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品牌心淡 连环撤出香港

  中评社香港1月23日电/据文汇报报道,持续半年的社会事件、紧接肆虐逾一年的世纪疫症,在本地旅游业仍冰封下,令原已饱受重创的零售业“翻身未有期”,不少早年雄心勃勃攻港的国际品牌,在本地零售严冬仍漫长下,不敌租金高昂、生意淡薄,不少在去年、今年已先后撤出香港、结业离场,有分析指零售业短期前景仍悲观,料零售商结业、缩店情况将持续。

  珠宝首饰类零售跌逾半

  根据政府统计处今年初最新公布去年11月的零售业销货额临时统计数字为287亿元,按年跌4%,已连跌22个月,若以去年首11个月计算,所有零售商的零售业销货价值按年跌25.3%,当中又以酒类、珠宝首饰、化妆品等消费品跌幅最大,按年跌幅均在50%以上,其次服装、鞋类等按年亦跌约40%。

  除了不少国际品牌选择及早离场,亦有不少企业选择坚持艰难经营,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店铺租金一直占不少企业较大营运成本,加上生意淡薄下,租金负担更令企业营运压力大增,而自去年起不少企业已被入禀追讨欠租,由旅游旺区地铺,至大型商场的店铺均曾出现追租情况。

  实际情况比数据更坏

  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表示,虽然零售数字第二个月进入单位数跌幅,跌幅看似较温和,但其实实际情况未如理想,主因前年受社会事件影响导致基数较低,如与2018年同期相比,现时差约两成。她又指,首季内有近六成会员有意关店,部分或关约两成分店,对1月、2月的展望亦比较悲观,相信零售业的经营环境短期内仍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