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解决气候变化全球须共同努力

  中评社北京12月5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十八次大会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召开。这次会议取得的最大成果是,来自160个国家的代表正式启动损失与损害基金筹集活动,决定出资4亿美元帮助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在这次大会上,阿联酋主动提出捐款1亿美元。德国愿意出资1亿美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历史上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美国决定出资1750万美元。日本决定出资1千万美元。英国决定出资6千万英镑。

  眼看发达国家口惠而实不实,阿联酋在第二天也就是2023年12月1日宣布,宣布出资300亿美元,以确保2030年实现2500亿美元的投资。这次筹集损失与损害基金活动,让国际社会充分意识到,发达国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责任的,同时也使国际社会认清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本来面目。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但是,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严峻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阶段之后,试图利用气候变化问题,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议题,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难度,提高了工业化发展的技术门槛,使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求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为瞭解决气候变化历史遗留问题,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当承担历史责任。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应当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发达国家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说法,贯彻落实《巴黎协定》,“只有全球各国领导人一起行动,才能治疗(地球)疾病”。不过从捐款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说一套做一套,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缺乏真心实意。

  地球不是人类遗产,地球只不过是人类的栖息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人类应当采取措施,共同解决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上个世纪,埃及政府修建阿斯旺大坝,决定将尼罗河谷的珍贵文物搬迁到其他地方。可是,由于埃及缺乏财政能力,因此,向国际社会呼吁,希望能够捐助款项,成立基金,解决文物保护问题。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行动,向国际社会筹集善款,保护埃及的文物古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联合国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保护世界遗产的协定,把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等,理事会提供保护基金,帮助遗产地国家,保护世界遗产。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应当充分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做法,通过设立相关基金,帮助遭受自然灾害袭扰的国家和地区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不过,从阿联酋气候变化会议上传出来的信息,令人悲观。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是浩瀚星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自转和公转,决定地球的命运。人们对在地球上活动,虽然可以改变局部地球气候变化情况,但是,对于地球自然发展,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只要人类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能应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世界毕竟是由主权国家组成,任何国家都不愿意接受“气候难民”。一些国家为了确保本国社会福利制度得以持续运行,拒绝接受外来移民。发达国家为了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拒绝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少数发达国家虽然在气候问题上大做文章,可一旦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要求他们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或者转让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技术,他们就会“顾左右而言他”。

  此次在阿联酋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表现,之所以令人侧目,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不是出于解决人类面临实际问题考虑,而是出于地缘政治战略需要。他们试图通过气候变化问题,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让这些发展中国家停止工业化发展进程。美国高级官员在与中国谈判过程中,曾毫不掩饰要求中国停止自己的工业现代化计划,接受美国的制度安排,美国承诺继续向中国提供芯片等工业制成品。这充分说明发达国家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不是为瞭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而是假借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维护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

  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实现二氧化碳气体中和,为解决地球气候变化问题作出贡献。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发展中国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道路,确保中国经济增长,不会以增加环境污染为代价。

  近些年来,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中国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等方面,不仅积累了先进的技术,而且制造出先进的设备。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美国和欧洲联盟为了阻止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对中国出口的光伏发电设备实施关税制裁措施,通过征收惩罚性关税,试图阻止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为了减少汽车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可是,美国和欧洲联盟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洲联盟出台二氧化碳足迹跟踪法律,实施反补贴调查,试图阻止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洲联盟国家。美国更是肆无忌惮,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阻挠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美国,禁止美国汽车公司与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企业合作,向美国提供先进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所谓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贸易保护措施。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大踏步地前进,禁止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产品出口。所有这些充分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大做文章动机不纯。   中国没有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气候变化制度措施所羁绊,而是抓住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中国之所以在新能源产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不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如何出尔反尔,中国都将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能源结构,减少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道路。

  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中国在国际谈判中应当坚持下列原则:第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主动履行国际义务,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谈判,切实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作出超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身份的承诺,不会因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以牺牲中国经济发展为代价,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第二,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则,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为重要契机,大力发展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中国始终认为,二氧化碳不是废物,而是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当前二氧化碳是污染源,但是,只要利用科技手段,妥善利用二氧化碳,就可以变废为宝。中国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成果。中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粮食消耗。中国利用二氧化碳过滤技术,制造出一系列化工产品。中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储备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中国依靠科技创新,回收利用二氧化碳气体,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益。

  第三,坚持“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基本原则,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探索建立新能源发展模式,通过开发新能源产业,解决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问题。中国帮助南太平洋地区国家发展菌草技术,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吃饭问题。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光伏发电基地,解决了电力不足的问题。中国帮助拉丁美洲国家建设大型水电站和风力发电厂,解决了当地工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电力短缺问题。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国际合作。中国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帮助亚非拉国家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经验和教训,选择绿色发展的道路,培育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国家经济抗风险能力。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共同采取行动。中国式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化。   中评社北京12月5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十八次大会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召开。这次会议取得的最大成果是,来自160个国家的代表正式启动损失与损害基金筹集活动,决定出资4亿美元帮助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在这次大会上,阿联酋主动提出捐款1亿美元。德国愿意出资1亿美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历史上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美国决定出资1750万美元。日本决定出资1千万美元。英国决定出资6千万英镑。

  眼看发达国家口惠而实不实,阿联酋在第二天也就是2023年12月1日宣布,宣布出资300亿美元,以确保2030年实现2500亿美元的投资。这次筹集损失与损害基金活动,让国际社会充分意识到,发达国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责任的,同时也使国际社会认清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本来面目。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但是,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严峻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阶段之后,试图利用气候变化问题,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议题,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难度,提高了工业化发展的技术门槛,使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求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为瞭解决气候变化历史遗留问题,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当承担历史责任。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应当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发达国家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说法,贯彻落实《巴黎协定》,“只有全球各国领导人一起行动,才能治疗(地球)疾病”。不过从捐款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说一套做一套,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缺乏真心实意。

  地球不是人类遗产,地球只不过是人类的栖息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人类应当采取措施,共同解决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上个世纪,埃及政府修建阿斯旺大坝,决定将尼罗河谷的珍贵文物搬迁到其他地方。可是,由于埃及缺乏财政能力,因此,向国际社会呼吁,希望能够捐助款项,成立基金,解决文物保护问题。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行动,向国际社会筹集善款,保护埃及的文物古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联合国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保护世界遗产的协定,把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等,理事会提供保护基金,帮助遗产地国家,保护世界遗产。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应当充分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做法,通过设立相关基金,帮助遭受自然灾害袭扰的国家和地区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