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多管齐下 解过渡房刚需
无可否认,在高度发达的香港,住屋问题一直非常严峻。房委会数字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约有超过15.3万宗一般公屋申请,而过去12个月获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为5.9年,远超“三年上楼”承诺。运房局局长陈帆上月20日在立法会上承认,虽然根据现时数字,于10年后公屋供应可满足需求,但因期间会有新的申请者,估计要达到上楼目标“十几至二十年可以做到”。这组数字令人尴尬和汗颜,鞭策政府必须千方百计增建公屋。政府一直苦思良策,为解决住屋问题努力,今年施政报告提出备受瞩目的“北部都会区”规划,即是一例。按估算,区内已规划或规划中的发展项目连同额外开拓的约600公顷土地,合共可提供住宅单位约51.5万至53.6万个。然而在可观的数字背后,毕竟是长期愿景,难以解决燃眉之急。
远水解不了近渴,过渡房成为必须。如何过渡?破解非易,需各方协力。幸在我们看到了政府和私人机构的意愿和行动,正一步一脚印地解决难题。例如路德会及路德会社会服务处首个酒店式过渡性社会房屋项目“德荟”,昨开始接受申请,虽然单位面积仅介乎147至185平方呎,而且只提供杯水车薪的30个双人单位,但3900元至4810元的月租对轮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双职已婚人士来说,无疑具有吸引力。此前,过渡性房屋项目亦有不少:截至11月9日,已落成或正动工兴建的项目、酒店及宾馆先导计划合共提供超过1.6万个单位。这些单位包括由新世界发展捐出土地兴建、遍及港九新界并由社房企“要有光”营运的“光村”,以及由新鸿基地产借出土地兴建,由圣公会福利协会营运的元朗东头“同心村”等。上述单位大小和租金不一,但相对高不可攀的私人楼和供应不足的公屋,确实有效纾缓基层住屋需要。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早前提出2049年告别劏房、笼屋的远景期盼,这既是施政的“硬任务”,也是市民的“刚需求”。过渡性房屋是实现远景期盼的暂时性措施,政府应持续与私人企业合作,寻找合适地段,适量适式增建,让无瓦遮头的市民看到曙光。当然,各界也要明白到过渡性房屋终非长久之计,治本之道还是要想尽办法,加快觅地建屋,让安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令可耻的“劏房”在香港彻底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