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航母“重返印太”还能唬住谁?
早在17世纪,英国殖民探险的脚步就已踏入亚洲,陆续控制和占领了许多贸易据点和大片领土。随着18世纪末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英帝国将重心转移至亚洲,加强了对该区域的殖民统治,并以印度为中心构建起庞大的亚洲殖民体系。英国在亚洲殖民版图的扩大始终离不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力量曾经“无可匹敌”。可以说,英帝国在亚洲的统治是建立在海上霸权的基础上。英国在亚洲殖民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掠夺,攫取亚洲的资源、市场与财富,并强行改变亚洲各国的经济结构,以满足英国自身工业发展与资本积累的需求;二是霸权扩张,维持帝国秩序,遏制在亚洲的地缘政治对手,特别是法国、俄国和后来的德国;三是输出意识形态,利用“文明使命”叙事一方面为殖民暴行辩护,另一方面推行西方价值观。
但是,英帝国携带“坚船利炮”的到来却给亚洲地区造成了无尽的动荡和巨大的痛苦。英占印度的例子最为明显。首先,英国对印度近200年的侵占与统治严重侵犯当地主权;其次,印度的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再次,英国制定的“分而治之”殖民策略,人为地制造了印度次大陆族群和地区间的矛盾,为日后社会分裂和冲突埋下祸根,时至今日,亚洲仍然面临着英殖时代遗留问题的影响,例如英国人精心炮制的“麦克马洪线”;最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了印度周边区域的不稳定,为了保卫对印度和帝国贸易通道的控制权,遏制俄国向南扩张,英国在伊朗、阿富汗等地发动了多场战争。
进入20世纪,由于大国竞争激烈,英国实力相对下降,英国陷入一种帝国“边际效益”困境,即越通过维持帝国来增强实力,就越耗费更多的国力,以至于殖民地越发成为帝国的负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非殖民化浪潮中,英国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无奈接受帝国解体现实,被迫撤回亚洲军事部署。英国近300年来在亚洲的殖民扩张,并没有给该地区带来长久的和平与发展。相反,直到二战后殖民地摆脱英国控制,走向国家独立,亚洲地区才迎来真正的发展。亚洲国家倡导平等尊重、和平共处、对话协商,从被殖民者转变为多极格局的重要参与者。亚洲国家重视经济发展,并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崛起,如东盟发展模式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亚洲国家对军事行动保持克制,平衡军事安全与地区发展的关系,构建“亚洲安全模式”。亚洲的崛起是区域的崛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休戚与共,更为世界的稳定与繁荣注入持久动力。
早在17世纪,英国殖民探险的脚步就已踏入亚洲,陆续控制和占领了许多贸易据点和大片领土。随着18世纪末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英帝国将重心转移至亚洲,加强了对该区域的殖民统治,并以印度为中心构建起庞大的亚洲殖民体系。英国在亚洲殖民版图的扩大始终离不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力量曾经“无可匹敌”。可以说,英帝国在亚洲的统治是建立在海上霸权的基础上。英国在亚洲殖民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掠夺,攫取亚洲的资源、市场与财富,并强行改变亚洲各国的经济结构,以满足英国自身工业发展与资本积累的需求;二是霸权扩张,维持帝国秩序,遏制在亚洲的地缘政治对手,特别是法国、俄国和后来的德国;三是输出意识形态,利用“文明使命”叙事一方面为殖民暴行辩护,另一方面推行西方价值观。
但是,英帝国携带“坚船利炮”的到来却给亚洲地区造成了无尽的动荡和巨大的痛苦。英占印度的例子最为明显。首先,英国对印度近200年的侵占与统治严重侵犯当地主权;其次,印度的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再次,英国制定的“分而治之”殖民策略,人为地制造了印度次大陆族群和地区间的矛盾,为日后社会分裂和冲突埋下祸根,时至今日,亚洲仍然面临着英殖时代遗留问题的影响,例如英国人精心炮制的“麦克马洪线”;最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了印度周边区域的不稳定,为了保卫对印度和帝国贸易通道的控制权,遏制俄国向南扩张,英国在伊朗、阿富汗等地发动了多场战争。
进入20世纪,由于大国竞争激烈,英国实力相对下降,英国陷入一种帝国“边际效益”困境,即越通过维持帝国来增强实力,就越耗费更多的国力,以至于殖民地越发成为帝国的负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非殖民化浪潮中,英国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无奈接受帝国解体现实,被迫撤回亚洲军事部署。英国近300年来在亚洲的殖民扩张,并没有给该地区带来长久的和平与发展。相反,直到二战后殖民地摆脱英国控制,走向国家独立,亚洲地区才迎来真正的发展。亚洲国家倡导平等尊重、和平共处、对话协商,从被殖民者转变为多极格局的重要参与者。亚洲国家重视经济发展,并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崛起,如东盟发展模式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亚洲国家对军事行动保持克制,平衡军事安全与地区发展的关系,构建“亚洲安全模式”。亚洲的崛起是区域的崛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休戚与共,更为世界的稳定与繁荣注入持久动力。