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长期未能通关 致港经济受压

  中评社香港11月3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根据昨日发表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显示,香港长期保持有利营商的制度优势,香港在市场化、开放度和产权保护3个指数表现卓越,雄踞全国第一位。不过,综合经济竞争力下降1位,排第3,经商便利度指数更在全国排第6。对此,香港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认为,香港暂时仍未能与内地通关,商家未能正常进出内地,对业务及生意有些影响,令到竞争力略为下降。

  报告显示,香港在经商便利度指数排名全国第6位;社会安全指数亦稍低,排名全国第69位;经济增长率排名则落后,仅为第224位。李秀恒认为,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人口比香港多,加上内地的疫情控制得较好,国内的内需市场庞大,他们的经济复元能力自然较快。反观香港是开放型的细小经济体,长期未能与外面通关,经商受到一定影响,如很多港商都未能正常进出内地、照顾内地的生意;同时,旅游业近乎冰封,都大大影响了香港经济的复苏。

  港全球联系等方面仍具优势

  不过,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香港在全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第3位,比去年度微降1位, 虽然香港略为降1位,李秀恒就认为这反映香港传统的优势仍在发挥很大影响力,例如香港有庞大的金融管理系统、完善法律制度、良好的医疗和交通运输系统,这几方面香港与内地城市比较,香港仍有一定优势。

  而且,正如报告所言,在全球联系方面,香港位居全国第2位,其中香港科创企业联系度居于全国首位,金融企业联系度名列全国第2位,仅次于北京;而在经济活力方面,香港在全国排名仅次于深圳和北京,尤其在产权保护指数和劳动力生产率方面位列全国首位,李秀恒认为,这些固有优势因素都会继续支持香港的竞争力。

  北都区等措施助增港竞争力

  至于香港未来要怎样提升竞争力,李秀恒表示,特首上月发表的施政报告有一系列具前瞻性的措施,如借力深圳较佳创科生态力量的“双城三圈”及“北部都会区”、香港增加土地供应及多项大型基建等等,如能加快落实,相信能有效提升香港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