生物科技企业初创时,难以回避的障碍。近年科学园在协助及培育初创生科企业付出很大的努力。如何再强化香港发展生物科技产业的优势,学界和业界均有一番思考。
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香港具备生科产业的科研基础,问题在如何将科研成果实现投产及变现,生科专家对管理公司融资推广通常欠缺相关经验。”他认为,香港如要扶持生科产业发展,协助业界“研转产”很重要,需要做好结构上的反思,尤其在投产及扩大生产、市场部分。
产业发展周期长要有耐心
资深投资及金融家温天纳向记者表示,由于生科产业的资本市场发展与未来潜在规模呈正比,加上行业主要是私营商业机构管理,想要建立庞大产业,面向广阔市场相当重要,因而本地生科产业当务之急,是思考如何扩大市场规模。
香港寸土寸金,土地成本高昂,向来让众多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头痛不已。近年港府针对性地推出多项惠及生科产业的政策,涉资数百亿元,通过提供场地及提出人才引进计划,全力为本地生科公司提供资助,大大减轻生科初创企业的发展阻力。
位于沙田的香港科学园,很早就把生科产业列为策略发展重点。过去5年间,科学园内生科企业及培育公司的数目,从30间增加至超过150间,增幅达4倍,一个生物科技生态圈正在以喜人的速度,在科学园内蓬勃发展。
科研:本地企业有潜力
香港科技园公司生物医药群组高级总监高为元教授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科学园致力提供先进基础设施,2020年底推出全港首个供商业及学术机构,进行生科研发的生物样本库(Biobank)和生物医学资讯平台;与此同时,科学园与中大、港大共同建设符合“良好生产品质管制规范”的国际级水准设施,促进开发先进疗法制品。
科学园还推出生物医药科技培育计划,为园内生物医药培育公司,提供最多400万元资助;有鉴于从事生物科技研究,涉及较复杂法规程序,培育计划亦会为培育公司提供最高200万元的特定资助,用作认证或新药研究申请等用途。截至今年4月底,培育计划共支援41间企业,已审批津贴资助超过5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