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香港外需疲弱、物流不畅、出口堪忧
何以至此?一大主因乃外围需求疲弱。今年上半年港出口显着反弹30%,惟这很大程度乃去年基数较低、疫下滞后补充库存、及受惠政府财策刺激的结果。7月份数据反映,由美国到英国的零售销售都掉头向下,一是刺激经济作用已见消退,二是疫情重燃也损害消费信心。“与病毒共存”解封抗疫措施,不代表经济社会活动就会复常。以较早开学的美国为例,9月首周德州已有45个地区的学校重新停课,理由是学生确诊数字急飙,又或太多教师染疫告假而人手不足。病毒横行对经济社会仍构成不轻影响。
疫情还严重窒碍了全球物流运作。有谓货如轮转,物流一环扣一环,一个货柜滞留当地、有入无出,就令整条物流链陷于停摆。早前有大港因爆疫情而关闭,便导致全球航运断链。即使没封港,一旦有大量码头工人确诊而须告假离开岗位,人手短缺下码头效率亦受拖累。且货柜供不应求问题近期日趋严重,一个40呎标准货柜(FEU)的船运成本便飙至10000美元,相当于去年4倍及疫情前的5倍,个别货柜价格急升10倍之谱,足见其渴市抢手。受此影响,厂商出货时便不得不重新计数,一些毛利率低的货品或因而无利可图。另外,一些工厂亦不得不被迫停工,一方面原材料供应链受此影响,另一方面制成品亦无法如常出口。
货运成本急增,还会推高环球通胀,继而令币策收紧添压,甚至加剧滞胀风险。新冠疫情持续时间之久,已远超原先所想;对物流链的冲击,持续时间亦比想像般长,至今尚未看到复常曙光。美国通胀是否仅属暂时性质?按昨公布数字,当地CPI涨幅已连续4个月高企5%以上,核心通胀也连月企于4%,输入性通胀居高不下正是原因之一。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年底前会减买债,若届时经济依旧复苏乏力,则低增长、高物价的滞胀困境便会形成。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总统拜登并无改变前任特朗普的反全球化政策,包括要求其他地方在新疆棉、芯片等议题上向中国施压,更令物流链运作横添阻滞。香港服装业数据最不乐观,出口指数跌至只有36.1,正是外地口岸对中国纺织品诸多刁难所致。美国掀起贸易战,损人不利己,无疑为全球经济尤其是物流业带来不明朗因素。
贸发局虽维持香港全年出口增长15%的预测,但表明这是由于上半年增长强劲;比较疫情前后,港出入口贸易从业员已大减逾5万人,分析相信港厂未必加快裁员,但若疫情肆虐、物流不顺的问题持续,压力势必加重。面对挑战,调查指最多受访港商转而拓内地市场,其次是拓展网上销售和开发新产品。港府宜多加支持,帮助业界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