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攻碳排市场 目标亚洲“ESG交易中心”
中评社香港8月16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港交所的《战略规划2019-2021》即将到期,下一个“3年计划”快到来,市场都关注港交所接下来有何新的发展计划。港交所主席史美伦表示,港交所一贯的“立足中国、连接世界、拥抱科技”这个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至于具体的发展计划,需要待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去探讨及考虑,他现时履新的时间不长,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不过,她认为全球近年在“绿色金融”上有长足的发展,而世界在环保方面,愈来愈有迫切性,港交所在亚洲区碳市场,以及“可持续发展”金融上,具有一定优势,她期望本港可成为亚洲的“ESG交易中心”。
未来大量资金靠拢ESG
ESG指的是环境永续(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与公司治理(Governance)。随着全球环保意识抬头,2021年4月召开的全球领袖气候峰会上,各国政府已经宣示“2050净零碳排”的目标,也就是2050年之前,全球必须要达到净零碳排(net zero),才能让全球气温升温不超过摄氏1.5度。据估计,有关因应气候变迁计划,所涉及的投资金额将达到2万亿美元,相当全球股市市值的15%,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事实上,除了减碳、绿能或环境永续等投资,可能会带来庞大商机外,更主要是投资者开始意识到,ESG是企业的必要元素,以ESG为经营前提的企业,才是值得投资的“好企业”。企业获利如果没有建基于ESG上,将会受投资者唾弃,这是投资市场开始形成的主流意识,并会因此吸引大量资金往ESG企业靠拢。
港吸引内企ESG具优势
内地在减排及环保上,已经订立了长期国策,包括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已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计划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并使得此类项目覆盖的碳排放,在全球所占比例增加一倍。
港府也设定目标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而要达到这指标,便需要大量的投资与融资。史美伦表示,亚洲区在ESG基建上,只算起步初期,有关的ESG准则其实尚未订立,这需要各个地区及市场一同商讨,但香港与内地合作具有优势,“香港是重要的集资中心,而中国在制订准则上具一定话语权,内地企业也是主要的持份者和参与者,本港市场正好为他们作融资渠道,让企业能够实践其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吸引相关的ESG投资者。”
设督导小组争市场先机
由金管局和证监会共同领导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在上月曾表示,已成立由证监会与港交所担任联席主席的“碳市场专责团队”,评估将发展香港成为区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该专责团队将积极探索国内外的“限额与交易”碳市场,以及自愿性碳市场所带来的机遇。
史美伦称,碳市场在欧洲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不单市场规模庞大,而且产品多元化,除碳排放配额外,还提供电力、天然气、货运、农产品等合约交易服务。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全球碳市场的总价值,较对上一年增长了近20%,达到2,290亿欧元。这是连续第四年的创纪录增长,也是2017年总价值的5倍多。主要碳市场的价格,也因预期的排放上限收紧而上涨。目前,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占全球价值的近90%,单计2020年,欧洲碳市场就有超过80亿个排放配额易手,较2019年增加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